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祁連山,法治不能軟

輿情鏈接:
《以“祁連山之痛”為鑒,以環保問責為劍》新京報2017年7月22日
《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人民日報2017年7月21日
《西北生態屏障祁連山:“史上最嚴”問責風暴帶來“綠色革命”》新華網2017年7月24日
《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南方日報7月25日
【輿情回放】 7月20日,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的通報對外公布。通報措辭嚴厲,“不作為、亂作為,監管層層失守”等“狠話”頻現。包括3名副省級官員在內,甘肅諸多官員被問責。
【主流聲音】 這次對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破壞問題作出嚴肅查處,體現了非同一般的重視程度和問責處理力度。這次嚴肅問責處理后,并不意味著當地有關官員已經完全“過關”,隨著一些問題和事項被進一步查實查清,有關官員可能還會繼續受到查處追究,因為他們需要對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損害承擔“終身責任”。
央廣網:如果說企業層面的違規違法可以歸咎為監管不力,那么祁連山的生態破壞則是一次上下失守,逾越底線的連鎖惡果。
新華網:希望從中央到地方,都能以“祁連山”事件問責為樣本,對保護環境違法的地方政府曝光并公開譴責,拿下一批責任官員的官帽,甚至啟動刑事手段,追查背后的瀆職腐敗。
長安劍:祁連山的問題不是一次疾風暴雨的整頓就能一勞永逸。以法治思維建立常態化的綜合保護機制勢在必行,讓紅線不是隨口一說,讓底線不是文件里幾句口號,把治理和保護同時納入到法治軌道上來,在法治的框架內決策、行動、監督、處罰,方能久久為功。
解放網:生態環境保護不應只是“被動保護”“消極保護”,生態與發展也絕非“勢不兩立”。對祁連山地區而言,有必要探索一條產業結構轉換、新舊動能更替的新路子。
【決策點睛】剖析“祁連山環境破壞”這一樣本,可以發現,如此大陣仗的監督絲毫沒有“用力過度”。實際上,“祁連山之痛”不光是生態破壞嚴重的問題,背后是當地政治生態的破壞。面對高層屢屢批示,當地政府搞變通、打折扣,避重就輕,頂風推進違規項目,甚至為千方百計為破壞生態行為“保駕護航”。因此,僅僅行政問責還不夠,更要追究失職瀆職及破壞環境的法律責任。祁連山的教訓再次向我們證明:從嚴治黨是生產力,依法治國也是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