李旻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本土資源豐富教學內涵,擴展教學張力,實現教學目的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個領域。結合江城文化,依托《文化生活》版塊教學的開展,立足學生現實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發展需求,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課利用本土文化資源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以相關的理論經驗為指導,研究提出《文化生活》教學過程中本土文化資源利用的現狀以及解決方法,期望能夠對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以及師生的發展提供建議,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化生活的興趣,切實提升學生參與文化生活的能力,增強學生愛鄉愛國的凝聚力,從而提高文化生活課堂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本土文化資源;《文化生活》;江城文化
文化生活模塊日常教學,要求把學生視為文化中的人,把課程真正當作一種有價值的“文化資本”和精神食糧,用以熏陶學生的心靈。但現行教材主要以國家文化為中心,理論較深實踐性不強;教師對文化生活教材比較陌生,教學方法傳統單一,嚴重影響了文化生活教學的實效性。本土文化資源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公共資源,學生“生于斯,長于斯”,如何引領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呢?文化生活教學堅持三“貼近”原則,挖掘本土文化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體味本土文化,在文化中感悟生活,增強學習興趣,探尋民族文化之根,提高文化素養和愛鄉愛家意識?;谶@樣一種思路,我在《文化生活》的教學中,更注重挖掘瀘縣歷史文化資源,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資源主要指的是本地所屬的宗教、風俗習慣、人文歷史、語言資源等,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公共資源,它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帶有鮮明的地域烙印,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文化生活》教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在《文化生活》教學中有機滲透本土文化資源,既堅持了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又凸顯了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體的“雙主體互動”論;同時,還能增添教學活力,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愛鄉意識,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知識服務于發展的需要,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通過學習繼承、發揚、創新家鄉的本土文化,把他們的知識經驗升華成為一種愛家鄉的力量和行動。
一、精選案例,激發興趣
教育家杜威說:歷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本土文化資源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識是學校教育活動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本土文化的精髓加強了道德文化的滲透與傳承,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人格,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達到教化無痕的最高境界。
《文化生活》模塊教學大綱要求堅持“三貼近”原則,依托于學生耳染目濡的歷史文化生活素材,使學生理解文化歷史、進行文化賞析、提高文化修養,學習文化創新等。具有鮮明區域性、歷史傳承性和相對穩定性的本土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根基,蘊含著文化教育的重要知識來源。本土文化資源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學校進行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教育資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借助恰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對具體教育情境的描述,在討論中學習并應用知識,提升能力和素養。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還能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真實性、鮮活性,同時能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生動性、創造性,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悟道理、領略事理、分析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講授《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一框時,借助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舞龍燈、黃鶴樓、熱干面、屈原,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本框的重要知識點: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民族性和穩定性。實踐證明,在教學中有機使用本土文化資源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實效性,而且無形中增強學生的家鄉自豪感以及建設美好家鄉的責任感。
二、綜合探究,提高能力
本土文化是區域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具體體現,能體現區域的優秀文化傳統。引用本土文化資源進入課堂,是進行文化教育,傳承區域優秀文化傳統的基本途徑。學生在家鄉悠遠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暢游,接受濃郁的本土氣息、厚重的文化底蘊的浸染和濡化,在了解家鄉本土人文的同時,更能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作為新一輪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產物的《文化生活》模塊教學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疑問為主線、活動為主軸,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方向。利用本地文化資源開展探究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在知識、技能、人格、道德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參與本地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回歸生活,在實踐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與此同時,依托本土文化資源在文化生活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蘊藏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開拓創新、誠實友善等豐富的德育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懷。
例如在《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中結合本地文化資源設置“江城文化”進行探究學習。班級組成探究小組,他們可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問卷、走訪、查閱文獻、上網等方法全面了解本地“江城文化”全貌:以黃鶴樓為代表的傳統建筑、雕刻;以舞龍燈、剔龍頭為代表的傳統習俗;以書法、服飾為代表的傳統藝術;以“左青龍、右白虎”為代表的傳統思想。不僅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展示、交流、分享,并就這些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進行分析、討論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對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
三、社會實踐,提升“三觀”
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個人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練,最終都來自于實踐。雖然教育的途徑很多,但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教育則更具有親和力和生命力,因為它源于身邊故事、源于真情實感,能較好實現從知到行的轉化,達到“知行合一”。沒有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分析,沒有對現實問題的親身體驗,一切教育都停留在空洞說教,導致文化生活課程教育的知行脫節,失去她提升學生文化理論修養功能。教師在文化生活教學中可以圍繞本土文化資源開展社會服務、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拓展到學生熟悉的、有意義的生活素材中,從而讓師生擺脫“高大上”空洞文化架子,走向真實的生活場景,在活動中拓寬視野,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使新課程的實施真正面向學生生活世界,全面提高學生社會參與能力。endprint
新大綱要求教學重視創設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習實踐的機會。我們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歷史古跡等本土文化資源,利用寒暑假、月假等長假,安排實地訪談,了解本地著名景點的建筑風格;了解武漢建設格局及發展規劃,帶領學生列計劃、做筆記、寫考察報告等,著力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更加親密地接觸社會,更多地將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能力;調動多方面的感官與思維,進行各方面的價值判斷與知識的內化,做學問、長智慧、全人格,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
總之,本土文化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寶庫之一,猶如一汪清泉不斷地滋潤著政治課堂教學,并為其注入勃勃生機與活力。因此,作為政治課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利用豐富的本土資源,結合實際教學情況,進行恰當、合理地使用,促進學生開展生活化的研究性學習和體驗性學習活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瑞芳.論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隱性功能[J].當代教育科學,2005,14.
[2]唐云富.論課程資源的類型與開發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06,01.
[3]徐秀榮.課程資源新談[J].當代教育科學,2006,08.
[4]陳義勇.淺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S1.
[5]劉剛.開發鄉土課程資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1,05.
[6]李云雙.作文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嘗試[J].學周刊,2011,16.
[7]周紅芳.依托德育綜合實踐彰顯品德課實效[J].生活教育,2011,14.
[8]潘家永.《化學與生活》模塊教學中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06.
[9]柳東宏.引得源頭活水來——淺談本土文化與作文資源的結合[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
[10]黎麗云.閑暇里的綜合實踐活動[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
[11]貢成鎖.挖掘科學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A].節能環保和諧發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四)[C],2007.
[12]黃少珊.淺談學生綜合素質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培養[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