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娜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我國傳統產業集群競爭力不足的現象愈加明顯,主要表現在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能力薄弱、集群內分工程度低、粗放發展等方面,傳統產業集群想要在全球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必須轉型升級。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產業集群發展必要性,為其轉型升級提供建議。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傳統產業集群 轉型升級
一、傳統產業集群內涵的界定
產業集群是指由處在生產鏈上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企業、知識生產機構(研究所、技術型企業、知識密集型商業服務機構等)、中介機構(技術和咨詢服務提供者等)形成的網絡,這個網絡用以生產鏈的創造和增值。產業集群具有以下特點:空間區域內聚集;主體多樣,包括相關產業的生產企業、配套服務企業及科研政府服務機構等;通過彼此間互相競爭與協作產生集聚的經濟效應,進而促進產業發展。
傳統產業集群就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導的由眾多中小企業及相關機構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聚集而形成的一個經濟群落。它是傳統產業走向集約化、專業化的重要組織形式。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的產業集群都屬于傳統產業集群。
二、傳統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傳統產業集群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為產業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宏觀經濟下行,印度、緬甸、越南、巴西等正在迅速崛起的制造大國與發達國家的再制造使得競爭使得全球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產業集群整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長期依賴的是以廉價勞動力與大量資源消耗為基礎的低成本策略占領市場,但伴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資源與環境的約束日益趨緊,使得原來的競爭策略難以為繼。而且,我國傳統產業集群自身問題也日益凸顯,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與附加值不高、集群內的分工程度低,產能過剩、品牌建設度低、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互聯網為代表的聯接型技術逐漸滲透入各行業,引發了以融合為特征的信息革命,也加速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現有的外在環境以及集群自身存在的問題,加劇了傳統產業集群窘迫的發展境地。傳統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已成為大勢所趨,唯有轉型升級現有的產業結構、生產發展方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為國家經濟發展做貢獻。
三、傳統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建議
(一)優化產業結構,實現智能化、個性化制造
傳統產業集群想要轉型升級首先要做的優化現有的產業結構。將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低附加值轉變為低消耗高產出、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集約型產業結構。優化集群結構,淘汰技術落后、高消耗、高污染的小企業,使資產集中于技術設備水平較高的高效優勢企業,減少生產能力過剩。結合互聯網與智能制造,實現生產制造的自動化、智能化和個性化。建立合理的集群管理制度,充分法規集群內的合作與競爭作用,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市場開拓能力、成本控制及風險防范能力。
(二)政府大力支持與正確引導
政府要大力支持與正確引導傳統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通過營造良好的集群發展與創新環境。制定相關的環保、財政與稅收政策,簡化資金審批流程,激勵企業不斷創新。制定科學的傳統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明確不同產業的發展路徑與方向,引導和協調產學研的有機結合,推動產業科學穩定地發展。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保障市場的公平競爭,提高集群內部成員間的信任度。發展行業協會、商會等民間組織,規范集群內成員的行為,形成政府管理與行業自律相互補充。強化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方法,為我國產業傳統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開拓新思路與新方法。
(三)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專業人才
人才是技術創新的基礎,科技創新是競爭力的核心。傳統產業集群想要轉型升級,需要大量有活力的創新型人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吸引、培養與挖掘適應轉型升級的勞動、管理與技術創新人才,為傳統產業集群注入新的活力,推進集群創新進程,加快集群轉型升級。
(四)堅持自主創新,優化集群創新網絡
創新是集群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把握未來科技革命發展趨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匯聚創新資源,建立科學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與創新公共平臺,形成高層次的核心競爭力與高附加值。通過創新,傳統產業集群不斷提高產品的差異化和個性化,不斷擴大自身品牌的影響度,形成技術核心競爭力,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實現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升級。
優化集群創新網絡,利用成熟的集群創新網絡內知識共享、技術擴散和創新資源集聚提升集群的創新能力。提升集群網絡核心企業之間和以及核心企業與一般企業的緊密度,增加彼此之間的協調性與信任度,保障資金、資源、信息流通的順暢。培育和扶持產業鏈各環節的龍頭企業,形成發散網,幫助集群中一般企業更快發展,同時提高集群集權程度和產業集中度。
(五)建立品牌優勢,促進集群產業和專業市場聯動互動
建立品牌優勢,幫助產業集群實現過程升級、技術革新、產品升級、管理升級、以及整條價值鏈的階梯式升級。同時,品牌效應推動有助于產業對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高質量聚合,進而提升集群的研發、渠道、營銷的模式創新及能力。
通過建立品牌優勢提升集群與外部關聯度,借助于專業市場形成的共享的大規模商品輻射網絡和營銷網絡,實現產業集群的規模經濟。利用專業市場所的競爭機制促進集群企業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整體優化,從而實現產業價值鏈的攀升。
此外,傳統集群應尋求創意創新,包括內容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創造新的消費需求。積極尋找開拓新的消費市場,特別是擁有豐富資源市場,結合互聯網,優化產品營銷策略,以使得集群在競爭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
參考文獻:
[1]馮德連,龔世文.我國傳統產業集群發展的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6,(05).
[2]陳莎莉,張純.全球價值鏈下傳統產業集群“兩難困境”的形成與突破[J].改革與戰略,2012,(08).
[3]王娟.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