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德++包富生++程建平
摘要:兩優825是武漢科珈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華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兩用不育系Y8-2S與優質抗病恢復系R025配組的兩系雜交中秈新組合。2014和2015年參加國家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產量分別為9.536、10.028 t/hm2,分別比對照豐兩優4號增產6.31%和6.88%;2016年生產試驗,產量9.770 t/hm2,比豐兩優4號增產7.2%,米質達到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并具有抗病性較強、豐產性和穩產性好等特點,適宜在長江中下游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稻種植。2017年4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初審。主要介紹了兩優825的選育過程、農學特性以及配套栽培技術。
關鍵詞:兩系雜交中秈稻;兩優825;選育;農學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6-3030-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6.009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igh Quality
Two-line Hybrid Rice Liangyou 825
LIU Shan-de1,BAO Fu-sheng2,CHENG Jian-ping3
(1.Wuhan Comege Seed Company Limited, Wuhan 430064, China;2.Anhui Huayun Bio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Hefei 230000, China;
3.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Liangyou 825 is a new two-line hybrid rice variety bred by Wuhan Comege Seed Company Limited and Anhui Huayun Bio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 Liangyou 825 was bred from the dual purpose sterile line Y8-2S and the high quality and good disease resistance restore line R025. The grain yield of Liangyou 825 was 9.536 t/hm2 and 10.028 t/hm2 in the regional trials of medium late indica rice fo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2014 and 2015, respectively. Quality of Liangyou 825 reached the 3rd grade of the national "high quality rice" standard. Moreover, Liangyou 825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yield, good grain quality and high disease resistance. It could be planted in the light rice blast zone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April 2017, the variety passed the first examination of national variety certification. The breeding process, grain yield,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Liangyou 825 were introduced.
Key words: two-line hybrid rice; Liangyou 825; breeding;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 cultivation technique
水稻是世界上僅次于小麥的第二大糧食作物[1],也是亞洲地區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和食物來源[2]。在亞洲的水稻主產國,提高水稻產量是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2]。而作為雜種優勢利用的主要方法,雜交育種對于提高作物產量起著重要的作用。雜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積推廣以來,已累計推廣5億hm2,累計增產稻谷6億t以上,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1973年石明松發現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農墾58S被認為是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的起點。經過30多年的研究,中國有900多個兩系法雜交水稻品種通過審定,累計推廣面積5 000萬hm2,占全國雜交水稻播種面積的35%左右[3]。雖然兩系法雜交水稻不育系繁殖和組合制種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但是與三系法雜交水稻相比,兩系法雜交水稻具有配組自由、育種程序簡化、育種周期縮短、不育系多樣化的優點[3]。因此,發展兩系法雜交水稻將繼續是中國今后水稻育種和生產的方向,也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措施。
兩優825是武漢科珈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華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兩系法雜交水稻的原理和方法,以兩用不育系Y8-2S與優質抗病恢復系R025配組的兩系雜交中秈新組合,于2017年4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初審。母本Y8-2S是合肥齊民濟生生物技術研究所用Y58S/中品49//Y58S雜交后經多代選育而成的不育性穩定、起點溫度低、異交結實率高、配合力強的早熟優質兩系光溫敏核不育系,2010年8月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的技術鑒定,2011年12月申請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權,2016年獲得授權,公告號CNA20111146.6。父本R025是2005年冬在海南用揚稻6號作母本、蜀恢527作父本進行雜交后用系譜法歷經8代選育于2009年正季基本穩定的兩系水稻恢復系。endprint
1 選育過程
1.1 Y8-2S的選育
2004年正季在合肥以Y58S為母本與優質早熟品系中品49為父本雜交,當年海南冬繁種植F1再用Y58S回交收種子約200 g。2005年正季種植 3 200株,選擇綜合性狀優良的不育株45株,再生自交結實留種,當年冬繁種植45個株系;2006年春季入選單株31個,正季種植株系31個,入選單株19個,當年海南冬繁種植株系;2007年春季入選單株14個,正季種植株系后優選11個,海南冬繁種植優選單株10個;2008年春季收10個單株,正季種植,各株系的不育性已基本穩定,農藝性狀趨于一致,其中2個株系表現突出,從中分系選擇優良單株共85株,再生隔離自交結實留種,其余分系混收,同時用“9311”等恢復系進行測交。2009年正季將2個株系的85個單株種子送往大別山600~650 m海拔處種植,通過自然壓力選擇低溫敏核心種子,通過鏡檢,最終在第二個株系中入選32個單株移至山下再生繁種并定名為Y8-2S。
1.2 R025的選育
2005年冬季在海南用揚稻6號作母本、蜀恢527作父本進行雜交收F1種子。2006年夏季在安徽池州種植F1群體,去除假雜種混收種子;同年冬季在海南放大種植群體約3 000穴,從中選擇抗性強、落色好的單株256個。2007年夏季在池州種植株系,分系單株選擇,入選325個;同年冬季進入F4代,重點在抗病性、分蘗力、株葉形態、熟期轉色和莖稈粗細上嚴格按照標準選擇,入選132個單株。2008年夏季在合肥種植株系132個,部分株系趨向穩定,對于穩定的株系從中優選性狀典型的單株,其余仍繼續進行單株選擇;同年冬季,對上季在穩定株系中選擇的優良單株進一步純合收單株種,并選用不同類型的兩系不育系測交收種,其余株系選單株收種。2009年夏季在合肥種植上季所有單株種,重點觀察性狀基本整齊的株系和測交組合表現,其中編號D09-2的株系整體表現一致,組合表現較好;同年冬季海南復測并分單株收種,將D09-2-5單株定名為R025。
1.3 兩優825的選育
2010年在合肥正季對Y8-2S/R025進行優勢鑒定,組合表現雜種優勢明顯且落色好,株高適中,熟期適宜。2011年在安徽各地品種比較試驗中增產極顯著,同年在合肥安排小面積試制種。2012年正季在長江中下游部分省份不同生態點種植,綜合表現較好,2013年參加國家長江中下游中秈比較試驗。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農藝性狀
兩優825株高118 m左右,株形松緊適中,植株生長清秀,分蘗力強,莖稈堅韌,穗層整齊,劍葉挺舉,葉下禾,熟期轉色好。一般穗長25 cm左右,平均每穗總粒數186粒左右,結實率83%左右,千粒重26 g左右,柱頭稃尖無色,谷粒長形,無芒。具有顯著的高低溫抗性,抗倒伏能力強,結實率穩定,產量穩定,適應范圍廣。
2.2 產量表現
2011年參加安徽合肥、安慶、銅陵、全椒、六安等地的中秈品比試驗,平均實產9.877 t/hm2,比對照II優838增產8.2%,增產極顯著。2013年參加國家長江中下游中秈比較試驗,平均實產9.372 t/hm2,比對照II優838增產8.01%,增產極顯著。2014年進入國家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實產9.536 t/hm2,比對照豐兩優4號增產6.31%,增產點比例達100.0%,增產點比例100%;2015年續試平均實產10.028 t/hm2,比對照豐兩優4號增產6.88%,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達92.3%;兩年區試平均實產9.781 t/hm2,比對照豐兩優4號增產6.61%,增產點比例達96.2%。2016年生產試驗,產量9.770 t/hm2,比豐兩優4號增產7.2%。每穗總粒數168.2粒,結實率83.0%,千粒重26.2g。表1數據表明各試驗地點的產量和農藝性狀略有差異。
2.3 生育期
兩優825在2014和2015年國家區試中,兩年平均全生育期139.1 d,比對照豐兩優4號早熟0.2 d。在江漢平原4月底至5月初播種,全生育期133 d左右,比豐兩優4號早熟2 d左右。
2.4 稻米品質
在2014-2015年國家區試中,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檢測,安徽、河南和浙江三地兩年品質性狀均值為糙米率81.6%;2014-2015年國家區試中,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檢測,精米率72.5%,整精米率65.0%,粒長7.1 mm,長寬比3.2,堊白粒率25%,堊白度3.4%,透明度2級,堿消值6.2級,膠稠度73 mm,直鏈淀粉16.8%。綜合評定米質符合國家《優質稻谷》標準3級(表2)。
2.5 抗病性
2012年送樣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鑒定:稻瘟病為MR1,白葉枯病為MR1,紋枯病為S1,稻曲病發病率為R、病指為R,條紋葉枯病為HR。同年在安徽金寨抗性鑒定點自然誘發鑒定,未發現稻瘟病,稻曲病零星發生。2014-2015年兩年國家區試抗性鑒定:稻瘟病綜合指數年度分別為5.0級和5.2級,穗瘟損失率最高級為7級;白葉枯病平均為5級,最高級為5級;褐飛虱平均為9級,最高級為9級。
3 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3.1 播種時間
兩優825在湖北作為中稻種植,鄂西北地區4月中下旬播種,江漢平原和鄂北地區5月上旬播種,咸寧、鄂東地區5月中旬播種,播種時間可根據氣候條件和生產實際適當調整。
3.2 育秧管理
可采用稀播水育秧或旱育秧,秧田可施用復合肥600 kg/hm2(N、P、K總養分大于45%)以及腐熟有機肥12 000 kg/hm2,或施用碳酸氫銨600 kg/hm2、過磷酸鈣750 kg/hm2、氯化鉀375 kg/hm2和高濃度鋅肥3~6 kg/hm2作底肥。3葉期施用尿素45 kg/hm2作斷奶肥;移栽前7 d施用尿素75 kg/hm2和硫酸鉀45 kg/hm2作送嫁肥。2葉1心前,曬露秧廂,保持廂面濕潤;2葉1心后,保持1 cm左右水層。用種量15 kg/hm2,秧田與大田面積比例為1∶10~1∶8。秧苗 2葉1心時噴施15%多效唑1 500 g/hm2對水750 kg/hm2噴霧1次,培育多蘗適齡壯秧。3葉后視蟲情施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殺蟲劑防治稻薊馬。endprint
3.3 移栽管理
適宜秧齡為28~32 d,采用寬窄行栽插。對于中上等肥力田塊,栽插規格為27 cm×12 cm,應插足基本苗22.5萬穴/hm2;對于中等及肥力偏下的田塊,適當增加密度,以24 cm×12 cm為宜,應插足基本苗25.5萬穴/hm2。一般采用東西向種植,利于通風透光。
3.4 大田管理
3.4.1 水分管理 幼穗分化前,3 cm水層返青;分蘗期,干濕交替;苗數達到300萬株/hm2時排水曬田。曬田后,復水深灌;幼穗分化至齊穗前,保持5~8 cm水層。齊穗后,保持淺水間歇灌溉;灌漿充實期保持田面干干濕濕;收割前7 d徹底斷水。
3.4.2 肥料管理 中等肥力田塊施用純氮180~195 kg/hm2,N、P、K配合施用,比例為N∶P∶K=2∶1∶1.5。可配合施用有機肥和硅、鋅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底肥用量為總量45%的復合肥600~750 kg/hm2。也可以使用單質復合肥混配,碳酸銨600 kg/hm2,過磷酸鈣450~600 kg/hm2,氯化鉀150 kg/hm2,同時還應施用硅和鋅等中微量元素肥料,SiO2和Zn的純用量應分別為12和1 kg/hm2。插秧后7~10 d,追施尿素75~120 kg/hm2作為分蘗肥;曬田復水后,施用37.5~45.0 kg/hm2尿素,氯化鉀75 kg/hm2作為穗肥;抽穗期,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和0.1%的硼肥、鋅肥溶液做粒肥[4]。
3.4.3 病蟲草害防治 雜草防治為播種后7~10 d,用30%芐·丁WP 1 500 g/hm2或用50%芐·丁·異丙(速杰)WP 1 125~1 500 g/hm2拌沙土或尿素均勻撒施,藥后保持淺水層5 d以上;或在播種后15~20 d用稻喜2 250~3 000 mL/hm2對水噴霧。兩系法雜交稻易感稻瘟病,應在移栽7~10 d和見穗期用40%稻瘟靈乳油600 g/hm2或20%青雷霉素可濕性粉劑1 200 g/hm2噴施。如破口抽穗期連續陰雨天較多應注意防治稻曲病,可在揚花結束后搶晴天使用30%苯甲·丙環唑(艷苗)進行一次補治。白葉枯病和紋枯病可根據情況酌情防治。苗期、抽穗期可用90%敵百蟲晶體2 250 g/hm2防治稻薊馬。7月中下旬防治稻縱卷葉螟,8月中下旬防治三代三化螟,如有三代三化螟造成白穗,可選用Bt可濕性粉劑1 500~2 250 g/hm2對水750 kg噴霧防治1~2次。應根據實際情況酌情防治稻飛虱[5]。
3.5 收獲管理
為確保稻米品質和產量效益,要做到適時收割,不能過早,過早成熟度不好,子粒不飽滿,影響稻谷品質。但又不能過晚收獲,過晚易落粒,還容易造成穗發芽。兩優825作為中稻種植一般在齊穗后30 d左右收獲,機械收獲適宜在水稻黃化完熟率達到95%以上時收割;人工收獲適宜在水稻黃熟初期,水稻黃化完熟率達到90%時搶晴收獲,及時晾曬脫粒,將已脫粒稻谷風干揚凈后用曬墊攤曬,晾曬時注意勤翻動,曬至含水量為12%~13%為宜,及時入庫。
參考文獻:
[1] 劉良軍,萬正煌.優質常規水稻品種晚秈98的選育及主要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23):6088-6090.
[2] 謝放鳴,彭少兵.雜交水稻在國外的發展歷程與展望[J].科學通報,2016(35):3858-3868.
[3] 牟同敏.中國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進展和展望[J].科學通報,2016(35):3761-3769.
[4] 夏明元,萬丙良,李進波,等.高產優質雜交中秈新組合廣兩優476的選育與應用[J].雜交水稻,2010,25(6):18-20.
[5] 凌鳳樓,何小亮,張治安.水稻新品種吉農大37選育及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7):4005-4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