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霞
摘要:當“窮養兒子富養女”像一首流行歌曲在許多父母口中傳唱的時候,給許多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帶來無窮無盡的“病毒”,本文結合獨生子女在品德、行為習慣方面存在著缺點,闡明了如何讓孩子學會完美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獨生子女;愛心教育;學會完美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因為家長的溺愛與物質上的養尊處優,使得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一種“只有我”的心理定勢?!爸恢魅?,不知付出;只知愛己,不知愛人”因此,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教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也學會關愛他人,已成為一個勢在必行的課題。那么,如何教孩子學會關愛呢?
一、從點滴小事做起,啟迪孩子關愛他人
我們對孩子的愛心教育可以從生活中瑣碎細小的事情做起,讓孩子在他熟悉、親近的環境中開始受到啟迪。例如通過談話活動,讓孩子介紹自己爸爸媽媽的工作、情景表演等,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幼兒對家庭成員的了解,體會他們的辛苦,從而增進孩子對他人的關心的情感。如:父母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后累得精疲力盡,孩子可以幫爸媽捶捶背、倒杯水、擦擦汗,家里吃飯,要使孩子懂得讓大人先坐,吃東西時,要讓孩子養成分份的習慣;家務勞動可以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做;家里來了小朋友,應教育孩子把好玩的、好吃的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長期堅持,就會使孩子養成與別人相處的習慣,使孩子不會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又如:有的孩子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應該教育孩子體諒父母,不要亂花錢,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特別要教育幼兒關心長輩,關心周圍生病的人,讓孩子回想自己生病時大人的細心照顧,參與照顧生病的人。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啟迪孩子的愛心,讓他們逐漸學會關心愛護別人。
二、利用教材內容和游戲活動,培養孩子關愛他人
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內容,引用一些相應的故事,通過教師的講述、提問及師生共同討論,讓孩子理解和接受。例如《孔融讓梨》、《雷鋒的故事》、《真真和老爺爺》等,讓孩子以作品中的形象為榜樣,從中學會關心別人、愛護別人、謙讓別人,并體驗到別人奉獻關愛帶來的歡欣和快樂。
游戲是孩子的樂園,在游戲中同樣可以學習“關心”。教師可以組織孩子開展一些表現合作精神,幫助愛護弱小等游戲活動。引導孩子了解別人的情感需要,愿意幫助和關心需要幫助的人。例如大班的幼兒,可以開展“大帶小”、“大幫小”的活動,幼兒通過教小班弟弟妹妹如何玩游戲,如何系鞋帶、扣扣子等,在傳授自己生活經驗的同時,也學會關心別人。
三、樹立良好榜樣,感染孩子關愛他人
幼兒的模仿性強,好奇心大,可塑性強。他們模仿對象主要集中在有興趣和易于理解的語言和行為等方面。因此,教師和家長在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的同時,更要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完善自己的品質,營造良好的環境,通過自己的言行來對孩子起示范作用,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營造愛的氛圍,感染孩子的心靈。例如:父母經常對長輩的關心體貼,孩子耳聞目睹后自然會尊重和體貼長輩,給老人泡杯茶、搬把椅子坐等。又如:教師積極主動地幫助學習上和生活上有困難的小朋友,孩子們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去感受別人的悲歡苦愁,從而懂得去關心別人。
四、開展“獻愛心”活動,激發孩子關愛他人
孩子是天真的,幼稚的,成人需要在孩子所見所聞所感受的事物上去激發他們。如:從電視、報紙、圖書、雜志等一些新聞媒介中講一些故事,引導孩子觀看以關愛、奉獻、善良、正義等內容為主題的作品,多給孩子講一些以互助友愛為主題的童話故事,多組織一些“獻愛心”活動,激發孩子去關愛別人。如:幫助敬老院的爺爺奶奶清掃衛生;與家長聯系共同給災區的小朋友捐獻衣物;與聾啞兒童們共聯歡等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助人為樂的品質,教他們學會正確表達愛心。
五、要舍得讓孩子吃點苦,做完美的自己
家長的過多疼愛,過分的保護和照顧使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逐漸養成了“一切以我為中心”的人性、專橫、執拗的壞脾氣和不良習慣,也容易使孩子形成膽小、不合群,缺乏勇氣和智慧,社會適應能力差,嬌氣十足,家長光在口頭上教育孩子“要艱苦樸素”,“要吃苦耐勞”,往往成效不大,因此在孩子的物質方面,家長不要提供太好的條件。例如:在穿的方面,主要是讓孩子穿的整潔、舒服、大方即可,不要把孩子打扮的花枝招展,學習用品和玩具方面,不要總給孩子買新的,要鼓勵孩子用舊東西制作玩具,使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另外,家長還要督促孩子做一些家務勞動,特別是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去做,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鍛煉生活自理能力。
總之,在教育過程中不能沒有愛,但愛要有一定的尺度和方法,只有這樣,教育可以獲得最后的成功,愛心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它需要從點滴小事做起,要巧妙地運用愛的微妙動力,讓我們每個教育者都做個有心人,以一顆火熱的愛心去教孩子學會關愛別人。愿全世界永遠都充滿愛。
參考文獻
[1] 周艷、《獨生子女教育》《小學時代》.
[2] 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 教育科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