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學余+黃克敏
摘要:新課程對教師評價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體現在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和對教師個人素質的評價兩個內容。對教師的評價不應忽略差異性。只有體現了差異,才充分尊重不同的教師個體
關鍵詞:教師評價;差異性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共性與個性是辨證統一的。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個性特征。因此,我們既要看到普遍的方面,也要考慮各自的實際情況。既要借鑒發達地區在實施新課程教材方面的先進和現代的方法、手段和途徑,也不能完全按部就班,特別是要看到邊遠縣鎮和貧困地區的不足,如師資缺乏問題、學生生源和水平問題、家庭經濟背景、教學設施問題,教學實際可操作性問題等。因此,對教師的專業化評價也應該因為地域的不同、對象的不同等而存在差異性的評價。而新課程有關對教師的評價并未就此做出明確地說明,這正是本文試圖進行探究淺析的根本問題。
那么,對教師的評價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的差異呢?
一、對教師評價的客觀差異
根據發展性評價的基本理念,對教師的評價,也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建構教師個體的發展。
1 教師教學的地區差異性
問題1: 如果按照一堂好課的標準,來評價各個地方同一內容不同教師的課,或者把不同地方不同教師同一內容的 “好課 ”放在一起來比較或評價,為什么應該有差異?
問題2:我國現在有許許多多的特級教師或全國優秀教師,可是,我們從來就沒有在鄉中學、邊緣山區或貧困地區見到或很少見到,為什么?
很明顯,對不同地區的教師的評價已經存在不公正性。這是地區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決定了這種差異,從而導致對教師評價的影響。
2教師教學的學校差異性
由于受當地經濟水平、學生基礎、學校的差異,產生了學生生源的差異,從而導致實施同一要求標準的課產生不同的效果。
3、教師個體素質的差異性
對教師的評價,還應該考慮教師個體的因素。如男女的差異、老少的差異、學習背景的差異、個體發展潛力的差異、教學風格的差異、性格魅力的差異、鄉村與城市的差異、東部與西部的差異等。對教師評價,應該基于教師個體的差異,體現促進教師個體積極主動地發展。只有承認了個體的差異發展,才能合理地科學地評價不同的教師,真正發揮評價教師的功能。
二、對教師評價的主觀差異
1、 評價者或評價體系的差異
林少杰認為,現行評價體制問題在于:
(1)評價目標片面,只重視教育的短期外部需要;
(2)評價途徑偏窄,只通過教育過程的終結狀態去評價;
(3)評價指標單一,只看學生的考試成績;
(4)評價體系不完善,缺少診斷和矯正機制;
(5)評價主體單一,教師參與評價的成分低。
不可否認,舊的評價體系存在評價中的缺陷,而新的評價體系仍然會存在評價中的差異。
2、 被評價的具體教學對象的差異
同樣,人是有差異的,因為教學對象學生的不同,教學情景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性,如果守著一個標準去評價教師對不同對象的勞動,這是不公正的的教條主義。只有充分考慮具體的學生、具體的教學層次、具體的教學環境等因素,承認差異,考慮差異,那么我們的評價才真正做到了有利于教師的發展。
3、 評價者動機的差異
課程評價實際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而價值判斷在事實描述的基礎上,必然體現評價者的價值觀念和主觀愿望。因而,不同的評價主題因其自身的需要和觀念的不同對同一事物或活動會產生不同的判斷。這就是說,評價者的動機是有差異的。
從上述新舊評價體系目標的差異,可以看出,對教師的評價與評價的動機是緊密相連的,動機不同,評價就存在差異性。具體表現在:
1) 評價在于發展什么樣的學生
美國馬里蘭州③基礎教育就教師的教學評價編定了學生讀寫的六種要求:1)教師必須能讓學生在多種課程學習中掌握相應的技能與技巧;2)教師必須將考試的目標整和到具體的教學目標之中去;3)教師必須將教學、課程和生活相互聯系起來;4)教師必須讓學生具有完成學業的戰略;5)教師必須期望學生成為有生產性的思想家;6)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具有合作精神。從以上的教學理念,對教師的要求,可以看出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從而又以此來評價教師。
2) 評價在于發展什么樣的教師
事實上,“教無定法”表明,我們不應當把評價標準絕對化。同時,即便是評價者的意見完全正確,但由于被評價者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所限,無法達成共識時,從發展性評價的宗旨出發,也不應該賦予評價者絕對的權威。尊重被評價者的發展現狀和自覺狀況,才能塑造一代發展性和創新性的教師。
三、教師自我評價的差異
1、 專業化評價中的自我反思的差異
自我評價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發內在動因的過程。但是,這種自我反思是因人而異的,影響因素也是千差萬別的。既然教師的自我反思存在差異,那么教師的自我評價也就有差異性。
2、 專業化評價的反思實踐的差異
由于不同教師反思的差異,必然導致反思實踐的差異。反思得深,實踐效果就好;反思走形式,那么實踐就老套路。在實踐中反思,通過反思指導實踐,這充分體現了辨證法的觀點,然而,正是因為反思實踐的差異,決定了教師在自我評價中的差異性。
總之,對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一樣重要,只有評價好了教師,才能充分激發教師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激活教育的源泉,也才能使新課程新理念徹底地得到落實。
注:①摘自文章《淺談新課程與教師評價改革》童芬峰
② 摘自廣州教研文章《論促進教師專業化的評價改革》林少杰
③ 摘自《新課程與評價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叢書
參考文獻:
1《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陳旭遠 東北師大出版社
2《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鐘啟泉 2002 北京大學出版社
3《21世紀中國教育向何處去》 《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 重師大師資培訓資料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叢書《新課程與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 《新課程與學生發展》 《新課程與學校發展》 2001,教育科學出版社
5,《英語課程標準》 2001,北師大出版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鐘啟泉 2002 華東師大出版社
6.周衛勇 《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談新課程的評價改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林崇德. 教師素質結構與教師教育 《中國教育學會第15次學術年會論文集———新世紀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年版
8.林少杰. 發展性評價的認識 《現代教育論叢》 20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