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紹宗
復雜多樣的腸道激惹綜合征
文/劉紹宗

腸道激惹綜合征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胃腸道疾病,與胃腸道功能紊亂有關。過去它曾有過許多命名,被稱為“結腸功能紊亂”“功能性結腸病”“過敏性結腸炎”“結腸痙攣”“痙攣性結腸炎”“黏液性結腸炎”“情緒性腹瀉”“結腸神經癥”等。然而,實際上它不存在炎癥病變,所以稱之為“結腸炎”有些名不副實。它主要為結腸功能紊亂,但也可累及小腸。它不僅可表現為腹瀉,也可表現為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或僅有腹痛而無腹瀉。所以上述種種名稱都只能反映其一個側面而不及全面,近年來許多學者都贊成把它叫做“腸道激惹綜合征”。腸道激惹綜合征表現多種多樣,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緊張、焦慮、情緒激動等因素可以影響調節腸道的植物神經,導致結腸蠕動增快,從而引起腹瀉。病人的大便次數增多,每日可達5~20次。糞便呈稀糊狀,不成形,或雖成形卻十分松散,水一沖即散開。糞便中無粘凍,大便化驗也無異常。一般無腹痛。有時小腸蠕動也增快,大便呈水樣,伴有臍周不適或一陣陣絞痛,在大便后痛即緩解。腹瀉在進餐后尤易發生,常在餐后即有便意,急于上廁所排便,一般在入睡后不會出現腹瀉。有些人每天凌晨醒后即感腹中不適,急于排便,中醫稱之為“五更瀉”,認為與“腎虧”有關。
對于情緒性腹瀉,主要是心理治療,解除思想上的緊張、焦慮、恐懼、不安。有些病人怕得結腸癌,醫生給其做鋇劑灌腸X線檢查,僅見結腸動力快,未見腫瘤,病人放下思想包袱后癥狀可明顯減輕。復方苯乙哌啶可以解除腸道痙攣而止瀉,對以腹瀉為主要表現的腸道激惹綜合征效果顯著。對于瀉前有腹痛、瀉后疼痛迅速緩解者,中藥痛瀉藥方加減有一定效果。對于“五更瀉”可用中藥附子理中湯與四神丸加減治療。
某些人的結腸功能紊亂,表現為乙狀結腸痙攣收縮,引起腸管狹窄或形成許多縮窄環,使大便排出緩慢,長時間停留在結腸,水分被過度吸收,大便變干硬,導致便秘。這種病人的突出表現為大便困難,每天要大便許多次,每次僅排出少量硬結而細小,形如羊糞狀或石卵樣、細條狀的糞便,糞便表面可附有黏液。由于腹腔內壓力升高,可引起陣陣腹痛,主要位于左下腹,有時還可牽及左肋下、胸骨下。腹痛在便前加重,除腹痛外還可有腹部脹氣,在排便、肛門排氣或灌腸后腹痛、腹脹可有減輕。與單純性便秘不同,痙攣性便秘與情緒因素有密切關系,所以病情常有周期性的加重與緩解。痙攣性便秘部位在直腸以上,所以用肛指檢查觸不到糞塊,用開塞露或手指摳大便也往往不易解決便秘問題。對腹痛劇烈伴便秘者,可以口服普魯本辛等藥物解除痙攣,同服氧化鎂緩瀉有一定效果。中藥補中益氣湯加減也有一定療效。
有些人結腸功能紊亂不是由于結腸動力改變,而是因結腸分泌功能紊亂引起的,主要表現為結腸黏液分泌增加。這種人大便次數可增多,大便不成形,伴有較多黏液,有時甚至黏液成團排出而無糞質。一般黏液性腹瀉不伴腹痛,但明顯發作時也可有下腹或左下腹絞痛,繼之排出多量黏液,便意很急,便后仍有未排凈之感,一般在早、晚餐前后發生,夜間很少發生。黏液性腹瀉在婦女中較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5。黏液性腹瀉在情緒抑郁、消沉、失望時較易發生。部分人與進食某些食物有關,而且常伴有其他過敏現象,所以有人認為,如果有過敏病史,結腸功能紊亂常表現為黏液性腹瀉。中醫認為黏液性腹瀉與憂思傷脾,脾胃虛弱,運化水濕失健有關,可用中藥補脾理氣治療。
除了上述三種類型外,還有許多混合型,最常見的為痙攣性便秘與黏液性腹瀉交替出現。
還有些病人可無腹瀉或便秘,僅有腹脹、腹痛,可表現為上腹或臍周持續性隱痛,還有的主要表現為兩肋痛并放射到肩背部。如局限于右肋部疼痛,常易誤診為膽囊炎、膽石癥,醫學上稱之為“結腸肝曲綜合征”;如局限于左側疼痛,常易與食道裂孔疝、冠心病混淆,醫學上稱之為“結腸脾曲綜合征”。“結腸肝曲綜合征”“結腸脾曲綜合征”及其他腸道痙攣疼痛可為腸道激惹綜合征的一種特殊類型,與情緒有密切關系,常在受氣、發怒后發生。中醫辨證認為它與“肝氣郁滯”有關,用舒肝理氣治療法會有較好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