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立萍
【內容摘要】通過對初中化學知識分化點“質量守恒定律”的特點分析、判定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突破“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知識分化點 質量守恒定律 教學策略
在初中教學中有一種普遍現象就是:一門新課程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處于同一起點,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在某些知識點上開始出現了成績的分化。我們把這些關鍵的知識點稱之為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分化點”。化學知識“分化點”具有以下特點:(1)基礎性。這些知識點都是需要初中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習化學的基礎。(2)抽象性。教學分化點是概念、定律、化學符號隱晦和抽象的地方,也是化學思想方法抽象、復雜和跳躍度大的地方,容易造成學習時的思維障礙。(3)關鍵性。這些教學分化點,是導致學生成績分化的關鍵之處,一旦學生在這些點上受挫,必然出現學習成績的分化。
在初中化學學習中,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是重點也是難點,要掌握好書寫化學方程式以及計算就必須以質守恒定律為理論基礎。
一、“質量守恒定律”知識點分化原因分析
1.“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學習的重要定律,也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從“質”的角度初步認識化學反應的基礎上第一次從“量”的角度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化學反應。
2.本節課的內容是比較抽象的,而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由感性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因此對于本節課的一大難點——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質量守恒定律,自然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或者根本不能理解。
3.有些學生對于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比較膚淺,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對于化學變化過程中的幾個守恒——原子種類和個數、元素種類和質量反應前后不變,理解不深刻、不透徹,形成知識缺陷,影響了學習效果。
二、教學策略
1.精心設計和實施具有實效性的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活動
本節課應突出科學探究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宜采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活動。根據實驗目的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儀器和藥品設計實驗方案。
2.合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教師講解和師生交流過程
例如:可以使用多媒體形象地展現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結合成新分子的過程,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化學反應的實質。
3.全面理解定律的內涵,分化難點,逐步突破
(1)“化學反應”是理解定律的前提。“化學反應”的含義是:質量守恒定律是揭示化學變化前后物質之間質量關系的規律。質量守恒定律的適用范圍是化學變化,任何化學變化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2)“參加”和“生成”是分析定律的基礎。“參加”一詞的含義是:對于反應前的物質而言,這里一定要強調“反應物”必須是指實際“參加反應”的各物質,那么就不能將沒有真實“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納入其中。其次,對于“生成物”而言,應該是指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其中包括生成物中出現的氣體或者沉淀,也要將其納入生成物質量總和之中。
(3)“質量總和”是應用定律的核心。“質量總和”的含義是:質量守恒不是說反應物的質量等于生成物的質量,而是指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相等。實驗探究應當選擇在密封環境體系當中,因為生成物中可能會有氣體。
4.合理解釋定律的實質,宏觀反應和微觀本質相聯系,突破難點
質量守恒定律與原子的概念、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之間存有內在聯系,因此,可以用下列線索去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原子概念→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總質量守恒。
5.質量守恒定律常見題型精講精練,點撥方法,針對性突破分化點
(1)解釋化學反應中的實驗事實
例:下列說法中,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是( )。
A.蠟燭完全燃燒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質量之和等于蠟燭的質量
B.鎂帶在空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鎂帶的質量增加了
C.高錳酸鉀受熱分解后,剩余固體的質量與反應物的質量相等
D.粗鹽提純實驗得到精鹽的質量和濾紙上砂子的質量之和等于溶解的粗鹽的質量
(2)推斷物質的組成
例:將4.6g某化合物在空氣中完全燃燒,共得到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則該化合物的組成元素是( )。
A.一定含有碳、氫兩種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氫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
D.只含有碳元素
(3)確定物質的化學式
例:實驗發現,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氣味,其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X+6O2 4CO2+SO2+2H2O,則噻吩X的化學式為( )。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掌握知識分化點的出現,加強知識分化點的教學,恰當地把握住教學的各個重要環節,突破教學難點,降低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分化現象,就能有效提高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晨敏. 突破“知識的分化點”防止“學困生”的形成[J]. 中學教學參考,2010,56(7):82.
[2] 宋保平. 初中化學分化點與化學實驗教學關系的探討[J]. 新課程研究,2007 (8):139.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71 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