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獻軍
摘 要:低年級是小學生學習閱讀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習閱讀的基礎階段,新課標指出,此階段要讓孩子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巧妙利用信息技術對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學科整合。通過探討低年級閱讀教學和學科整合,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見,希望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必要的參考。
關鍵詞:低年級;閱讀教學;學科;整合
根據當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語文教育中需要關注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對閱讀作品產生整體感受,并且產生獨特的理解,能夠進行針對性的評價。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朗讀和情境創設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這不利于學生能力提升。所以,教師必須加強對閱讀教學的改革,持續探索有效解決對策。
一、創意朗讀,多重體驗
聽、說、讀、寫是語文課堂上教師培養學生的最基本的能力,朗讀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的讀書聲往往成為閱讀教學是否成功的標桿。低年級朗讀指導是老師的難點,孩子唱讀難以糾正。
如何指導朗讀?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可見老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尤其在低年級??捎械睦蠋熇首x水平有限,有的地區方言較重,如何有效進行范讀呢?我校老師經常利用多媒體播放錄音,并讓學生跟讀。跟讀時,孩子朗讀明顯有進步,但反復得快。后來我們播放一些大師朗讀的視頻,發現聲情并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閱讀愿望。孩子朗讀有所提高,但面不夠廣。
近來我們發現利用錄播軟件能更有效地指導朗讀。讓孩子利用軟件錄下自己讀書的聲音,在班級里播放并進行評比,孩子們聽到自己朗讀課文的聲音在班級響起,十分興奮。由此對朗讀充滿興趣,通過一次次的錄音他們很快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多媒體給孩子的朗讀帶來多重體驗,讓低年級的孩子們愛上朗讀,學會朗讀。
二、創設情境,拓展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提出擴大閱讀面的要求,在當今教育觀念中,從低年級閱讀教學開始,老師要立足課本,對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擴展學生的閱讀量,增加學生的人文底蘊。匈牙利著名的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學習過程是從行為和感知開始的,進而發展到詞語和概念,以養成合理的思維習慣而告結束?!?/p>
低年級的孩子缺少生活經歷,如果老師再不創設情境,學生往往無法感知,無法構建知識體系。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去感知、去學習。例如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識字5》所教的詞串是有關大海的,看書上的插圖孩子也能理解一些詞語,可當老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海浪、海風和海鷗的圖像和聲音,一下拉近了學生與大海的距離,孩子再讀這些詞串時,對大海的向往和喜愛的感情自然地就流露出來了。在這種情緒中,老師帶著學生走進關于其他寫大海的兒歌《大海的秘密》,并在音樂課上學習歌曲《小海螺》,課后讓孩子們利用電腦收集有關大海的資料,拓展閱讀;美術課上美術老師帶著孩子們畫一畫心目中的大海,并以此為主題用來裝飾班級。唱著歌、畫著畫,四組詞串不再是孤零零的,通過課程整合,他們深深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孩子們的知識面也得到拓展。
三、翻轉課堂,學會閱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培養低年級學生學會閱讀,可以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從學生和教材出發,制作有關學法指導的微課。例如《狐假虎威》一課,在微課中指導學生借助課文的插圖形象理解課文。通過微課的應用,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自己閱讀的感悟取代老師的分析。
在微課中,老師抓住課文中富有創意的地方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提前思考,從小養成邊讀邊思考的閱讀習慣。例如《臺灣的蝴蝶谷》一課,引導孩子思考為什么臺灣蝴蝶谷的蝴蝶這么多,作者主要寫了幾種蝴蝶,為什么?并在微課中展示蝴蝶飛的動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深入思考,加強理解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深度的思考,并且懂得高效閱讀的方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緊密結合閱讀和思考,這是一種良好的、高效的閱讀習慣。比如在講解《雪地里的小畫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以讀代講,以讀促思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讀書中進行全面的感悟。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而后讓學生說出小動物為什么是雪地里的小畫家。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討論誰的畫最好看,說出相應的原因。學生對于這些問題十分積極,并且進行了踴躍的發言。這樣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的交際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和進步。
通過合理的整合課程,為低年級閱讀教學打開一扇精彩的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為后期的閱讀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董麗輝.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訓練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2017(8).
[2]韓晶.探討如何抓住文章思路組織閱讀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8).
編輯 李燁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