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業創新與開放的同時,金融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對金融市場穩定性造成較大傷害,甚至會引起金融危機。這也就對該領域內的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種在“管”與“放”的尺度上權衡下,需要找到一種自然的平衡。本文通過三大國際金融中心:迪拜、新加坡和香港金融監管模式,并分別研究它們對前海自貿區金融監管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前海自貿區 上海自貿區 金融創新 比較
一、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監管模式及對前海自貿區的啟示
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的監管創新給前海自貿區的金融監管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參考樣本。迪拜金融服務局,具有較強的自主性與獨立性,主要負責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的相關金融機構營業執照的授予,并對這些金融機構未來的創新型金融業務給予持續地監管,此外,迪拜政府還出臺了《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監管法》,除非是特許公司或者特許市場機構,任何個人和組織都禁止在迪拜國際金融中心開展金融服務業務。
如果前海自貿區定位金融創新改革為第一要務,可以在前海管理局下設置前海金融服務局作為前海自貿區金融監管的法定機構,并申請賦予該機構一定的金融立法權限,對自由貿易區內金融機構準入及運營實行統一的監管,前海金融服務局可以由于“一行三會”共同推選負責人,全面監管自貿區內的金融機構。要實現這種監管上的創新在前期要做好兩個方面的準備:一方面,現行的金融監管制度無法滿足前海自貿區內的金融改革需求,必須要在自貿區內實現監管制度的創新;另一方面,給前海帶來了一套全新的金融監管理念——從規則監管模式向風險監管甚至原則性監管模式的傾斜。
二、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監管模式及給前海自貿區的啟示
新加坡的金融監管主體為新加坡金管局,它同時兼有中央銀行金融調控與金融監管兩大職能。從職能結構上看,新加坡金管局分為6大職能部門及外事等3個輔助部門。在金融監管的具措施上,金融監管準入門檻不斷降低,外資限制逐漸放開。在銀行業務領域,銀行監管采取業務牌照審核制度,不同牌照對應的銀行業務范圍不同。
新加坡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監管模式給前海自貿區帶來了三個啟示:
第一,借鑒新加坡模式,在保證前海自貿區金融穩定前提下,合理有序開放金融業。前海自貿區在開放過程中,同樣應考慮開放的順序。尤其是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需對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做出統籌安排,最終使人民幣成為與我國經濟實力相當的國際周轉貨幣;
第二,借鑒新加坡模式,建立前海自貿區金融監管綜合協調機制。在前海自貿區內率先進行金融監管綜合改革,借鑒新加坡金融監管經驗,建立金融監管的綜合管理部門或協調機制,從而為金融創新和發展培育良好的金融環境,提升金融監管效率;
第三,借鑒新加坡模式,建立前海自貿區金融管理制度從“分類管理”到“滲透型”轉變。隨著改革的推進,前海自貿區必將對銀行離岸金融業務產生更高需求。在銀行離岸業務發展初期,可以借鑒新加坡經驗,對銀行業務牌照進行分類,設立專用賬戶,逐步過渡到“特許完全業務”牌照。
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監管模式及給前海自貿區的啟示
香港實行混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金融監管模式,這與香港經濟、金融發展的特殊性是分不開的。香港的金融監管架構具體由金融管理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保險業監理處及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四大監管機構以及相應的行業自律協會構成,分別負責監管銀行業、證券和期貨業、保險業和退休計劃的業務。香港在地理位置上離深圳很近,而且港深合作也較為頻繁,前海自貿區在金融監管創新模式上完全可以復制香港的一些優秀的經驗模式,我認為總結起來可以有三個啟示:
第一,借鑒香港模式,在前海自貿區創新行業自律。在前自貿區金融機構入駐以后,按照不同的業務類型,分別成立前海自貿區銀行業自律委員會、前海自貿區證券業自律委員會、前海自貿區保險業自律委員會,通過自律委員會形成行業監管的第一道關卡,這種內控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前海自貿區抵御金融風險的自發性、內生性,而且監管的效率也更高,也更加專業,政府專門指定的金融監管機構則形成法律層面的第二道關卡,對前海自貿區全部金融機構實施宏觀審慎的監管模式。
第二,借鑒香港模式,在前海自貿區全面實施混業經營、分業監管。如果直接在前海采取西方發達國家混業金融監管模式,這估計在現行體制下會受到較大的阻力,而且也太過激進,可以折中地借鑒香港模式,在前海自貿區實行混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將前海自貿區與“一行三會”形成完美對接,可以“一行三會”選派專門監管機構與監管人員進駐前海自貿區,形成前海自貿區“一行三會”金融監管聯合委員會,合署辦公,并申請國務院批準公選委員會主席1名,與此同時,成立相應的監事委員會對聯合委員會監管過程中的合法、合規性進行督察,形成權力制衡。
第三,借鑒香港法院高度的獨立性、自治性與權威性,在前海自貿區全面實施法制前海的理念。盡管前海自貿區在建設一流法制環境方面,出臺了大量措施與辦法,包括前文提到的成立了前海法院、廉政署、國際仲裁機構等,但是前海自貿區法院還并沒有能像香港法院那樣高度自治與民主,并且在法律體系構架上也還達不到香港那樣系統全面。要想讓前海自貿區的金融監管落到實處,需要賦予自貿區一定的法律權限與自由度,在自貿區內法院具有高度自治權。
參考文獻
[1]徐晨杰.2015.上海自貿區金融監管現狀及幾點建議[J].品牌(9):189—190.
[2]馬曄.2015.上海自貿區試點資本賬戶開放背景下的金融監管模式選擇[J].價格理論與實踐(3):96—98.
[3]馮嫻君.2015.上海自貿區金融監管法律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
[4]劉慧悅.2016.廣東自貿區金融監管機制考察[J].開放導報(4):89—92.
[5]洪波涌.2016.基于自貿區金融改革風險防范的金融監管制度研究[J].經濟師(2):173—174.
[6]施佳.2016.淺論我國自貿區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廣東經濟(6):62—65.
基金項目:本文獲得橫向研究課題《深圳前海蛇口自貿區高標準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構建——以中韓、中澳等自貿協定為參考》,項目編號:HX-164資助。
作者簡介:陳亮(1981-),男,講師,廈門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山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講師,研究方向:自貿區經濟、家庭金融、行為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