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馨+遲浩然
摘要:在新時代的社會背景下,各種道德問題日益顯露,尤其是值得關注的青少年人群。大中小學教育的斷層,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割裂,加劇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現象。本文旨在探索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對如何完善在大中小學推進“一體化”和“貫通式”培養模式提供了一些建議和意見,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體化;貫通式;青少年;德育
為了深入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校的推進,幫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課題組在哈爾濱市分別對大中小學三個年齡段的學生、老師、家長調查發放了150份問卷,回收率百分之百,根據問卷調查研究以及當今社會背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中小學“一體化”和“貫通化”的培養模式做了簡要探索。
一、內涵界定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于2012年十八大會議中提出,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確立了核心價值觀的標準,體現了對國家、社會、個人的期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它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中國化,同時也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經過了曲折和不斷強化的過程,如今方呈現在我們面前,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石,指引著我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二)“一體化”、“貫通式”教育。
筆者認為,“一體化”教育是通過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揮三者的德育資源,以到達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的目的,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學會做人做事。通過理論和實踐教育相結合,讓學生不僅僅在思想上講道德,同時在行動上遵守道德規則。而“貫通式”則是針對大中小這三個不同的年齡段,根據各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以不同的方式教育學生,加強大中小學德育工作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使大中小學之間的銜接行之有效,從而減少德育教育的斷層引發的種種道德失衡現象。
二、必要性分析
(一)新時代的迫切需求。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迅速蔓延,伴隨網絡時代信息化飛速發展與傳播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受外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影響,文化角逐愈演愈烈。網絡冷暴力更是層出不窮,形形色色的消息迅速傳播,對于抵御力、分辨力和控制力較差的青少年而言,尚未形成的三觀受到了沖擊,各種陋習層出不窮,理想信念淡薄、價值觀念混亂、道德水平下降、金錢至上的觀點、攀比之風盛行、對傳統道德的淡化,以至于對前途的迷茫。甚至青少年犯罪低齡化愈加嚴重,根據2015年7月1《檢察日報》報道,青少年犯罪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這個數字令人吃驚,而在70%的未成年人犯罪數字中,14-16歲年齡段所占比重逐年提升,至2013年已突破50%,而近年還呈現上升的趨勢。1這些都迫切需要我們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解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需要,以積極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思想素質發展,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利益訴求面前做出正確積極的價值選擇,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
(二)大中小學德育的銜接難題。
數據顯示,有59%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同中小學的教育銜接不上,有62%的大學老師認為大學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同中小學銜接不上,僅有32%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的思政類課程與以往的中小學教育相比效用更強,其余的學生認為效用降低或者內容趨同。可見當前我國對于大中小學的教育仍存在著銜接難題,德育教育缺乏有效的銜接。筆者通過文獻研究及訪談發現,教育工作者沒有考慮到學生年齡過度期的一些特殊性,沒有依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案幾乎大同小異,且教育手段也相互分離沒有形成合力,這就導致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不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只是片面地吸收,并未領悟到其中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些都迫使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深諳學生心理特征、認識能力、知識基礎和興趣愛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德育有機結合,實現差異化、個性化和階段化,使德育達到有效銜接,真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增強學生的個人修養,以實現人生理想。
(三)學校、社會、家庭教育面臨的困境。
1.三者的割裂。
長期以來,家長的傳統觀念即孩子自入學以后,教育只同學校掛鉤,而不再是家長的責任,久而久之便導致了“學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分離”。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陳舊的觀點已然不適應發展潮流,反之對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了阻礙。數據顯示,認為加強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家庭、學校之間缺少配合困難的家長占68.87%,認為加強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困難在于學校家庭之間缺少配合的家長占58%,有91%的大學生家長認為家庭和學校之間缺少配合,可見過半的家長認識到學校同家長之間缺乏溝通,所以更需要受到重視并予以解決。
2.學校層面。
數據顯示,86%的大學生認為學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流于形式,沒有落到實處。學校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更重視理論教育,即通過書本知識等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52%的教師認為理論教育更能夠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其目的是積極的,但這僅僅停留在學生的意識層面,而沒有真正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第一步,但實踐方能出真知,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無異于紙上談兵,當面對道德困境或者是生活中小小的道德選擇時,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遺憾終生。有些學生雖然成績優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熟記于心,但是不能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對于價值觀取向模糊的青少年,學校不僅要在理論上下足功夫,同時要讓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方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大程度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中。endprint
3.家庭層面。
改革開放以來,受市場經濟沖擊,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家庭結構逐漸出現了轉變,離婚率普遍增高,各種民工潮帶來的城市空洞化以及留守兒童的增多,對于心靈脆弱的青少年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隨著計劃生育的推進,“4+2+1”的家庭模式越來越普遍,“六成人一孩”成為常態,日常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嬌生慣養。
在教育上,“害怕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作祟,對孩子的智育投入遠大于德育,這一點在中學階段表現得尤為明顯。在現實生活中,言行不一現象比比皆是,在理論上教育孩子要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在現實層面,特別是面對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卻猶豫不決。如面對摔倒的老人,顧慮太多,怕碰瓷,想扶卻不敢扶,沒有傳播正能量;在面臨畢業生去向時,家長動用各種人脈,幫助孩子爭取在發達的東部地區發展機會,或是進入到體制內捧起“鐵飯碗”,在近幾年的公務員考試中東部地區的職位更是受到熱捧,而西部偏遠地區卻出現用工荒。
4.社會層面。
數據顯示,45%中學生的偶像是演藝明星,看新聞時68%的學生以社會熱點和娛樂新聞為主,可見社會輿論導向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社會這個熔爐,各種信息稂莠不齊,對青少年的德育也產生了不良影響。例如,2015年1月16日某歌手的去世的關注度遠超過1月14日逝世的一代虎將張萬年;2016年8月14日某明星微博的離婚聲明超越人們對里約奧運會的關注而站上頭條;各種娛樂花邊新聞大過政治時事新聞的報導。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社會輿論導向更傾向于娛樂,迎合民眾的低級趣味,而忽略了國家命運。因此需要建立一種學校、家庭和社會相互溝通合作的德育一體化機制來宣傳社會主義價值觀,加強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幾點思考與建議
(一)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分層化。
青少年在不同的年齡段有著不同的道德發展階段,小學階段是道德行為養成的最佳時期,中學階段是形成道德觀念的最佳時期,大學階段是三觀形成的最佳時期。所以德育要在大中小學分層展開,有針對性的制定不同的方案,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
1.小學階段。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懵懂蒙昧的時期,也是情感起伏較大的時期,容易情緒化,此時主要通過情感教育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情緒,讓他們最直接、最感同身受地理解道德,形成一種內化于心的“文化習慣”。最直接的方式是將社會主義價值觀融入到榜樣教育中,以榜樣的形象來感染小學生,其次可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如傳唱優秀原創童謠、開展誦讀中華經典活動。適當增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程安排,從“是什么”開始積累,形成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
2.中學階段。
中學階段應將對個人道德的培育轉向到對社會公德的培育,使學生成為一個講道德的好公民。在這一道德觀念形成的最佳時期,教師要引導中學生在體驗道德教育中對自身進行反思,明白自身的道德缺陷并加以改正。這不僅僅需要榜樣的力量,同時還需要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實踐,小到解決同學之間的矛盾,大到進行一次義務勞動。對中學生的價值觀的教育要趨于系統化,課程設置不求多,只求精,在重大歷史紀念日或重大節日開展主題明確的實踐活動,如開展學雷鋒活動月、清明祭掃等,由“是什么”轉向“為什么”,強調實踐意義,形成德育促進智育的教育格局。
3.大學階段。
大學階段作為一個人三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最重要的是踐行良好的道德觀念。大學應當注重對大學生的實踐教育,這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應當體現在個人的做人做事中,在實踐中內化構建道德。學校應大力開展各種志愿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深入社會生活,如三下鄉、義務支教等活動,與國家命運同呼吸共命運,將國家命運同個人理想緊密結合,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同時,學校可以建立健全德育考核制度,以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 開發價值觀教育的軟件,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貼近學生生活;開設多種類型的價值觀教育課程,作為必修、選修科目進行學習,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為什么”進一步深化為“怎么樣”,強調學習的方法論和意義,創造德育智育相輔相成的新局面。
(二)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
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教育而言 ,社會作為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不可抹去,家庭是孩子的道德教育啟蒙點,學校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陣地,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缺一不可,三者割裂必然導致一個人的失敗,只有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相互溝通與合作,方能形成正確的三觀。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首先要打破傳統思想的禁錮,教育不單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長的責任,家長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德育教育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周易·蒙卦》中說:“蒙以養正,圣功也。”就是強調德育要從小抓起。由此可見,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要加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動,使之更加協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初衷是一致的,即培養健康的人才,所以兩者之間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應探索學校與家長有效溝通方式,并使之制度化常態化,如家訪、家長會、微信等。在雙向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在家在校的狀態,獲取家長的理解、信任與支持,形成兩者合力,共同作用于學生的教育。
2.社會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結合。
社會是一個無形的學校,不僅有青少年健康發展的積極因素,而且也有摧毀一個青少年的消極因素。所以需要學校和家庭的力量,極大程度地削減社會給青少年帶來不良的影響,進而發揮社會的正能量來感染人,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家長可以帶孩子感受社會中的真善美,小到給年邁的老人讓座,大到去到社區里做一些義務勞動,讓孩子在身體力行中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數據顯示,僅有15%的家長更傾向于帶自己的孩子去紅色圣地旅游,可見家長對于孩子的愛國教育不夠,所以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政策推進紅色旅游的發展,比如多推廣免費紅色博物館的建設,鼓勵家長多帶孩子感受愛國情懷,讓愛國教育從小扎根。
3.社會教育同學校教育相結合。
學校可以用積極的社會輿論來引導學生,如通過班會、講座、觀影、征文、評選先進學生個人等活動弘揚先進人物事跡,發揚感動中國人物的精神,用榜樣的力量來感染學生。設立公民意識教育學習宣傳月和社會實踐月;組織社區服務等志愿活動,將課堂延伸到社會,同社會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讓社會融入到學校中。不僅將社會和學校有機的結合起來,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道德培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總而言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中小學“一體化”和“貫通式”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的配合和長期的試驗考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不僅僅關乎于學生,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王瑜.《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云南大學 碩士論文.2015
[2]車廣吉;丁艷輝;徐明.《論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一體化的德育體系》.東北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蔣大濤.《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魯東大學 碩士論文.2016
[4]閻美鳳.《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德育教育模式》.價值工程.2011年02期
注釋:
王文勝 張苑 青少年犯罪低齡化引關注 如何拯救“不良少年”.桂林日報.2015-7-17
項目:該項目為黑龍江大學2016年學生學理論課題項目,指導教師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孫慶斌、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黃影
作者簡介:
張藝馨,女,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學生
遲浩然,女,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學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