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科群
摘要:貝多芬曾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音樂教育不僅是教學生學習唱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表現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審美情趣,使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和思維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音樂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也是培養學生情感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小學音樂;情感培養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一種情感藝術,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華。要把這種情感真切的表達出來,就必須進入角色,設身處地地體驗歌曲的情感內涵,才能賦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有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總是要學生按照老師期望的要求來演唱,導致大多數學生演唱時表情呆板,無所適從,他們怎么能唱出動情的歌呢?那么,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真正享受到音樂所帶來的魅力呢?
一、情感在音樂藝術中的地位與作用
任何藝術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時,也可以反作用于生活。
“當語言無法表達的時候請讓音樂響起來吧?!边@句話形象的告訴我們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可以通過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強烈也更容易地表現人們在生活中的情感,柔美、慢速、稍弱的音樂使人心境平和、舒緩,激烈、快速和強勁的音樂使人心情激動、興奮,而下行的旋律又會讓人憂傷。小學音樂教育就是通過音樂教學活動來調動學生的興趣,打動學生的情感,給他們一種熏陶,一種滋養,讓他們在愉快歡樂的氛圍中的不斷地受到情感的教育。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人們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聲音的表現,從喊叫、歡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而音樂則是最善于、也最適合于表現感情的藝術。
二、創設情境,激活情感
《國歌》是每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會唱的歌曲,更是向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首選歌曲。因此,在教唱《國歌》時,一定要讓學生了解創作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當年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舊中國一幅幅悲慘的畫面和中華兒女不屈不饒英勇抗爭奮起救國的壯麗場面,在此基礎上再教唱《國歌》,當唱到“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時,可結合畫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們強烈的愛國心,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有的歌曲,除去音樂旋律提示的情感體驗,單靠一些簡單抽象的歌詞來調動學生的情緒是很難的,對此教師必須想辦法,讓語言難以描繪的內容,通過視覺形象具體逼真地表現出來,這樣,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畫面相結合,能把學生帶到一個現實的世界。為學生創設出身臨其境的情境,學生唱起歌來自然既有興趣又有激情。
三、感受作品的情感因素
音樂語言既是傳達感情的手段,也是表現感情的結果。學生能夠在感受作品內容的過程中,體驗作品所表達的感情,產生情感共鳴。而不同的樂曲、歌曲的節奏、旋律、速度的變化都表現出它們各自的風格和不同的情感,只有抓住特點,才能啟發學生去感受、體會音樂的美。例如讓學生在欣賞樂曲《動物狂歡節》中,讓同學們想象每段音樂所描繪出的動物形象,如其中的《獅子進行曲》的音樂旋律線跌宕起伏,由兩架鋼琴從弱轉強的和弦顫奏,鋪墊出獸王出場時的場面雄壯,把兇猛威武的大獅子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教師精心組織的教學過程中,把教學氣氛渲染作為一種特殊的情境,對學生感知音樂作品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培養審美情感
在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掘音樂教材中美的因素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充分挖掘小學音樂教材中歌曲的歌詞美、旋律美、節奏美、力度美等,以教師動情的演唱、演奏、生動有趣的講解,結合直觀形象的教具的使用及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啟發學生對音樂中美的因素的鑒賞力及表現力。如在教唱《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時,要特別注重對學生審美情感的調動,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在悠揚的演唱結束之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這些美麗的景色,老師輕輕的朗誦:舞動的船槳、粼粼的波浪、白塔、綠樹、紅墻、還有樹上的夕陽,然后再讓學生談談對這首歌的感受,在重新演唱中,要求學生把歌聲唱的更加悠揚、更加優美,(如果有條件,也可以把這首歌的MTV在多媒體上播放一下)從而達到對學生審美情感的調動,讓學生逐漸懂得欣賞美、發現美,并體會到生活中的美的存在。又如在《嘀哩嘀哩》一課時里面,老師通過邊表演邊朗誦:“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山林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這里有紅花,有綠草,還有小黃鸝在嘀哩嘀哩的唱歌”。老師甜美清脆的聲音結合優美的舞蹈,營造特定的氛圍,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欲望,這個時候再讓學生配上常用的手勢語言:拍手,拍腿等,甚至引導幾個學生跟著老師一起跳起來,在班里面不但烘托了一種熱烈歡快的氣氛,也充分刺激了學生的審美的情感,在美的節奏和旋律中,學生仿佛真的進入了春天的真實情感世界里面。
五、嘗試創編升華情感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音樂課程也不例外。在學會歌曲《我們的田野》之后,我嘗試著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以《我們的校園》為題改編歌詞,要求做到“字音對位,語言流暢”。同學們在分組創編過程中積極參與,各抒己見,最后創作了許多內容、題材不一的歌詞。如:“我們的校園,熱鬧的校園,操場的四周,栽著碧綠的樟樹,寬闊的操場,是我們快樂的天地。”等等。學生唱著自編的歌詞,神情特別投入,演唱特別認真。
讓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按照歌曲的旋律、節奏創編歌詞。這樣學生的演唱興趣會大大提高,同時情感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激發。
總之,小學音樂課程標準已明確提出:要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突出情感體驗,以情感人,提高審美能力,凈化孩子的心靈,為培養正常健康的心理,良好完整的人格以及美好高尚情感。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作為小學教師更應該盡好我們教師的職責,尤其是作為音樂老師的我們,更是責無旁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