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俊杰
【內容摘要】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語言的底蘊。語言與文化相互依存,它們的關系已然滲入了日常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將兩者有機結合,科學滲透,學生定然會獲得不同文化背景之下適時使用語言的能力提升。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語言與文化 文化與教學
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語言學習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習過程,必須融入文化背景。而文化又是一種相當復雜的現象,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因此,語言和文化的有機結合,科學滲透,定能讓語言學習者體會到兩者間的妙不可言。
在《牛津初中英語》教材的設計中,每個單元的話題大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可以在書中背起行囊,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雖足不出戶也可環游世界,穿越時空,通曉古今,在探索身邊世界的同時收獲快樂,學習語言,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氛圍。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的熏陶和浸潤。
一、文化是什么:What is culture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學說:“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law, morals,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二、文化與背景:Culture and background
廣而言之,文化涵蓋政治、經濟、科技、文教、歷史、地理等背景知識。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例如:8A Unit 4 A good read中Reading部分就節選了英國小說《格列佛游記》中的第一卷。在學習之前,學生就很有必要先了解小說的故事背景與文化背景。文本節選的第一卷寫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國(利立普特)的遭遇,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卷。
教師可以簡要介紹或讓讀過的學生講一講小說:Gulliver's Travels was written by the famous British Writer Jonathan Swift. This novel tells us Gulliver's amazing adventures in some countries, including Lilliput, Brobdingnag, Laputa and so on.《格列佛游記》是英國諷刺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諷刺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主人公外科醫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國、大人國等地后平安回到英國的奇遇。這為學生完整、準確地理解故事作了背景知識的鋪墊,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對故事里的人物展開想象,分享閱讀感悟,既能讀懂故事,又能思想共舞。
三、文化與生活:Culture and life
語言存在于生活的點滴中。筆者曾和學生談論過一位第一次出國的朋友,他在倫敦的大街上焦急地用英文不停地問WC(water closet)在哪里,可是友好的外國人只能搖搖手,聳聳肩,說“Sorry”。顯然,人家沒聽懂。我們不禁會問,這么簡單的兩個字母——WC,到了國外怎么就無人知曉呢?
WC的表達大概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吧,畢竟國內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兩個顯眼的英文字母。可是,老外根本不這么用了。實際上現在大部分的英國人和美國人都不太了解這兩個字母,甚至都沒聽說過。要知道,WC作為廁所的代名詞在英國的使用已是一兩百多年前的事情了。那么,廁所的英文表達究竟有哪些呢?Men's room(男廁)、Ladies' room(女廁)、Restroom、Bathroom……表達有很多。如果我們要表達上廁所的意思還可以說May I go to the toilet?當然,還可以使用一些比較有禮貌的句子:May I wash my hands? I want to go somewhere. Where is the restroom?給學生補充這些知識,既開拓了他們的視野,又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這是掌握地道英語的有力方法。所以說,文化與語言互為依存,沒有文化的底蘊,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必會導致交際失敗甚至更嚴重的后果。
四、如何學文化:How to learn culture
“每一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這種語言的社會的產物、習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文化背景是語言交際的橋梁,教學上的文化滲透能讓學生們學習英語的效果得到提升。
《牛津初中英語》7A Unit 3 Let's celebrate中,學生需要了解中西方傳統的節日(Seasonal Festivals)。在了解中國的the Spring Festival時,學生可以先了解一下春節的小知識。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教師呈現如下的文字闡述:
Long long ago, a beast called “Nian” came to the village at night. It ate people and animals. So people must do something to drive away “Nian”. “Nian” is afraid of red, noise and fire. So people…學生根據提示,展開討論,獲取信息,增強趣味性。
語言根植于文化,學習文化是掌握語言的精髓所在。更何況,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了解不同的文化,進而才能客觀理性地看待世界。學生在參與、合作和探究中,一邊學會如何用純正,規范的英語與他人交流,一邊又可領略別樣文化,體驗異域風情,探尋到更廣闊多彩的學習天地,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 陳仕清 主編. 英語新課程:理論與實踐[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張奎武 主編. 英美概況(第三版下)[M].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