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青琳
摘要:歷史思維能力即人們了解史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分析歷史發展過程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初中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愛表現自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知識面開闊等特點,加上歷史學科涉及的問題懸念多,范圍大,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渠道廣,因而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初中生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夠從平常的,已經習慣的歷史事件中發現不平常的因素,這是極具創造性的過程,將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思維能力;教學策略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冻踔袣v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擺在我們歷史教師面前重要的課題。那么,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學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精神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此問題發表一孔之見,以求教于教育界同仁。
一、更新歷史學習觀念
以前閉卷考試時,學生基本形成了一個概念“歷史就是死記硬背”,現在開卷考試時又認為“歷史考試就是抄書”。在他們看來,只有數理化是訓練思維能力的,學習歷史是不需要動腦筋的。加上現在初中學業考試題目非常容易,加上一部分老師尤其是班主任還有“副課”的觀念縱容,使學生更加深信了這種偏向,所以平時根本不重視歷史的學習,考試來了就突擊幾天應付。結果導致很多學生將歷史課堂視為休息的課堂、聽故事的課堂,大大抹殺了歷史課能力培養的功能,廣大歷史老師憂心忡忡而又無可奈何。要扭轉這一局面,首先是教師要更新觀念。“歷史不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歷史拿書抄是得不到高分的”,并且告訴學生讓他們真正懂得歷史是一門思維性很強的學科,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功能。歷史老師在學期開始的時候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著重強調歷史課的能力功能,特別是要和其他學科作一比較,讓學生懂得:“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使學生知道每門學科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能培養某一方面的能力。
二、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問題是思維的鑰匙。蘇霍姆林斯基說:“使你的學生看到和感到有不理解的東西,使他們面臨著問題,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成功了一半。”歷史教師的提問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住難點和重點;設問要新穎,要有一定的深度、廣度。比如我們仍然以英國工業革命為例,若問“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就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深思,同時學生也會感到厭煩。所以教師要善于捕捉思維的訓練點,提出可以促進思維活動的問題,在問題設計上巧妙地滲入思維因素,激發學生的思想火花,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同樣一個問題,若換個角度發問,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資本主義制度是工業革命的前提,而工業革命為何沒有從尼德蘭開始,反而在資產階級革命稍晚的英國進行呢?”再如講到《辛丑條約》時可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代替封建社會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要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必須有一個思考過程,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去尋找答案,這樣學生的興奮點就找到了。若在設問時能夠環環相扣,就更能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索,層層深入地剖析,使學生從中得到思維啟迪,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積極引導歸納比較
歸納,一種是單一歸納,即對某一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或人物活動的歸納;另一種是按類歸納,即將分散在各個歷史時期性質相同的歷史現象、事件、人物活動分門別類歸納。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有關“思考題”、課后習題、章節習題、設計習題的訓練等。如“民國時期我國科學家取得了哪些成就?”可讓學生在掌握教材后做出歸納,也可采用學生“做課堂小結”的方式歸納當堂主要內容。事實表明,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可提高學生窺視全貌掌握知識的能力,有益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比較能力,是一種對歷史現象從各個不同角度,各種聯系上通過辨別分析,找出異同點,尋求其規律的能力。比較能找出同類現象的異同,揭示不同現象的本質區別。如比較兩次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內容、影響,可使學生對“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這一結論理解更深刻。又如,比較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與國民黨片面抗戰路線在內容、性質、結果等方面不同,可提高學生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能力。實踐表明,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關鍵是教師創造性地設計并組織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并加強比較能力的訓練。因為比較的過程,既是一個辨析過程,也是思維能力升華提高的過程。
四、充分利用歷史材料
新課程改革之后,新教材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了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這些是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給學生解題方法,而不是直接將答案呈現給學生。另外上課時盡可能增加課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如投影、多面體等,使學生見多識廣,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另外,還應注意把學過的歷史問題同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聯系起來,去分析歷史現象。例如,在講到抗日戰爭的時候,應聯系當前的中日關系問學生:中日關系的主要障礙是什么?讓同學們展開熱烈討論,得出結論,那就是日本能否正視歷史,承認其在二戰中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在講到中國古代史上有關臺灣的史實時,可以讓學生討論評價陳水扁搞臺獨的行為,得出這種做法是違背歷史、背離人心的。將歷史與熱點結合起來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結語
歷史學科能力的綜合性特點,要求我們對學生進行綜合的多種能力的培養,不能顧此失彼。能力培養的循序漸進原則,要求我們必須從初一抓起,并持之以恒,一以貫之!此外,還應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動機、情感、意志等方面加以培養,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以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從肯學、樂學到會學、善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