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
摘 要:教學是教師熟練運用教學藝術,在新課標指導下進行的實踐活動。成功的教學是充滿藝術意義的,小學低段數學教學應當加強課堂藝術的探索,努力增強教學效果。以人教版低段數學教學為例,分別從新課導入藝術、教學語言藝術和教學評價藝術三個方面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低段;數學;新人教版;課堂藝術
積極運用行之有效的課堂藝術,不僅增強了課堂感染力,還有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低段學生年齡在7~9歲之間,他們還處于天真幼稚、活潑好動的階段,注意力不能長期集中,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組織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巧妙運用新課導入藝術、教學語言藝術和教學評價藝術。接下來,就分別對這三方面課堂藝術進行簡要分析。
一、新課導入藝術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決定了學生對這堂課的第一印象,無疑是探究課堂藝術的第一步。精心研究新課導入藝術,能將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吸引住,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思考。小學低段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以下新課導入方式。
1.情境導入
低段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導入新課,學生就會興致盎然地投入思考,學習興趣將會大大提高。
一年級上冊“1-5的認識和加減法”新課導入階段,我以數學王國里的5個小客人要來參觀校園的情境進行導入,學生馬上集中了注意力。我繼續說道:“這些小客人們都是亂哄哄進來的,不講秩序,你們能不能給他們排一下隊呢?”話音剛一落下,學生全部舉高了手,表現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2.猜謎導入
謎語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出于想要獲得答案的心理,學生內心深處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這個時候即便教師不過多強調,學生也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參與數學思考。低段數學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應當嘗試以猜謎形式導入新知,這不僅顯得新穎別致,還為課堂增添了吸引力。
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一課時,先用一個謎語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一家三兄弟,高矮個不齊。噠噠提醒你,時間要珍惜。”我讓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這是日常生活中的什么常見物品。學生的興趣馬上被激發起來了,他們認真思考之后回答:“鐘表。”這樣就非常順利地實現了本堂課的教學導入。
3.動畫導入
低段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形象生動的卡通人物為他們認識數學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普遍進入小學課堂,低段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動畫導入新知,這將會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下一步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教學語言藝術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教學語言藝術是課堂藝術的重要一環,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教師一句善意鼓勵的話語可以讓學生倍感溫暖,讓他們樹立學習信心;但是一句譴責批評的話語也可能會傷害低段學生脆弱的心靈,在學生心里面留下創傷。活潑生動、富有童趣、詼諧幽默的課堂語言不僅能傳達教學信息,同時又能激發美好的數學情感,讓學生愿意親近教師、愿意親近并接受數學知識。低段數學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應該抓住教學契機,巧妙運用教學語言藝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教學中,我這樣說道:“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還沒有統一的測量單位,人們想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只能通過身體的一部分去測量。同學們覺得這個辦法好嗎?”底下馬上有學生回答:“這個辦法太聰明了,這樣就可以測量長度了。”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嗯,的確是這樣,這種方法為人們測量物體長度帶來了便利,但是另一方面,這個辦法真的十全十美嗎?大家再用你們智慧的小腦袋想一想,這個方法有沒有什么缺點?”學生重新陷入了思考,不一會兒就提出了很多新的觀點。不論學生抱有什么意見,我都及時進行肯定,并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他們更加愿意學習數學了。
三、教學評價藝術
教學評價能起到反饋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既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又能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指明方向。低段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藝術應該遵循激勵性、發展性和過程性原則,盡量避免采用以考試成績為單一評價標準的教學評價形式。
每學期開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個成長檔案袋,用于保存學生一整個學期的數學學習資料。學生定期對成長檔案袋內的學習資料進行自我反思,并結合教師給出的教學評價來制定中期、短期數學學習計劃。這種教學評價方式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普遍認同,教學實踐也證明,學生更能接受這種教學評價方式。
除了本文提及的新課導入藝術、教學語言藝術、教學評價藝術之外,還有很多其他課堂藝術有待發掘。在今后的小學低段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大膽探索更多新穎的課堂藝術,做到寓教于樂、學以致用,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學習。
參考文獻:
[1]唐爽.以學定教的數學教學的思考和實踐[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3(7).
[2]吳光華.順水推舟,因勢利導,水到渠成:生成性資源教學應用的實踐與感悟[J].中學數學,2014(4).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