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張楊+郭玉晶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在對“小康社會”科學內涵研究的基礎上,以國家統計局指標體系為基準,構建陜西省各地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指標體系,定量測算了2005-2014年間陜西省及其各地市的小康實現程度。結合陜西省新常態經濟發展環境,預測陜西省各地市“十三五”期間的小康社會進程,預測結果顯示陜西省小康社會總體呈穩步上升趨勢;各區域差距較大,階段性特征明顯。因此,應通過進一步統籌區域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同步夠格地建成小康社會。
關鍵詞:小康社會;新常態;組合預測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7)05-0113-08
引 言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南時指出:“我國目前的發展處于一個關鍵的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边@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首次以“新常態”來描述中國經濟。所謂新常態,就是一種轉變的過程,即經濟增長速度由持續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動力由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要素結構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由“資本紅利”向“科技紅利”轉變、由“出口紅利”向“內需紅利”轉變。在“新常態”階段,我國經濟將面臨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改革開放攻堅“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征。同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強調要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即“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在“四個全面”中,新常態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被放于引領地位。由此可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陜西省作為西北地區的重要省份,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在新常態下,陜西經濟發展同樣面臨諸多考驗。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經濟發展經歷長時間的持續增長階段,1979-2015年年均GDP增速達10.7%,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進入新常態,陜西經濟增速開始放緩,從2011年的9.5%回落到2015年的6.9%,直至目前GDP增速已累計滑落16個季度。與此同時,陜西省在發展中積累的一些結構性矛盾也開始凸顯。集中表現為: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產能過剩以及產業結構失衡等問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對陜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影響尤為突出。陜西“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陜西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同步夠格”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前,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精準把握陜西各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及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對“十三五”期間小康社會進程進行預測,對于陜西實現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一、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評價體系研究
2012年胡錦濤總書記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式將“建設”升格為“建成”, 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學術界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評價體系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討論的內容主要包括:(1)評價體系的內容與含義:李欣廣指出新的小康社會不應僅以GDP作為衡量標準,應從經濟、社會、生態三維系統綜合考慮[1]。張平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新的階段特征已經顯現,需要我們深刻領會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才能確保目標實現[2]。洪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全面”[3]。肖宏偉認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難點主要體現在一些可持續發展指標和公平、平等指標上[4]。葉裕民認為小康社會評價體系里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5]。(2)評價體系的計算思想及方法:胡鞍鋼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至少包括4個重要的指標:一是人均收入指標,二是恩格爾系數,三是人類發展指標,四是貧困人口比例[6]。通過計算得出:根據我國國情與借鑒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經驗教訓,可以界定這些指標的目標值,即人均年收入增速要達到7%左右才能實現此目標[7]。十八大之后,許謹進一步提出應加入廉政指數與新型城鎮化率的指標衡量小康社會建成的全面性[8]。王德強認為農村反貧困是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應在衡量小康社會全面性時加入農村反貧困指標[9]。截至目前,學者對小康社會的內涵和指標評價體系已取得基本共識,認為全面小康包含經濟發展、民主政治、社會公平、生活方式與人的現代化等方面,體現了小康社會內涵的綜合性,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比以往更加艱巨。
(二)陜西及各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研究
學術界普遍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難點在“西部”。國內對于陜西省及各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陜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性:劉勇提出陜西作為西部地區的代表,小康實現程度在全國處于中下游,探析了陜西省發展存在著產業結構轉型滯后、城市化水平低等制約因素,認為陜西目前仍需通過工業化與城市化加速建成小康社會[10]。丁賽認為小康問題解決關鍵在農村,農村問題關鍵又在西部,西部問題是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11]。(2)陜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徑選擇:王義杰對比了全國小康和陜西小康的差距,提出了陜西全面建成小康的路徑選擇,要進一步利用改革紅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充分利用陜西勞動力廉價和科技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在文化建設上創出新成果[12]。劉輝認為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13]。
綜上所述,目前學術界對于小康社會的定性研究已取得較為豐富的理論成果,而具體評價指標、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小康社會進程的預測仍處于探索階段。陜西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利用變權重模型來預測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二、計量模型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的構建及測算方法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的構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評價方法目前有正指標、逆指標、區間指標與多指標綜合評價等方法,相比較而言,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準確把握小康社會內涵,并遵循科學性、可比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則,具有包含范圍廣,簡單易懂,便于計算等優點,本文采取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為了便于比較陜西省各地市進程,本文以國家統計局指標體系為基準測算陜西小康實現程度。陜西省“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在2020年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借鑒王曉娟[14]與劉生勝[15]研究的基礎上,同時根據國家2008年制定的《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將陜西小康指標區分為“同步指標”和“夠格指標”(見表1)。同步指標是指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強調了與全國協調一致,包括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與生活質量;夠格指標是指達到全面小康社會的標準,主要是指要有高標準和高要求,包括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與資源環境。這六大部分23項指標,按照一定的權重比例計算而成。具體算法是將各項指標的實際值除以2020年的標準值,指標標準值以國家公布標準為依據,最后將測算結果指數化。endprint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的測算方法。本文利用變異系數確定指標權重,再使用綜合評價法計算陜西省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計算二級指標實現程度:
其中,f(Xi)為第i個二級指標實現程度,xi為指標實現值,xi*為指標標準值。
然后,計算一級指標實現程度:
其中,F(ak)為第k個一級指標實現程度,Wi為第i個二級指標指標占總指體系比重。
最后,計算陜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
其中,A為總體實現程度,Wk為一級指標的權重。A值越接近100%,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越高。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預測方法
1.變權重組合預測模型原理。預測技術分為多變量預測和單變量預測,其中多變量主要是因果關系預測技術,單變量預測主要針對的是時間序列,預測時間序列用得最多的模型是ARIMA預測模型和灰色預測模型。目前關于這些模型已經有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且仍在不斷改進。近年來,變權重組合預測被廣泛使用,其最大的優點在于以最佳的方式實現信息整合,已經成為預測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
假設對同一對象,有m種預測方法it(i=1,2,3,…,n)(t=1,2,…, T),那么由m種預測方法組合的新預測模型是:Yt=X1tY1t+…+XmtYmt=Σmi=1XitY1t。其中Yt為組合預測在t時點的預測值,Xit為第i種方法在t時間上的預測模型的權重,且Σmi=1Xit=1。變權重組合預測問題的核心在于確定組合權重,本文利用相對誤差絕對值最小化方法來確定權重。即:
其中ei和eit分別為變權重組合模型與第i種模型在t時間上的預測殘差,且滿足Σmi=1Xit=1這個條件。
2.變權重組合預測模型構成。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的過程非常復雜,受眾多不確定因素影響,并不是簡單的線性或非線性變化,若只使用其中一種模型預測效果必然不夠科學客觀。本文分別利用一次線性模型(1)、灰色預測模型(2)以及ARIMA模型(3)構成變權重組合預測模型進行預測,理論上準確性將會提高。3種模型形式如下:
三、計量結果及分析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測算
基于前面的測算方法,根據陜西省各地市相關指標統計數據,計算出陜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見表2。
表2可以看出,陜西全面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逐年提升,在2005-2014年間,陜西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由2005年的58.7%提高到2014年的82%,比2005年高了23.3個百分點。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分別比2005年提高了28、33.4、34、23.7、25、28.8個百分點,六大類指標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步指標實現程度總體偏低,但是反映同步指標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與生活質量保持同步協調發展,并呈穩定增長趨勢。2016年,在全國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的壓力下,陜西省妥善應對國內外經濟風險挑戰,穩步進入了中等發達省行列,為小康社會的實現奠定了基礎。但由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核算權重因子偏低,導致生活質量實現程度偏低,同時也對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指標的提高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陜西要在2020年同步實現全面小康,除了要保持經濟穩速發展與社會和諧之外,還應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2014年,陜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夠格指標為91.2%,比同步指標高出9.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陜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境和質量方面有著獨特的資源優勢。夠格指標總體實現程度已經超過90%,說明陜西發展已然進入創新驅動、綠色惠民的新階段,這有利于加速實現同步夠格的小康社會。與此同時,夠格指標中民主法治實現程度最高,達到94%。文化教育實現程度僅為88.4%。這說明陜西雖然是教育和文化大省,具有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但在將文化教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程度上存在短板。
根據前文設立的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測算指標,本文測算了陜西省西安、渭南、寶雞、咸陽、榆林、漢中、銅川、商洛、延安、安康以及楊凌等10市1區的小康社會實現進程。數據主要來源于陜西省統計年鑒以及各地市統計年鑒及統計報表。表3為2005、2010、2014年陜西省各地市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及排名,文中以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及排名來反映不同時段陜西省各地市小康社會發展的地域差異。由于篇幅有限,本表僅列出2005-2014年各地市小康社會實現程度。
關中地區包括西安市、寶雞地區、咸陽地區、渭南地區、銅川地區、楊凌示范區。由表3可以看出,關中地區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都有明顯增長。其中,西安市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穩居第一位,楊凌示范區、咸陽地區、寶雞地區發展均衡,而渭南地區與銅川地區相對滯后。在這三個時段中,2005年與2010年關中地區各地市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排名沒有變化;2010-2014年關中地區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排名卻有很大的變化,咸陽地區從第6名躍至第2名,渭南地區由第7名提升至第6名;楊凌示范區由第2名跌至第4名,寶雞地區由第4名跌至第7名。雖然關中地區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在全省長期居于首位,但可以看出近年來該地區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的增速趨于放緩。
陜南地區包括漢中、安康和商洛地區。從表3可以看出,陜南地區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增速較快,特別是商洛和漢中兩地,發展勢頭迅猛,而安康地區由于自身發展條件的限制排名一直在掉落。具體指標顯示,2013年漢中地區資源環境實現程度最高,達到83.4%;經濟發展實現程度最低,為63.76%。安康地區資源環境實現程度最高,比2010年增加了26.05個百分點,經濟發展實現程度最低,僅為52.46%。商洛地區資源環境實現程度最高,達到86.55%,比2010年增加了25.03個百分點。經濟發展實現程度最低,僅為55.83%。 陜南三市共性特征是資源環境實現程度均為最高,而經濟發展程度實現低,該地區受制于其自然地理環境,造成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endprint
陜北地區包括榆林和延安地區。從不同時段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分析,陜北地區實現程度相對滯后,但由于資源開發以及新興紅色旅游業的發展,陜北地區近年來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穩步提高,排名前移。從具體指標分析,2013年榆林地區資源環境指數最高,提升速度也最快,較2010年提升26.97個百分點;文化教育指數最低,提升速度也最慢。值得注意的是,2010-2013年榆林地區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 985.56億元,占比達到69.8%,產業結構亟需轉型優化。延安地區經濟發展指數最低僅為68.07%,而資源環境指數提升速度最快,較2010年提升了13.91個百分點。綜上,陜北地區的資源環境實現度較高,對能源礦產的依賴較為明顯,由此陜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必須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二)陜西省各地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預測結果
本文針對陜西及各地市小康社會2005-2014年的原始值,利用STATA軟件,在一次線性預測模型、ARIMA模型以及灰色預測模型的計算下,通過比較預測精度,一次線性預測模型、灰色預測模型、ARIMA預測模型結果見表4,各項參數均符合標準。用變權重組合模型預測陜西各地區2005-2014年全面小康值與實際值誤差的平均值小于5%,可見預測精度高(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未在正文列出檢驗精度)??紤]到理論上陜西在2020年前有可能未能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預測期限選取未來10年,即2015-2025年,本文報告至2020年。
1.關中地區。表4顯示,西安市小康實現程度最高,其次是渭南地區,實現程度最低的是寶雞地區。西安市是陜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最高與最快的地區,這源于該地區較為合理的經濟產業結構和豐富的科教及旅游資源。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西安市率先實現了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其豐富的教育及旅游資源亦得到長足的開發,逐步成為西安能夠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動力。咸陽、渭南、銅川地區和楊凌示范區發展較為均衡,皆能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這4個地區實現小康的原因又各不相同。咸陽、楊凌緊鄰西安,區位優勢較好,又處于關天經濟區,政策和區位優勢疊加放大,這兩地將在較長一段時期處于穩定快速發展階段;渭南是西北地區最優越的農業生產區之一,擁有豐富的耕地資源,農業基礎實力雄厚。近年來該地區有色金屬冶煉發展迅猛,逐漸成為工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對該地區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53.2%;銅川地區是老牌的資源型城市,煤炭、油頁巖、石灰石、陶瓷粘土等資源儲量均居陜西省前列,資源環境優勢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寶雞地區,該地區2020年的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指標為98.5%。寶雞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陜西第二大城市,不僅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還是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產區。但其長期受嚴重的“二元”結構拖累,發展較快的城市經濟與相對滯后的縣域經濟并存、競相發展的川塬地帶與相對落后的貧困山區并存的局面仍然十分凸顯。從表4組合預測結果可以看出,寶雞地區在2020年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為98.5%。這表明到2020年寶雞地區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存在不確定性。
為進一步分析寶雞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影響因素,查找短板,本文采用線性預測法對同步指標與夠格指標分別進行預測,按照變權重組合模型預測寶雞地區小康,具體指標實現程度見表5。
2.陜南地區。表6顯示,陜南三市均能同步夠格地實現小康。其中,到2020年商洛地區組合預測指數為122.6%,實現程度最高。商洛地區因其自身特殊的生態區位功能,其產業結構演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現為由“三、二、一”型產業結構轉變為目前的“二、三、一”型,其特殊的經濟發展模式亦對全面小康的進程產生積極影響,使優勢資源得以集聚發揮,小康實現程度在陜南居于首位。其次是安康地區,組合預測指數為113.8%?!拔取卑部稻哂胸S富的生物醫藥資源,是全國最大的優質富硒區域,擁有全國唯一一個國家新型工業化富硒食品產業示范基地,還是優質綠茶、絞股藍、黃姜、煙葉和魔芋的國內生產基地,以富硒食品、生物醫藥為特色優勢的生物產業和生態旅游產業前景廣闊,后勁十足。排名最后的是漢中地區,2020年組合預測指數為105.0%。漢中地處漢中盆地,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具備的先天優勢使其農副業蓬勃發展。但由于發展過程中積累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以及近年來國有企業效益下滑等問題,導致該地區基礎性產業發展面臨一定的挑戰,在全面小康進程中排名被拉后。
3.陜北地區。表7顯示,陜北兩市均能同步夠格地實現小康。其中榆林小康實現程度高,預測數據明顯優于其他地區,資源能源的開發為該地區發展積累了豐厚的優勢,特別是大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領域,為該地區經濟轉型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延安地區2020年組合預測指數為109.6%。該地區能夠同步夠格地全面建成小康除了具備的資源優勢外,其積極應對新常態,大力發展紅色旅游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逐漸成為該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的新著力點。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利用STATA軟件,在一次線性預測模型、ARIMA模型及灰色預測模型計算下,通過比較預測精度,得出變權重組合預測結果。綜合分析陜西省各地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后,得出以下結論:
1.總體呈穩步上升趨勢。2005年以來,陜西各地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逐年加快,呈穩步上升發展趨勢。組合預測模型顯示,2020年除寶雞外,陜西各地區均能按照預期同步夠格地全面建成小康。陜西省穩步推進全面小康進程中,各指標實現難易度和同指標不同時期實現程度又有所差別。例如,前期資源環境指標與文化教育指標的實現程度相對較高,隨著進程的推進,這兩項指標實現度又趨于平緩,并非都能長期維持優勢水平。
2.區域實現程度差距大。陜西各區域因自然條件、經濟社會基礎、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先天差距,致使各地區小康實現程度也參差不齊。(1)在實現程度方面。關中地區全面小康指標無論在年終存量還是年間增量上都居于三大區域之首,質量和效益并存。(2)具體指標方面。經濟發展指標區域差異最為顯著,關中地區優勢明顯、陜南陜北地區明顯滯后。(3)小康進程方面。關中地區各指標發展均衡,陜南地區受到“同步”指標進程緩慢的制約,陜北地區的基礎環節較弱,但近幾年發展可圈可點,測算顯示在2017年左右就能實現全面小康。endprint
3.階段性特征明顯。數據顯示,2005年全省10市1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極差為34.9,2014年小康指數的極差為21.7,階段性極差遞減13.2。隨著進程的推進,全省各地市實現程度差異呈前期差距大,后期趨于收斂的階段性特征。這是由各地區相異的經濟社會基礎條件決定的。關中地區經濟較為發達,隨著發展逐漸進入成熟階段,增速放緩;而發展相對滯后的陜北陜南地區,社會經濟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因此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和后發優勢。各地市實現度差距不斷縮小的同時仍顯得突出,說明全省經濟發展不平衡性依然是目前同步夠格實現小康的較大挑戰。
(二)政策建議
基于以上的研究結果,本文提出陜西省各地市同步夠格建成小康社會的建議:
1. 統籌區域發展,實施均衡發展戰略。陜西各地區因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和社會資源配置的非均衡性,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空間差異。實行彈性、適度的均衡發展戰略,能夠提高整體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省域經濟的整體提高。應該看到,區域經濟長期非均衡發展勢必影響長遠利益,甚至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民生問題[16]。因此政府應充分發揮政策調節作用,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在政策制定和財稅資源的分配上向陜南、陜北等欠發達地區傾斜。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轉移支付力度,為其建立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完備的基礎設施條件提供便利,促成其自我發展能力良性提升,以實現全省經濟的協調發展。
2.推進新型城鎮化,做強縣域經濟。如前文所述,寶雞地區因城鄉二元結構制約在2020年可能無法如期實現全面小康。長期以來,陜西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規劃重點往往過于側重城市的規模等級、空間布局、職能分工,缺乏與下一級城鎮規劃體系的銜接,導致一些縣域經濟成為“孤島”,產能低效。為擺脫現狀,應推進新型城鎮化,優化城市職能,健全規劃體系,主動銜接融入上一層級發展格局。同時,充分利用縣域內的自然資源,著力建設現代農業體系,培育有縣域特色的支柱企業,改善縣域投資環境進而做強縣域經濟。
3. 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培育新增長點。結論顯示,全省小康進程呈階段性特征,經濟發達區域在發展后期缺乏活力,欠發達地區亟需尋找跨越式發展的新動力。在全面小康攻堅階段又面臨經濟新常態的挑戰,省域內產業轉移梯度收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適用。培育和催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需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因此要進一步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放活區域創新市場,可在特色地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形成有創新帶動作用的區域創新平臺,建成一批科技創新高地。同時進一步加大對特殊地區的支持力度,實施針對性補償政策,扶持其培育創新土壤,從而發揮后發優勢。省域范圍內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消除成果轉化壁壘,從而形成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良性局面。
參考文獻:
[1]李欣廣. 三維系統視角下的經濟發展目標探究[J].管理學刊, 2011 (2):28-32.
[2]張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J].黨建研究, 2012 (12): 51-55.
[3]洪虎, 陳建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 “全面”[J].紅旗文稿, 2013 (4): 17-19.
[4]肖宏偉.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發展研究,2014(9):27-34.
[5]葉裕民,陳炳欣,楊映雪.首都后小康社會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J].經濟體制改革,2014(1):44-48.
[6]胡鞍鋼.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指標體系和全球意義[J].前線, 2003,(6): 12-14.
[7]宋林飛. 中國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及其評估[J].南京社會科學, 2010(1): 6-14.
[8]許謹.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指標分析[J].經濟界, 2012 (6): 75-79.
[9]王德強,馬文強.農村反貧困戰略中社會救助策略[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7-112.
[10]丁賽, 劉小珉, 龍遠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與民族地區發展[J].民族研究, 2014(4): 25-35.
[11]劉勇.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制約因素及對策探析——以陜西為例[J].經濟問題, 2008 (10): 123-125.
[12]王義杰. 中國夢背景下全面建設小康陜西[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 (3): 76-77.
[13]劉輝.西部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8-73.
[14]柴建, 盧全瑩, 張鐘毓, 等. 工業化、 城鎮化進程中電力需求分析及預測[J].運籌與管理, 2015, 24(1): 164-172.
[15]劉生勝,宋林,郭玉晶.陜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狀評價及進程預測[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60-67.
[16]張景秋,孟醒,齊英茜.世界首都區域發展經驗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啟示 [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33-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