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順英
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則要改變以往填鴨式教學,發揮其主導作用。初中歷史課堂中提問的有效性,是教師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師一個恰當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活躍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教師一個恰當的提問還可加強師生的有效互動,讓教學順利有效地進行。然而,現階段初中歷史課堂的提問還存在著許多問題,現發表一下我個人之愚見。
一、課堂問題設置多而不精
在許多歷史課堂上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一堂課的問題設置多達二三十個,整個課堂都被問題所淹沒。教師連珠炮似的不停提問,學生忙著回答問題是不亦樂乎。一堂課上的是轟轟烈烈、如火如荼。細想一下,這么多問題充斥著課堂,學生哪有時間去細細思考,又如何談得上發揮了其主體地位呢?眾多問題的設置只是充當了教師完成課堂教學的工具,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也僅僅是為配合教師完成課堂教學。而且,這些眾多問題中有很多問題都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提問,如“是不是”、“對不對”等等諸如此類毫無意義的問題。或是有關時間、地點、人物等課本上能很快找到答案的簡單的問題。細細數來在眾多問題中沒有一二道問題是真正值得學生去探究的問題,這種課堂根本無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與填鴨式課堂有何區別呢,就是允許鴨子叫喚。
二、課堂提問忽視歷史事實,尤其體現在年輕教師身上
年輕教師在登上講臺時,就已經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時代,在制作課件的時候,為節省備課時間,需要借鑒已有的課件,但由于缺乏教學經驗,又片面追求情境創設,反而思維被束縛住了。例如,去年我參加了呼倫貝爾市初中歷史教學基本功大賽時,在講《內戰烽火》一課時,包括我在內的六個比賽選手沒有一個跳出思維定式的束縛圈。都設置了這樣一道問題:小組辯論:既然阻止不了內戰的爆發,那么你認為毛澤東應不應該去重慶談判呢?正方觀點:去。反方觀點:不去。其提問結果是學生根本沒有持反方觀點的,構不成辯論。這時教師就又努力引導學生,假如毛澤東不去重慶會怎樣,去重慶又會怎么樣,以此來引導學生認識毛澤東的偉大之舉。作為我們這些青年教師忽視了歷史的事實是毛澤東確實是去重慶了,否則哪來的重慶談判。這個問題連學生都知道,我們作為教師還在問這些沒有意義的問題,給學生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與此相似的問題還有“中國要不要打響抗美援朝的戰爭?”等等。
三、課堂提問不合時宜
首先,提問的時間不對。比如在講中共八大的召開時,先給學生放了一段關于中共八大的記錄片,放完之后問同學們,通過觀看視頻,結合教材回答下列問題:(1)中共八大召開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的經濟狀況怎樣?(3)當時人民有怎樣的愿望?(4)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學生在回答這幾個問題時,都是照著書找答案的,而剛才那段視頻的播放幾乎沒有起多大的作用,這就是問題提問的時間不對。應該把四個問題放在播放視頻之前,先讓學生看問題,帶著問題去看視頻,學生才會有針對性。
其次,問題設置不到點子上。在知識的關鍵處設置問題可以突出重點,在理解的疑難處設置問題可以肢解難點,在思維的轉折處設置問題可以促進知識的遷移,在規律的探求處設置問題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很多歷史課堂上的提問低效或無效,就是因為問題的提出不合時宜,沒有在關鍵之處提出問題。
四、問題的設置沒有啟發性,缺乏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要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去設置問題。這就要求提出的問題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和模糊點,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思考探究的強烈愿望。然而,許多教師都不太在意問題設置的啟發性和趣味性。例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關于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多數教師會不假思索的問學生: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么呀?學生經常會被老師問道某某事件的歷史意義是什么,而且多數情況都能從書上找到答案,這時學生也會不假思索的去翻書找標準答案。我想如果換成這樣提問會不會更好一些: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的地位,人民的生活和周邊難兄難弟的國家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現今,初中歷史課堂提問還存在很多問題導致課堂提問的低效或無效。我分析大致有這幾個原因造成的。第一,教師對于授課內容準備不充分、對于課標的研究不夠透徹,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把握不到位。第二,教師專業化水平和專業素養有待提高。教師專業知識僅僅局限于課本,沒能加強專業閱讀與學習。加之對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智力發展水平和學習狀態考慮不周。因此不能或不敢提出新穎的問題。第三,教師過于關注課堂的預設而忽視了課堂的生成。特別是缺乏經驗的年輕教師知識沒有系統化時,往往會受到思維定式的束縛。
課堂提問是一門技巧,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每位教師認真鉆研。每位教師都應追求課堂提問的最高境界,所提問題真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所提問題永遠讓學生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永遠保鮮。“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關注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一個主導型、智慧型的人民教師。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光明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