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玉米作為糧食生產中比重較大的農作物,本文就寧夏地區作為研究對象,對玉米種植過程中易出現的干旱問題做出研究。給出玉米抗旱栽培中的技術要點和技術選擇,提升寧夏地區玉米種植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供有關部門研究借鑒。
關鍵詞:玉米 抗旱栽培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43
1 寧夏玉米種植分析
從寧夏地區的自然條件來說,干旱少雨是寧夏地區農副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阻礙條件。在農產品的種植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次的灌溉,缺少灌溉條件就意味著農耕活動不能進行,也就是說不能進行農產品的種植。在寧夏地區,農業機械設備使用率很低,在農業種植方面,很多地區還采用傳統的人工勞作。但是,寧夏地區種植玉米還是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寧夏地區氣候比較干燥,地勢開闊平穩,光熱資源比較豐富。
2 玉米抗旱栽培的技術要點
玉米起源于熱帶地區,在玉米的成長以及發育過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例如:溫度、光照、水分等。
玉米作為一種喜溫作物,在其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都需要適宜的溫度作為保障。在玉米的播種時期,需要日平均10~12℃的溫度;在玉米的發芽時期,需要最適宜的日平均30~32℃的溫度;在玉米的生長時期,需要最適宜的日平均20~26℃的溫度。如果在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溫度過高或者過低的現象,都會影響玉米的質量和產量。寧夏地區一般在4月上旬或者中旬可以使溫度穩定在10~12℃,所以寧夏地區玉米播種時間通常在4月上旬或者中旬。
水分在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玉米在生長期需要的水分平均為每月100mm。如果某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低于350mm,就需要采用人工灌溉補充降水量或者采用其他特殊方式對玉米種芽進行處理。玉米從播種到開始出苗所需的降水量占總需降水量的3~5%,只有在土壤濕度到達一定比重時,才能使玉米出苗狀況良好;出苗時期,田間持水量需要維持在60%左右,以此來促進玉米根系的發育;在玉米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總耗水量不能低于350mm,其中,早熟玉米品種的總耗水量在300~400mm之間;中熟玉米品種的總耗水量在500~800mm之間;晚熟玉米品種的耗水量最多,一般在800mm以上。由于玉米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水分的敏感性,導致水分過多或者水分過少都會對玉米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寧夏地區降水量嚴重不足,所以要加強對玉米抗旱栽培的技術探究。
在完成秋季農作物的收獲之后,在土壤中先行施入有機肥料,將耕地進行深層次的翻耕。耕地翻新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地原本的物理特性,使土壤保水、儲水和供水的能力提高。這樣可以使秋后的水分較大程度的儲存,能夠有效的緩解春季玉米播種時對含水量需求較高的問題。而且,對耕地進行深層次的翻新比淺耕的含水量平均多50%。深耕還可以促進玉米根系的生長,使玉米根系向較深層次發展,擴大根系的吸水面積。在春季進行玉米種植之前不需要再進行耕地翻新,只需在土地開始化凍的時候進行多次的橫豎間耕耱,使耕地土壤處于一種上虛下實的狀態。這種耕地處理方法既能夠使土壤中的水分得到有效的保存,又能使玉米種子吸收足夠的水分得以順利發芽。在進行玉米播種時,務必使玉米種子和底層土壤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種子水分的吸收。在進行覆土鎮壓的過程中,嚴禁拖拖拉拉,一定要盡快完成以免造成跑墑的現象。
選用抗旱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由于寧夏地區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導致降水量不足,所以選擇抗旱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尤為重要。一般來說,抗旱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玉米種子的個體比較大,玉米根莖的伸展力強,根部可以往較深的區域伸展,使玉米的根部吸水范圍擴大。在播種過程中,適合將玉米種子播種在較深的位置。另外,抗旱能力較強的玉米品種,其根部特別發達,根部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延伸,并且進入較深層次的耕地,有利于玉米生長發育中水分的吸收。
在玉米播種之前,先對玉米種子進行一定手段的處理,加強玉米種子的耐旱能力。利用干濕循環的方法對玉米種子進行預處理,先將玉米種子在50~60℃的水中進行浸泡,讓溫度進行自然下降,當溫度下降到25℃左右的時候,再將玉米種子浸泡24~36h之間。玉米種子進行浸泡結束后,瀝干水分并將種子裝入具有保溫功能的物品例如麻袋中,促進種子的發芽。在種子露白超過75%后,就可以進行播種了。一般來說,經過干濕循環處理過的玉米種子,其抗旱能力能得到有效的鍛煉,收獲時玉米的產量可以增加10%左右。另外,除了干式循環方法之外,還可以通過藥物浸泡對玉米種子進行預處理。例如:對每500kg的玉米種子,使用1kg氯化鈉兌100kg水的方法進行浸泡,持續時間6h左右;或者,使用20%~40%mg/g萘乙酸進行浸種。這些方法都能增加玉米的抗旱性能。
由于玉米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水分、溫度和光照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播種尤為重要。玉米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特點是前期水分需求較少、后期大量需求水分。一般來說,從玉米開始播種到玉米開始拔節所需的水分僅占全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水分總量的15%左右,從玉米拔節到玉米收獲所需的水分卻占到全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水分總量的85%。此外,只有當溫度穩定在10℃以上后才能進行玉米的播種行為。所以,結合寧夏地區的氣候條件,通常選擇4月上旬或者4月中旬進行玉米播種。
合理施加有機化肥可以有效的改善耕地的物理特征,使耕地的保水、儲水和供水能力提高,進一步加強玉米的抗旱能力。經有關數據顯示,玉米的根部在含肥量較高的耕地中,對水的利用可以比在含肥量較低的耕地中多出50~70mm的水分,占玉米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總水量的1/4。因為玉米根部在肥沃的土壤中更容易向深層次延伸,從而使玉米的抗旱能力提高。
在進行玉米抗旱栽培過程中,可以采取抗旱坑栽培法、膜側播種抗旱法和田間秸稈覆蓋栽培法等。將玉米秸稈或者麥子秸稈鋪在耕地表面,不僅能夠起到一定的保墑作用,還可以提高耕地的蓄水能力。使耕地的物理性狀得到改善,增加耕地的肥力,提高玉米的產量。另外,膜側播種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地膜的保水功能和傳熱功能,保證玉米生長發育過程中對水分和溫度的要求。
下面分析2種效果較好的玉米抗旱自配技術。
抗旱坑栽培法:秋翻整地后,每667m2加入磷、鉀肥混合2200~2500kg糞肥中。上凍之前將坑挖好,用以接納雨雪與熟化土壤。先將12~15cm的表土單放一側,在將坑底部土挖松,將事先準備好的混合肥與坑中的松土攪拌均勻。隨后進行封頂。封頂有2種方式:土壤墑情比較好的,可用表土封住坑頂,比地面略高出一些,并壓實,以防坑內漏風跑墑;暫時不封頂,待下過雨雪后及時將其堆進坑內,再用表土封頂,如發現有因雪化塌陷的,應及時補封頂部,以防漏墑。第2種方式較前一種效果更佳,小但保墑,同時還能熟化土壤提升肥力,小足之處是多一道工序。
田間秸稈覆蓋栽培法:該方法就是將玉米秸或麥秸鋪在地層表面,起到保墑蓄水的作用,是旱地玉米種植中一項既省工又節水、肥田的高產栽培措施。秸稈覆蓋應在秋耕整地后和玉米拔節后,在地表和行間鋪就800~1000 kg粉碎的秸稈,在保墑的同時,又可起到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培肥地力,提高產量的作用。
3 結束語
充分利用寧夏地區現有的優勢,研究玉米抗旱栽培技術,對提升寧夏地區玉米種植的質量和產量有著重大意義。通過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玉米抗旱栽培技術具有多方面的應用價值,在具體的實踐中,需要根據寧夏地區的氣候地形特點,對多種抗旱方法混合使用,顯著提升玉米的抗旱能力,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為我國糧食生產做出應用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連根,王晉. 玉米抗旱栽培技術[J]. 江西農業,2017(05): 36.
[2]王麒. 不同抗旱栽培技術模式對玉米生育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06):24-26.
[3]李萌. 不同栽培模式和鋅肥對干旱半干旱地區夏玉米抗旱性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4]李映雪,趙致. 玉米抗旱與節水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 貴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物科學版),2002(01):51-56,69.
作者簡介:劉曉慧(1976-);女,寧夏中寧,本科,畢業于寧夏廣播電視大學;現有職稱:中級農業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