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穎
摘要: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而在大學生這個群體里,藝術類大學生因為個人個性特征和專業自身的特點,在就業過程中面臨更加突出的困難。本文在分析藝術類大學生就業特點基礎上,將藝術類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來研究,試圖對新形勢下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藝術類畢業生;個性特征;就業;對策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越來越成為黨和政府關心、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每年數百萬畢業生涌入社會,給本來已經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帶來更大壓力。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指出: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2009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就很嚴峻。那么,2010年的畢業生人數630萬,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近幾年逐漸升溫的“藝考熱”讓我們感受到了藝術教育的繁榮,同時也讓我們看到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的現狀。因此深入研究藝術類畢業生特點并提出相應對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一、藝術類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特點
(一)職業選擇的靈活性
與其他專業科類相比,藝術類畢業生靈活就業率高。由于其專業特殊性,與大學畢業生傳統就業方式不同,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方向主要在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而不是機關事業單位。私營企業希望根據項目的緊密程度來招聘畢業生,畢業生也希望暫時在中小企業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后轉到相對較好的大企業或進行創業,由此決定了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方不簽訂正規的就業協議書,藝術類畢業生靈活就業特點明顯。
(二)就業單位的專業對口性
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時注重專業知識的對口。藝術類專業學習的高投入,導致畢業生預期收入過高。由于學生在學習期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因此他們在就業上也想得到更多的回報,這種高投入,必然高回報的思想影響著藝術類畢業生的就業,所以使他們不愿離開專業對口的行業。而且對于藝術類畢業生來說文化課和外語普遍不好,轉行難度很大,大多數畢業生寧可不就業也不選擇轉行。
(三)就業地域的相對集中性
用人單位所處地理位置成為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他們通常選擇經濟發達地區、沿海地區和省會城市。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對畢業生來說意味著更多的信息、資源和機會。
(四)藝術類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
隨著近幾年藝考熱的升溫,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而就業崗位并沒有同比增加,再加上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藝術類畢業生市場需求供大于求。
(五)藝術類畢業生就業觀念相對落后
受長期計劃經濟和精英教育的影響,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期望值和社會需求差距較大。如上所述,他們就業期望值高,大多趨向于高薪水、專業對口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工作,而用人單位在業生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對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畢業生有綜合能力、實踐經驗和創新意識等,導致個人期望值和現實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二、加強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鼓勵高校藝術類畢業生面向基層、面向中小城市就業
結合藝術類大學畢業生就業地域的局限性特點,政府部門應通過各項措施,鼓勵藝術類畢業生到西部和基層就業。比如國家啟動的“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同時為藝術類畢業生提供政策支持力度。
(二)進一步深化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
首先,從時間上,就業指導“重心”要下移。即從新生入學開始即對其進行“全程化”指導,以就業帶動學業,全面提高自身就業素質;其次,就業指導內容要全面、深入,突出“以生為本”的思想,要依據學生個性特征,引導其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和規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再次,就業指導形式要多樣化,除組織學生參與就業指導課、就業講座、就業咨詢等形式外,要鼓勵其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知識,鍛煉能力,了解社會,認知職業,以促進其全面發展,早日成才。
(三)積極開展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情況追蹤調查工作
開展畢業生追蹤調查工作,既是及時反饋社會信息、做好教育教學改革和就業指導工作的要求,也是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學校要加大這方面工作的力度,定期走訪用人單位,將畢業生追蹤調查與就業市場開拓結合起來,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和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結合起來、與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以市場為導向,不斷調整專業和學科結構,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四)轉變觀念,提高個人綜合能力,增強藝術類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從近幾年畢業生就業工作實踐來看,畢業生自身素質與用人單位要求之間的矛盾突出,并已成為影響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之一。社會需要基礎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畢業生。現實社會對人才素質和能力的需求在不斷地提高,藝術類學生在學到更多的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相當深厚的理論素養,掌握比較熟練的操作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全面提高素質,才能增強藝術類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