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摘要】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特別是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企業管理創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本文首先論述企業管理創新的定義及特點,隨后又分析了討論在經濟轉型期企業管理創新的問題及措施。
【關鍵詞】管理創新 經濟轉型期
一、研究意義
經歷過經濟危機,當今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我們的經濟發展亟待刺激和帶動。即便如此,我們促進經濟的發展方式不應是消耗大量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等一系列粗放的發展方式。因此,企業一方面需要改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需要改善管理方式,特別是要探索創新的管理方式,使經濟的發展方式沿著優化的方式去提升。
二、管理創新定義、特點及經濟常態的定義
(一)管理創新的定義
管理創新是企業充分利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思想,改革企業陳舊的生產方式、落后的管理方式,同時整合各種有效的人力、物力資源,充分激發企業生產力的提升,增強企業綜合實力,制定出一套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全局性管理行為體系。
(二)管理創新的特征
客觀性是企業管理創新的首要特征。企業無論規模大小、經營效益如何都需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經營管理,從某種程度上講,企業管理水平決定了一個企業的興衰。因此,管理問題是企業發展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復雜性是管理創新的一大特征。在改革的過程中需要調動各種積極的因素,積極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思想,并且找到適合本企業發展的模式。同時,在改革過程中,會損害部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他們勢必拼命阻擾極力反對,因此,改革中還要排除一切可能阻礙的力量。所以,管理創新的道路任重道遠。
管理創新具有規律性。管理創新是企業的一項改革,工程巨大,設計人員和部門較多,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在改革中要特別關注改革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基本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漸進,防止任何不切實際的操作。
管理創新是積累的過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情的完成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管理創新也許要長期的積累和學習的過程。不能因為預見到良好的結果,就忽視了過程中的努力奮斗,刻苦鉆研。管理創新的過程異常復雜和艱辛,需要企業從上到下齊心協力共同完成。
管理創新具有風險性。眾所周知,高風險,高收益。管理創新就是這樣一種能給企業帶來高回報的活動。同時,管理過程中伴隨著較高的風險。這就意味著,在改革的過程中,會出現人員的抵制,會面臨著失敗的可能。所以,管理創新就要求綜合分析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完善的計劃,盡可能降低失敗的可能性。
(三)經濟新常態的定義
經濟新常態是這樣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的運行速度放緩,但是運行速度趨于平穩。不再追求過高的GDP指標,而是追求經濟的發展效率。發展方式更加集約、高效,發展的目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企業管理創新的問題
(一)缺乏管理創新的目標
目標是行動的方向。沒有目標的企業,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毫無行動方向。企業的管理創新涉及企業組織結構、制度安排、人員設置、生產技術管理等多方面。但是,就大多數企業而言,管理創新只是流于形式,沒有一個具體明確的行動方向。在具體的改革過程中,行動效率低,權責不明確,具體工作中缺乏一套全局性的戰略部署,改革的進程舉步維艱。因此,企業在管理創新過程中不能沒有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行動指南,缺乏執行動力。
(二)管理方式落后
管理方式陳舊,沒有吸收引進先進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一成不變,許多方法不能與時俱進,對企業品牌、企業形象、專利技術保護力度不足,缺乏長遠發展、戰略布局的思想。例如,家族式的企業采取絕對集權管理方式,大小事務由最高領導人決定。這樣企業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者的個人能力。因此,這種管理模式,一方面較少地向企業輸送新思想、新方法;絕對集權阻礙命令的傳達速度,也降低企業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尤其是,當今社會與互聯網發展密不可分,但許多企業并沒有將計算機技術發展應用于企業的管理方法。
(三)缺乏企業管理創新的引導機制
管理創新需要一個良性互動的環境。管理模式的創新的過程中會出現資金不足、人員抵制等一系列困難,因此改革中不僅需要企業領導層的鼓勵,更需要國家在相關領域的支持。盡管國家出臺的促進企業創新的政策和條文,但是數量和質量都有待提高,不能從政策方面積極鼓勵企業積極改善生產管理模式。企業中已經形成了創新的規章制度和準則,大多是紙上談兵,沒有根本上促進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改進。并且,許多制度還過于陳舊,沒有及時更新和學習,導致企業的管理模式創新并沒有實質性意義。
四、新常態下企業管理創新措施
(一)提升信息化水平
目前,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企業管理水平的標準。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有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幫助企業改善原有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方法的科學性。同時還可以幫助企業獲取豐富的信息資源,把握商業機遇,獲得快人一步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信息化還可以促進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在跨國貿易中,信息通暢可以增強雙方的交流和信任,減少貿易摩擦,提高企業交易的成功率。因此,企業在改善經營管理時,首先要提高信息化水平,保證企業獲取信息的速度和質量。
(二)搭建企業管理平臺
當今,企業要發展必須牢牢把握經濟新常態的特點,積極改善企業管理模式,建立一套適合企業自己發展的管理制度。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在企業中推廣新的管理方法,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全體員工共同學習進步的學習環境。力求排除一切阻力,將企業的生產、銷售、財務、人力、售后等各個部門納入改善的過程,將管理思想融入企業各個崗位。加強各個崗位的專業培訓,使員工的專業素質能夠勝任企業新的管理模式。同時,加強新方法的管理實施、監督考評,對實施效果良好的部門和員工給予獎勵支持,對實施不利的部門及個人提出警告和懲罰,形成一個獎罰分明的管理制度,確保管理方法實施落在實處。
(三)提升產品和服務
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企業要想提升整體管理水平,還要從源頭抓起,從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入手。下定決心,提高企業的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創造著名的品牌;提升服務的質量,提高顧客滿意度,做到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只有企業的產品質量高、服務水平強,才能使企業擁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力。積極向同行業領先企業學習,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互相交流管理經驗和不足,在溝通中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大科技投、資金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優良的品牌,發揮品牌效應,提高企業從研發到產出的能力,促進企業生產力的提高。重視知識,重視人才,大力培養技術專業人才,壯大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的隊伍,為企業營造出積極向上、崇尚學習、崇尚進步的良性的學習氛圍。
(四)提升企業整體素質
企業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全體員工的集體力量。因此,企業的管理創新也應從員工入手,從基層入手。企業創業初期,大多數企業盈利目標迫切,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大部分是以犧牲員工各方面利益而創造的。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的經濟實力大大提高,就需要企業逐步關注員工的發展和員工的切身利益。不僅在工資、福利、獎金等物質層面給予員工激勵,還要更多地關注良好的企業形象、舒適的辦公氛圍和融洽的員工氛圍等非物質層面的激勵。特別地,創造出良好的企業文化,可以幫助樹立企業的形象,提高員工工作自覺性,增強員工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服務和奉獻企業。只有關心員工的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整體素質,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邵寧經濟新常態下的企業管理創新——在“2015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上的講[J].企業管理2015(5).
[2]新常態下的企業創新:現狀、問題與對策——2015·中國企業家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J].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管理世界.20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