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宋凌燕
威海市立醫院 山東威海 264200
探究“袋鼠式護理”對早產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育所產生的影響
張艷梅 宋凌燕
威海市立醫院 山東威海 264200
目的:探究“袋鼠式護理”對早產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育所產生的影響。方法:擇我院起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接收的早產兒,共計24例。將24例早產兒以隨機分組的方式,均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實施“袋鼠式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的早產兒護理。詳細觀察并記錄兩組在經過護理之后,神經行為以及體格發育的變化情況。結果:護理后,兩組的神經功能評分均顯著優于護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對比,研究組護理后的神經功能評分更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對體格發育的變化情況,研究組在娩出之后的1月內,無論是升高增長值,還是體重增長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即:升高增長值,(10.02±2.11)厘米 vs.(5.57±1.68)厘米;體重增長值,(2.04±0.35)千克 vs.(1.29±0.27)千克。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袋鼠式護理模式”在早產兒護理中的實際應用,能起到促進早產兒體格發育以及顯著改善早產兒神經功能的雙重作用。
體格發育;影響;神經行為;袋鼠式護理
擇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間,接收的早產兒,共計24例來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選取隨機分組法,將24例早產兒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各組均12例。其中,研究組男性5例,女性7例;胎齡在33至35周的范圍之內,平均(34.75±0.91)周;Apgar評分在8.1至9.4分的范圍之內,平均(8.97±0.59)分;頭圍在26至32厘米的范圍之內,平均(29.74±1.23)厘米。對照組男性9例,女性6例;胎齡在33至37周的范圍之內,平均(35.02±0.83)周;Apgar評分在8.2至9.4分的范圍之內,平均(8.99±0.56)分;頭圍在26至31厘米的范圍之內,平均(28.65±1.10)厘米。兩組在胎齡、Apgar評分、性別以及頭圍等方面上所呈現出來的差異性,均不具備任何的統計學意義(P>0.05)。
選取“袋鼠式護理”法,對研究組實施護理。其內容如下:
1.2.1 擇俯臥位,將早產兒溫柔的放在產婦裸露的胸前;調整其頭部位置,使其處于產婦兩側乳房間;讓早產兒的臉部朝一側微偏;把經徹底消毒后的被褥輕輕的覆蓋在早產兒的身體之上。
1.2.2 正確的指導產婦用一只手輕柔的拖住早產兒的臀部,然后再將另一只手輕輕的放在早產兒的背部位置之上,以避免早產兒出現危險。持續時間長達1小時。
1.2.3 于早產兒娩出的3日內,按照上述內容,對其進行護理。2次/日。護理的時間段為:上午10至12點;下午16至18點。
把“神經測查法”作為主要依據,對24例早產兒的神經行為進行評分。其中,評分的內容主要有四部分,即:主動肌張力;一般反應;行為能力;原始反射。
護理一月后,對早產兒體格發育的變化情況進行全面的觀測,并將測量所得的數據準確的記錄在冊。
本次調查的所有數據均以 SPSS 20.0 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比較以t作為檢驗標準;計數資料的比較經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為期 1個月的護理之后,不論是研究組,還是對照組,其神經功能的各項評分較護理前相比,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護理前/后神經功能評分間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比兩組護理后的神經功能評分,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所得的神經功能評分數據,請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神經功能評價的對比分析表(注:兩組的研究例數均為12例)

對照組 護理后 6.25±1.82 8.02±0.45 10.48±3.17 4.72±1.61護理前 5.02±1.11 2.80±0.31 9.46±2.02 3.23±1.13

表2 剖析兩組體格發育情況的對比分析表
結合表2,可知:研究組在經過護理之后,體重的增長值為(2.04±0.35)千克,顯著高于對照組(1.29±0.27)千克。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對護理后的身高增長值,研究組為(10.02±2.11)厘米,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57±1.68)厘米。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上,我們把胎齡≤37周,且已經娩出的新生兒稱之為是“早產兒”。通常,早產兒的體重在<2.5千克的范圍之內,頭圍在<33厘米的范圍之內,且其身體的各個器官功能以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也都比足月的新生兒要差。因此,為保障早產兒的生命安全,我們需給予其更多的特殊護理。如此,也可起到讓早產兒實現健康成長的作用。與此同時,也可達到有效改善早產兒神經行為功能以及促使其智力發育的雙重目的。而“袋鼠式護理法(也叫‘皮膚接觸式護理’,源于二十世紀末期。)”,則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早產兒護理法,它
的護理理念為:讓早產兒與母親進行皮膚間的親密接觸。當早產兒的皮膚在接受到來自于外部的刺激之后,就會將刺激信息快速的傳遞到大腦,而大腦一旦接收到這些信息,便會讓早產兒的智力以及神經系統都處于較好的發育狀態之中。故此,對早產兒實施“袋鼠式護理”,可有效促進其神經系統的良好發育。結合本次研究,可知:護理后,兩組的神經功能評分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研究組提高的程度更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護理后的體重以及身高增長值這兩方來看,研究組也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為促進早產兒的發育,我們需對“袋鼠式護理法”進行合理并廣泛的應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早產兒的神經行為功能,使其健康、快樂的成長。
[1]馬惠榮,馬桂琴,李勝玲等.“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育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4):2459-2461.
[2]陳仙來.“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育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24):30-31.
[3]謝冬明,金丹,黎欣等.討論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育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7):3710-371 0.
[4]李小花,朱為,龍瑩純等.袋鼠式護理對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的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14,(10):1351-1353.
[5]劉欣.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育的影響觀察[J].繼續醫學教育,2015,(5):70-71.
R339.3
A
1672-5018(2017)01-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