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將幾種常見植物源農藥、化學農藥及非農藥措施防治春秋棚辣椒蚜蟲的效果進行對比,并對蚜蟲數量及辣椒病毒病發生程度相關關系進行研究。將魚藤酮·礦物油、苦參堿、吡蟲啉、噻蟲嗪、黃板防蟲網幾種防治蚜蟲的方法通過噴施和灌根等方式進行使用,并對施藥后3d、7d、14d的蚜蟲數、各時期蟲口減退率、防治效果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在移植前,在棚通風口處安裝60目防蟲網,并在定植后適時懸掛黃板,在蚜蟲發生期,結合0.5%魚藤酮·礦物油噴霧和21%噻蟲嗪水懸浮劑灌根進行防治的方法為最有效最省工。
關鍵詞:辣椒;蚜蟲;防效;病毒病
中圖分類號:F76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16
辣椒蚜蟲是危害辣椒的重要害蟲,以成蟲、若蚜群集于葉背和嫩尖上吸食汁液,被害辣椒組織細胞受到破壞,致使葉片向背面卷曲,植株矮縮不長,同時分泌蜜露,導致霉菌滋生,影響光合作用,嚴重影響辣椒生產[1]。近年來,防治辣椒蚜蟲的一般藥劑如毒死蜱和氧化樂果等已經被禁止在蔬菜上使用,而菊酯類農藥已經產生了嚴重抗性。為了保證防治效果就必須增加防治次數和制劑用量,從而造成用藥成本和防治人工成本的增加并且加重了對環境的污染[2]。
1 材料和方法
1.1 藥劑
植物源農藥:0.5%魚藤酮·礦物油、1.2%苦參堿水劑;
化學農藥:21%噻蟲嗪懸浮劑、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
非農藥防治:黃色粘蟲板、60目防蟲網。
1.2 供試作物及防治對象
供試作物:辣椒(品種:迅馳);
防治對象:蚜蟲。
1.3 小區安排和重復次數
每個棚內種植38壟辣椒,每壟66株。藥劑處理試驗共設8個處理,每個處理10壟,處理間保留3壟作為保護行,每個棚安排2個相近處理。懸掛黃板和安裝防蟲網的處理為一整個棚,CK也為一整個棚。
1.4 施藥方法
施藥方法:參照藥劑標簽要求進行,施藥與當地科學的農業實踐相適應。
施藥器械:性能良好的電動式噴霧器,無跑冒滴露現象,壓力大約為0.4~0.8MPa,噴孔口徑細約為1.33mm霧化均勻。由于植株大,需水量高,每667m2用水量60kg。灌根處理為每株30mL水,每667m2地75kg水。
懸掛黃板和防蟲網的棚室需在移栽前將防蟲網安裝到位,并在苗移栽后適時懸掛黃板。
1.5 田間試驗處理
具體使用量見表1。
1.6 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
1.6.1 調查方法
每處理5點取樣,每點固定10株有蚜株,調查固定株下部10片葉片的蚜蟲數。
1.6.2 調查時間和次數
蟲口數調查:噴藥前調查蟲口基數;施藥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辣椒固定株上的蚜蟲數。
1.6.3 藥效計算方法
藥效按式(1)或(2)計算[4]
2 結果與分析
2.1 蚜蟲數據調查結果
由表2調查結果(以下數據討論均不包含處理6)可以看出選定的各處理除處理6外,在施藥前蚜蟲發生均較為嚴重,且達到了辣椒蚜蟲防治指標。在施藥后第3天,0.5%魚藤酮·礦物油噴霧的處理蚜蟲減少最多,而2個灌根處理組(處理7、8)蚜蟲剩余數量較多,空白對照處理剩余蚜蟲最多。在施藥后第7天,35%噻蟲嗪SC灌根處理組剩余蚜蟲數量最少,除空白對照外,70%吡蟲啉WDG灌根處理剩余蚜蟲數最多。在施藥后第14天,各處理組蚜蟲數量均有所回增,35%噻蟲嗪SC灌根處理組剩余數量最少,空白對照處理組數量最多。
由以上數據還可以看出,黃板+防蟲網處理雖然沒有防止蚜蟲的發生,但很好的將蟲口數量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可減少施藥次數與施藥量。
2.2 施藥后3d蟲口減退率和防效計算
由表3可以得出,在施藥后第3天,0.5%魚藤酮·礦物油噴霧處理組蟲口減退率最高,為71.19%,而最低為空白對照處理組的-5.86%。除空白對照組外,防治效果最高的為0.5%魚藤酮·礦物油噴霧處理組的72.78%,最低的為70%吡蟲啉WDG灌根處理組的34.50%。
2.3 施藥后7d蟲口減退率和防效計算
由表4可以得出,在施藥后第7天,21%噻蟲嗪SC灌根處理組蟲口減退率最高,為82.09%,而最低為空白對照處理組的-14.06%。除空白對照組外,防治效果最高的為21%噻蟲嗪SC灌根理組的84.30%,最低的為1.2%苦參堿水劑噴霧處理組的64.25%。
3 討論
本研究針對大棚辣椒種植過程中存在的蚜蟲問題,對幾種不同來源和作用方式的防治辦法進行了篩選,得到了行之有效、減少施藥量和次數、減少用工成本的綜合防治方法。在對辣椒蚜蟲蟲口減退率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0.5%魚藤酮·礦物油噴霧的處理組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殺死蚜蟲,減少蚜蟲數量。但防治持效期較短,在防治后期害蟲會大量回增,所以想達到理想防治效果就勢必要增加施藥次數,這又會增加蚜蟲出現抗藥性的風險。然而21%噻蟲嗪水懸浮劑灌根處理組雖然開始發揮效果減慢,但控制蟲口的持效期較長,害蟲不易產生抗藥性且方便施用,可隨著水肥一體化設施進行施用,免去了人工打藥的成本。黃板+防蟲網處理雖然不能完全避免蚜蟲的發生但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蚜蟲的蟲口數量,有效控制蚜蟲大規模發生,阻止了蚜蟲遷飛而帶來的病毒病傳播。
通過實驗數據可最終建議防治大棚辣椒蚜蟲的有效可行方案為:在移植前,在棚通風口處安裝60目防蟲網,并在定植后適時懸掛黃板,減少傳播來源和降低蟲口密度。在蚜蟲發生期,結合0.5%魚藤酮·礦物油噴霧和21%噻蟲嗪水懸浮劑灌根進行防治。
參考文獻
[1]朱坤余.幾種殺蟲劑防治棉花蚜蟲田間藥效試驗[J].山東農業科學,2010(11):83-84.
[2]劉景坤,劉潤峰,赤國彤,等.5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的研制及其對棉花蚜蟲的防治效果[J].農藥學學報,2015,17(1): 60-67.
[3]陳寶剛,申領艷.壩上辣椒常見病害防治方法[J].蔬菜,2013(12):66-67.
[4]李建慶,楊忠岐,梅增霞,等.釋放花絨寄甲對核桃云斑天牛的防治效果[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3,92(2):194-199.
作者簡介:成文華(1972- ),男,山東莘縣人,農藝師,本科,主要從事植保方面的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