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林
據7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近日,記者下鄉采訪時發現,個別地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讓基層干部大傷腦筋,也讓貧困群眾頗多怨言。主要表現在,不少原本只適用于機關、企業的考核督查方式,被機械地搬到了田間地頭。比如,為了“精準識貧”,一些地方在流程管控上下足功夫,要求基層對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層層簽字畫押。為摸清貧困戶底數和方便督促檢查,還精心設計出一式多份的表格,填報內容列得細而又細。其結果是,精準識貧變成了“精準填表”。有位駐村第一書記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村130戶貧困戶,每戶的扶貧統計表均為一式4份,每份表格需要在4個不同的地方簽名,僅填寫一遍他就需要簽2080個名字。
作為一名基層干部,筆者對此也深有感觸。在精準扶貧工作的檔卡整改之中,紛至沓來的各種表格滿天飛,規范也是細之又細,搞得廣大基層干部焦頭爛額,疲于應付。貧困戶也被一遍一遍的簽字摁手印折騰得很不滿意,甚至產生了抵觸情緒。
精準扶貧必須要摒棄“表”來“表”去的錯誤做法,表格、數據能共享就共享,能合并就合并,讓基層干部多一些時間和精力做一些務實的工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