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近幾年來“創新”和“轉型”一直是地市級電視媒體努力發展的目標。如何在困境中走出一條新的生存發展之路?如何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目前,是地市級電視媒體應該積極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關鍵詞 新媒體環境;地市級電視媒體;創新發展探析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5-0096-02
當前,云計算、大數據、4G等新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促使新媒體高速發展、加速裂變。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方法,給地市級電視媒體帶來了很大沖擊,令傳統媒體人始料未及。
PC互聯網已經讓地市級電視等傳統媒體徹底落伍一次,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剛剛反應過來的傳統媒體又一次遭遇落伍境地。“未知遠遠大于已知。”新媒體未來以什么樣的形態出現,真令人難以想象。
1 新媒體環境下地市級電視媒體發展的困境
近幾年來,新媒體異軍突起,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使地市級電視媒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傳統媒體有了被推向邊緣的危險。調查顯示,隨著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時代的變革,新媒體的交互性和開放性的特征更加明顯,很多受眾獲得信息的內容和渠道呈現出了幾何數量的增長,新媒體包圍傳統媒體爭奪市場,跨界“打劫”傳播信息。地市級電視媒體“埋頭苦干”的傳統習慣被打破,地市級電視媒體人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近幾年來“創新”和“轉型”一直是地市級電視媒體努力發展的目標。如何在困境中走出一條新的生存發展之路?如何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目前,是地市級電視媒體應該積極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胡正榮先生指出,傳統媒體融合新媒體,其品牌價值就在于“內容為王、渠道擴張、平臺經營”。
因此,面對新媒體的包圍,作為地市級電視媒體,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思路,努力創新,與新媒體嘗試更多有益的融合。另一方面最需要做的還是練好“內功”,發揮傳統媒體在內容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打造“內容為王”新品牌,努力生產出更多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和產品,并充分用好新媒體,做好“媒體融合發展”這片大文章,以“引狼入室”的姿態,達到“與狼共舞”的局面。
2 新媒體環境下地市級電視媒體發展的定位
20世紀后20年,是地市級電視媒體等傳統媒體飛速發展、迅速成長的輝煌時期。從地市級電視媒體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到,它的興起,更多的依靠了地方行政的力量。作為地市級電視這一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比,它的創新發展也有著得天獨厚的
條件。
首先,地市級電視媒體創新發展要充分認識所處的地域和環境。
地市級電視媒體和省級、中央電視媒體相比,地市級電視媒體它是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喉舌;它是區域內唯一的、任何其他媒體無法替代的權威媒體;它是本區域內老百姓接受信息和文化娛樂最認可的媒體;它是當地區域內為受眾提供輿論監督最直接最有效的輿論平臺。新媒體環境下,地市級電視媒體創新發展,就要充分認識媒體自身在本區域內的獨特作用和優勢,對媒體今后發展方向要有清晰的目標。
其次,地市級電視媒體創新發展要充分認識在本區域所處的地位和承擔的責任。
一個媒體所處的地域,直接影響著受眾接收信息。地域所屬社會經濟文化等屬性是地市級電視媒體生存發展的根本。也就是說,每個區域的受眾都愿意接收和關注來自本地工作生活空間內的信息,這是省級和中央電視媒體無法兼顧的。作為地市級電視媒體就要從本地實際出發,根據所屬地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創作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電視節目,傳播當地百姓身邊發生的信息,制作具有鮮明的地域人文特色的文藝節目,不斷滿足當地受眾對文化的訴求。
地市級電視媒體用什么來吸引本地觀眾?憑什么讓本地觀眾手拿遙控器不換臺?所有這些問題和困惑,是每一位地市級電視媒體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只有對地市級電視媒體創新發展準確定位,才是地市級電視媒體揚長避短、輕裝上陣的力量所在。
3 媒介融合背景下地市級電視媒體發展的
路徑
1)堅持新聞立臺,打造權威、個性、親和的本土電視節目品牌形象。“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地市級電視媒體作為區域內的主流媒體,要堅持新聞立臺,把握輿論先行,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在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重大新聞事件面前,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的電視媒體,要牢牢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和主導權,發揮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及時發出最權威的聲音,傳播最準確的信息,防止在網絡上傳播的虛假新聞在傳統媒體上出現。
2)更新傳統理念,做有思想、有觀點的電視節目,以思想性打造影響力。新媒體迅速發展,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日趨多元,對地市級電視媒體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市級電視媒體有大批新聞素養較高的記者,他們具有獨特的視角,能做出有高度和深度的電視節目,要積極提升電視媒體與受眾的互動和交流,做有思想、有觀點的電視節目,以思想性打造影響力。比如,在電視新聞節目中,不是簡單的傳播信息,更不是簡單的報道事實,而是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梳理出關于事實的認識,做有觀點的新聞,為受眾提供信息服務。在新聞深度報道中,要對新聞事件的深度解讀,講好新聞故事,充分發揮電視新聞節目的優勢,增強電視媒體的親和力和影響力。電視評論表達方式直接、態度鮮明,在第一時間,直接和有效的展示觀點,搶占新聞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以達到傳播正能量的目的,也能夠凸顯地市級電視媒體自身價值。
3)充分利用資源,保持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提高地市級媒體的收視率。要提高電視節目的吸引力、擴大宣傳影響力,不能板著面孔生硬說教,更不能背離群眾高談闊論或淺唱低吟,而應俯下身子,“光著腳板跑新聞”“田間地頭當舞臺”,用真心同群眾交流,用真情打動百姓,著重關注、挖掘普通人的故事,著重表現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把鏡頭對準家常里短、萬家燈火,抓到“接地氣”的新聞,并用情、用心講好反映時代、鼓舞人心的感人故事。endprint
電視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采自基層一線的電視作品情感真摯,內容扎實,形式新穎,貼近性、可讀性、趣味性都很強。“只有到了一線,才能聞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聽到百姓的心里話;只有接‘地氣,才能冒‘熱氣,寫出的報道才會有靈氣和生氣。”電視節目只有接“地氣”、冒“熱氣”,才能贏得更多的受眾,才能提高地市級媒體的收
視率。
4)要主動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強化輿論監督,提升地市級電視媒體的“話語權”。當今社會,處處都是“背包客”,人人都是記者,網絡輿論已呈現強大的監督力量。作為電視等傳統媒體要取長補短,將百姓提供的監督線索積極利用,將其作為節目線索進行梳理,適時介入,充分發揮地方電視媒體“以正視聽”的優勢。通過深入調查弄清核心信息源,做內容翔實和觀點鮮明的電視節目,以顯示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中的威力。
5)要強化互聯網思維,立足區域文化打造本土化、對象化節目,增強地市級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地方電視媒體的節目內容要立足區域文化,深挖區域文化資源,要根據對象、受眾的需求,打造區域特色明顯的百姓日常生活信息平臺,要面向市民、面向生活、面向社會,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電視文藝節目,最主要的就是向社會提供真實、快捷、有益、實用的文藝視聽產品,滿足互聯網時代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和大眾文化需求。
6)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平臺,進一步提高地市級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關鍵是互相依存,共同發展。新媒體需要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積極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節目,讓新媒體內容更為豐富。傳統媒體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范圍更廣、傳播速度更快、受眾面更多的優勢,積極將本土化節目在網上傳播,讓地方臺節目更有生命力,土節目走出當地,讓地市級電視媒體得到長足的發展。
當然,新媒體環境下,進一步推動地市級電視媒體的創新發展,對于地市級電視媒體人來說,是一次全新的挑戰,承受著媒體轉型發展之重任。但,地市級電視媒體肩負的使命不能忘,走一條有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是我們地市級電視媒體人的共同責任,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陳立生.當代受眾的新聞接受心理[J].當代傳播,2005(1):40.
[2]李希光.畸變的媒體[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陳作平.新聞報道新思路——新聞報道認識論原理及應用[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馬俊才,金昌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