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棟梁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兒科 湖南衡陽 421001
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的臨床療效
朱棟梁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兒科 湖南衡陽 421001
目的:觀察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5年5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67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n=32,予以常規治療)和治療組(n=35,予以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兩組治療后PaO2、PaCO2、FiO及pH比較,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2組上機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治療組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對照組明顯高于治療組(P<0.05)。結論:新生兒呼吸衰竭采用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效果顯著,其可有效預防并發癥,改善肺通氣功能和血氧指數,縮短康復時間,值得臨床采納和積極推廣。
新生兒呼吸衰竭;高頻振蕩呼吸機;臨床療效
新生兒呼吸衰竭屬于十分嚴重的一種呼吸功能障礙,患兒主要癥狀表現為靜息狀態下無法實現正常呼吸,并出現缺氧、CO2潴留,隨后導致其他生理功能、代謝紊亂綜合癥等病癥。由于新生兒的呼吸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呼吸衰竭的發生率較高,因此,必須及時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更好的改善新生兒預后。機械通氣是臨床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常用方法,但常規機械通氣的氣體交換效率低、通氣潮氣量高缺點,使其臨床推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高頻振蕩呼吸機的發展與應用,充分彌補了常規機械通氣的不足之處,其治療效果受到了臨床方面和相關研究學者的廣泛認可[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 67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分析與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67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分為對照組(n=32)和治療組(n=35)。對照組男、女患兒分別為14例、18例,患兒胎齡34-41周,平均(38.5 ±1.3)周;體質量1534-3468g,平均(2523.2±230.4)g;治療組男、女患兒分別為16例、19例,患兒胎齡35-42周,平均(39.1±1.4)周;體質量1528-3485g,平均(2528.4±232.5)g。在一般資料對比方面,兩組間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價值。
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主要包括酸堿平衡、水、電解質維持、營養支持、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療內容,同時進行常規機械通氣,待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命體征基本恢復穩定后方可選擇下機時間。治療組予以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將 MAP(平均氣道壓)設置成為10cmH2O,發現氣漏情況則可將其調節成為7-10cmH2O,,將振幅頻率設置成為10-15Hz,FiO(吸氧濃度)設成0.8,發現低氧血癥時需要將FiO適當調高,發現高碳酸血癥時需要將振幅適當降低,待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命體征基本恢復穩定后方可選擇下機時間。
①治療后測定兩組患兒PaO(2氧分壓)、PaCO2(二氧化碳分壓)、FiO及pH;②記錄兩組上機時間、住院費用和住院時間;③判定治療過程中有無感染、氣胸、肺損傷等并發癥。
利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18.0統計處理全部數據,相關血氧指標、上機時間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給予t檢驗,并發癥發生率以百分率(%描述并予以x2檢驗,P<0.05證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PaO2、PaCO2、FiO、pH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組治療后的PaO2、PaCO2、FiO及pH與對照組比較,組間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 1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相關血氧指標改善情況(± s)

表 1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相關血氧指標改善情況(± s)
組別PaO2(mmHg)PaCO2(mmHg)FiO(%) pH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 32.45 33.96± 75.96 76.74 36.38 33.96±7.05±7.08±

(n=32)±5.28 2.15 ± 10.91 ± ±5.71 5.15 0.03 0.04 10.90治療組(n=35)7.36± 0.21 t值 0.9185 14.7066 0.3861 8.5659 1.0627 17.2609 1.1490 7.4158 P值 0.3617 0.0000 0.7006 0.0000 0.2918 0.0000 0.2548 0.0000 33.38 ±2.71 52.19± 6.70 74.93 ± 10.90 57.23 ±7.58 34.97 ±5.15 13.19± 4.70 7.06± 0.04
治療組上機時間為(89.52±12.40)h,住院費用為(2.63±0.20)萬元,住院時間為(23.52±4.60)d;對照組分別為(128.38±32.76)h、(3.62±1.58)萬元、(31.38±7.56)d,組間比較,治療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t=6.5285、3.5165、5.0819,P均為0.0000)。
治療組出現2例感染,1例肺損傷,并發癥發生率為8.6%;對照組出現4例感染,氣胸、肺損傷各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1.3%,經對比,治療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x2=5.4978,P=0.0190)。
就目前臨床產科現狀而言,因早產或剖宮產等一系列不良因素導致的部分器官發育不健全的新生兒越來越多,如果新生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處于不足狀態,則會增加肺泡功能障礙的危險,患兒主要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發紺等,病情嚴重者會出現呼吸衰竭的癥狀,宮內感染是新生兒呼吸衰竭的常見誘因[2]。
高頻振蕩呼吸機與肺共振的原理比較接近,其具有低通氣壓力、高頻率、小于生理死腔低潮氣量等優點,屬于新型機械通氣方法,在高速流動氣體的作用下,彌散和對流都會明顯增加,其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快肺組織氣體交換速度,并對肺血氧合發揮促進作用,迅速改善患兒低氧血癥,以達到提高搶救成功率,縮短機械通氣治療的治療目的。與此同時,高頻振蕩呼吸機可通過較低的氣道壓力和吸入氧濃度完成氣體有效交換,其可有效防止高濃度吸氧導致的慢性肺部疾病及肺氣壓損傷等不良情況出現。相關文獻報道[3],高頻振蕩呼吸機可顯著提高患兒肺容量,緩解右心負荷,改善肺通氣血流比例,使肺組織急慢性損傷發生率顯著降低。其與常規機械通氣的原理明顯不同,有利于降低肺部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快速緩解患兒臨床癥狀,縮短上機時間和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減輕患兒家庭的經濟壓力。
在本次研究中,治療組治療后PaO2、PaCO2、FiO及pH、并發癥發生率、上機時間、住院時間、費用等與對照組比較,組間差異明顯(P<0.05)。可見新生兒呼吸衰竭采用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效果顯著,其可有效預防并發癥,改善肺通氣功能和血氧指數,縮短康復時間,值得臨床采納和積極推廣。
[1] 姬靜璐,李少華.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J].中外醫療,2015,34(18):12-13,16.
[2] 陳長地.高頻振蕩呼吸機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患兒的臨床療效[J].醫療裝備,2016,29(12):8-9.
[3] 張莉,鄭肖瑾,張耀等.高頻振蕩通氣輔助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5,05(11):87-89.
R859.79+2
A
1672-5018(2017)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