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秀
摘要: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無疑都是創新的結果。教育肩負著民族的振興、神州崛起的偉大使命。因此,在課堂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就成了每個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育;創新精神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象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如果語文教學多一點培育創造力的意識和辦法,學生走向社會就會多一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國家就會多一些創新人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一項基本任務。那么,如何在課堂中實施創新教育呢?
一、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
創新意識是一個人不愿墨守陳規,渴求標新立異,自覺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徑,從超常規的獨特視角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態度和意愿。在創新活動中,有了創新意識,才能抓住創新時機,啟動創新思維,產生創新方法。因此,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成為小學語文創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而語言文字其理解的多維性、運用的可變性、內涵外延的豐富性等特點,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天地。關鍵是教師自己要有創新意識。
二、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把握語文教學特點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學校的教育應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要面向全體學生,提高整體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促進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應該教育”是以升學為目的而展開的教育活動,素質教育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它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出發,以全面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的基礎是語文教育,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須從一點一滴做起,首先要把握語文學科多元綜合性的整體特征,它不僅是語文學科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程序所必須掌握的內容,也是素質教育要求下語文學科所理應呈現的合理狀態。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以掌握各種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說語文學科不只是各種知識體系,更主要的是一種能力構建。語文教學必須從理論上宏觀上轉變觀念,放在動態中去研究,在發展中尋求其規律,重新認識語文學科的特征和價值。只有把握住語文學科這種綜合性的特征,我們才能在素質教育觀念的基礎上,求得語文教學在課堂結構,教學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較大的突破和改變。語文教學要講綜合效應,不能單打一,力求實現學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統一,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既有形成語文能力的側面,又有形成個人思想的一面。
三、教育方法的創新
在積極啟發中創新,啟發教育的本質在于它通過啟發知識來創新,基本形式有啟發問題、啟發猜想、啟發概括。啟發概括問題就是善于啟發學生質疑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啟發猜想就是對提出的問題要敢于大膽地猜測、想象和聯想。啟發概括就是使知識在積累中不斷選擇,提煉、從而獲得更新,當前啟發教學中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以一問一答當作啟發教學的認識問題,把啟發等同或局限于提問,事實上,教師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有感情的講解、形象的動作手勢、以及演示、參觀、實驗等,都會引起學生的聯想,打開他們的思維,從而獲得啟發,開啟在學生的疑點和難點之處,開啟在學生似懂非懂之處。啟發需要一個過程,不能都期望適時的體會。如果啟發后學生實在解決不了問題,教師就通過生動具體細致的講解去完成,或者組織學生自己討論。討論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師生合作學習向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其過程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之前的提出問題則是教師圍繞教材特定設計的具體問題。一般采用個人自學、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講評的步驟。
四、改變練習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在活動中實踐
練習是鞏固知識的一種方法,課后練習題,或教師出練習題,學生只是順著題的定勢思考,缺乏主動和多向思維。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自己設計作業,在設計過程中,學生需要認真閱讀課文,考慮哪點是重點,哪些內容應該理解和掌握,真正要動腦,動手認真實踐。學生設計的作業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交換做。教師在檢查作業時發現新穎、巧妙、別具一格的作業設計時,讓全班同學共同做,并對設計者進行鼓勵表揚,激發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五、塑造學生的創新性個性品質
創新能力和人的個性品質之間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能不能擁有創新性的個性品質,能不能對創新精神狀態及執著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的提高和有效地發揮、增強自學有著很重要的關系。一個人的創新性個性品質,一種追求創新的精神狀態及執著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的保持是最重要的。針對小學生來說,雖然不需要有過高的要求,但是也應該從小就應該進行塑造和培養。
多維性、綜合性是小學語文學科所包含的,它能夠把自身的功能發揮好,肯定會嚴重的影響學生的創造品質和創新能力。第一,對課本中的創新素材要進行綜合的運用,對創新性個性品質進行塑造。教材中,關于對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伽俐略比薩斜實驗等創新性“事物”的描寫必將對學生的精神民辦產生強烈的震撼;關于對發明家愛迪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音樂家貝多芬、畫家達芬奇和中國古代科學家李時珍、畢升、張衡以及我國現代科學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鉆研、造福人類的“典型事跡”的描寫。必將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重要影響。所以,我們對這些素材要進行充分的運用,不失時機地進行創新性個性品質,對學生創新性品質的發展和形成有所促進。第二,把教師榜樣的作用作為參照,對創新性個性品質進行塑造。教師的一言一行肯定會影響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最具有感召力的,創新性個性品質是不是教師所具備的,將會對學生的創新性個性品質的發展和形成高有直接的影響。
六、結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新素材,把創新教育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每一環節,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培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