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寶峰+王玉建
摘 要:農業不僅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同時其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農作物的栽培技術則在農業生存過程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從根本上促進農作物生產栽培技術的創新和改革,才能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穩步提升。本文主要是對影響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關鍵因素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農作物;栽培技術;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S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832049
引言
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農業生產的模式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農產品質量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科學合理的進行農業生產的管理,才能有效的促進農產品質量以及其市場競爭力的有效提升。科技農業已經成為了農作物栽培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1 農作物栽培技術主要影響要素分析
1.1 播種要素
一般情況下,只要按照農作物生長的要求進行播種,就可以確保農作物獲得相對較高的產量。也就是說,在最佳的播種時期,確保農作物需要的水分、溫度等符合其生長的要求,就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農作物產量。農作物播種時間過早或者過晚,都會對后期的生長產生不良的影響。同時在實際播種的過程中,必須根據農作物生長的要求,選擇播種的方式。所以,必須以農作物的種類為基礎,確定最佳的栽培技術才能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1.2 種植密度要素
農作物的種植密度,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大多數情況下,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是影響農作物產量的關鍵因素,而光合作用效果的好壞則是由其種植密度決定的。科學合理的安排其種植密度,不僅可以使農作物得到充足的光照,同時也是確保農作物光照、水分以及土壤作用充分發揮的關鍵。另外,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其密度的高低與其種類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必須嚴格的按照農作物種類的要求安排其實際的種植密度,才能促進農作物產量的穩步提升。
1.3 田間管理要素
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是促進農作物栽培技術水平提高的關鍵工作。所謂的農作物田間管理,主要是對突然進行疏松與壓實、土壤的增肥以及灌溉等工作。在完成播種之后,科學合理的田間管理,是實現農作物高產的基礎。所以,科學合理的進行農作物田間管理工作,不僅可以促進農作物產量的不斷提高,同時也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農作物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徑分析
2.1 基因改良農作物遺傳性能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科學合理的利用農業栽培技術對農作物的遺傳基因性能進行改良,是目前比較有效的促進農作物產量提高的方法。農作物播種完成之后,科學合理的運用基因技術對農作物的遺傳性能進行改良,不僅可以增強農作物自身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同時也為農作物的高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 合理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
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也是農作物栽培技術發展過程中,必須予以充分重視的工作。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都會受到生長環境的影響。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不斷的進行農作物生長環境的改善,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農作物的健康成長以及產量的增加。
2.3 利用科學的栽培技術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科學合理的運用先進的農作物栽培技術,不僅可以促進農作物生長力的增強,同時也有效的促進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在土壤翻耕、施肥以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科學合理的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才能確保農作物的生長以及高產。所以,先進的農作物栽培技術是目前促進農作物產量提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必須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大先進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應用。
2.4 新品種的積極培育
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的研究發現,不斷的培育新的農作物品質也是實現農作物高產極為重要的體現??茖W合理的運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對現有的農作物基因進行改良,促進其抵抗病蟲害能力的有效提升,從而實現農作物的增產;對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予以充分的重視。比如,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提高了農作物光合作用的水平,從而改變了該農作物無法在缺陽地區種植的遺憾;利用農業技術對農產品的外形進行改變,促進消費者購買欲望的提高等。但是,在農作物新品種實際培育的過程中,必須對其生物鏈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予以充分的重視,避免生態環境因為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或者培育而遭到破壞,才能實現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 結束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與土地之間矛盾的日益突出,必須對影響糧食供求因素予以充分的重視。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以現有情況為基礎,輔以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手段,積極的進行農作物栽培技術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我國農業工作改革的不斷深入。隨著各種先進的農業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推廣,不僅從根本上促進了農作物產量的有效提高,同時也為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偉.農作物栽培技術優化管理的措施[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10):49.
[2]吳楠.淺析農作物栽培無公害栽培的管理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5(02):129.
[3]余豐秋.農作物育種與栽培技術淺談[J].南方農業,2015(30): 47-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