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摘要:農民合作社是一種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的農業生產組織運行方式,是打破家庭經營規模局限的有效形式。而現實是:家庭經營規模嚴重局限化,農民合作社發展畸形化。由此,界定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方向是推動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對策
一、合作社發展的現實需求
自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打響了農村改革的第一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誕生。在一定長的時間內,它極大的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刺激生產,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但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家庭經營規模小,局限性強。從生產方式上來講,家庭經營是一種逆分工與專業化的生產形勢。除此之外,家庭經營受核心成員約束較強。這是由于家庭經營以個人為單位決定種植何種作物,購買和銷售,談判地位低,成本高,組織化程度低。為進一步解決中國人吃飯的問題,需要制度創新。2016年中央出臺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指出培養職業農民隊伍,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隊伍。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繼續提到加大農村改革力度。這需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和吸引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等。這正是合作社發展的現實需求。
二、合作社發展現狀
(一)發展階段初級化
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走的是“先發展,后規范,在發展中規范”的路子,現在看來是發展有余,規范不足。登記注冊的合作社中,一部分仍是松散型的,雖然在工商局注冊登記,但沒有辦公場所,有的連牌子也沒有掛;有一部分合作社只是從事技術服務和流通服務活動的中介性組織,沒有經濟實力來從事經營性活動: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合作社,有的是由涉農公司領辦,有的是由專業大戶或大股東領辦,其中一些合作社甚至很少具有合作性質。
(二)領辦主體多樣化
按照主導力量和領辦主體的不同,合作社的領辦主體大致分為四類:一是鄉土能人牽頭帶動型,由種植能手、專業大戶、農民經紀人等牽頭興辦,以“能人+合作社+農戶”為運行模式,依托種植能手、專業大戶的生產技術、經驗和資金優勢開展合作互助活動,二是企業領辦輻射型,由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龍頭企業牽頭興辦,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為運作模式,充分利用企業優勢,在帶動規模生產、提供生產服務、連接農戶和市場環節等方面發揮串連作用。三是科技人員領辦型,由來自科技、農業等部門的科技特派員、農技人員牽頭領辦,以“科技特派員(農技人員)+合作社+農戶”為運作模式,通過發揮其自身所具有的技術、項目、服務、組織等優勢帶動農戶創業致富。四是村級組織領辦型,由村委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興辦,以“村辦實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為運行模式,由村“兩委”發揮組織作用,以村辦實體經濟為平臺,圍繞當地的資源優勢,開展多種經營創收和生產服務活動。
(三)運營成本有升高趨勢
我國從198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開始就鼓勵農戶的農地流轉,期間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農地流轉的誘導性政策,并進行了土地確權頒證制度。經過了30多年的政策努力,結果是我國土地分散化的經營格局不僅沒有發生基本改觀,反而有惡化趨勢。我們不禁反思:目前政策實施的衍生影響例如:土地確權政策對土地流轉是正效應還是負效應。羅必良的稟賦效應論中認為,人們一旦擁有某物,就傾向于對它賦予更高的價值:土地的確權頒證,將土地化為了人格化的財產,這一部分讓土地流轉有法可依,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流轉成本。入社入股的產權分配基礎,決定了利益分配結構,而現實中,農民往往傾向于“利益分享”,而非“風險共擔”,真正入股少之又少。由此造成的農民利益與合作社利益不完全相關,合作社運營盈余分配存在問題。
三、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對策
(一)開源節流,創造融資新環境
在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上,可從開源節流兩個方面入手。在開源方面,完善農村金融借貸體系,降低借貸門檻。在農業專業合作社經營主體方面,擴大貸款抵押物的劃定界限,例如集體土地、生產工具納入貸款抵押物范疇。其次,建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先小規模生產資金回轉快、生產周期短的農產品,待盈利后再擴大生產規模。比如,將非農產業資金引流進農業產業。借助電子商務這個平臺,減少一部分銷售成本,讓農民可以在家當老板。
(二)農村產業鏈整合
在由交易費用的增加,造成的高成本可以由產業鏈條的整合來優化。習近平同志曾指示,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鏈是主體鏈、產品鏈、價值鏈、空間鏈四個維度的相互銜接。要做到農業產業鏈的整合,就要將產前一產中一產后形成縱向一體化,協調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通過資金主導、技術主導、營銷主導的方式,以品牌差異為前提,優質優價為基礎,保障食品安全為手段,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核心企業采取規模化集約經營;采取標準化生產,提升品牌可信度。
(三)扶持制度創新
對農村的政策支持做出調整,繼續落實調優產品結構、調好生產方式,調順產業體系的三大調整。政府應創造發展條件,而不是創造一個新主體。同時,國家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政策應采取選擇性資金支持,而非普惠性。幫扶方法也可從單一的資金扶持轉變為資金+技術支持。要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提升人力、土地和資金的活力。深化農地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地產權結構。政府需適當調整農地產權結構。家庭經營是合作社發展的基礎,合作社與家庭經營是一種互補的關系。探索建立一種既能保證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主體地位,又能使家庭經營通過一定組織和渠道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最終促進集約化組織化和社會現代化。政府要通過認識合作社發展的現狀和其中存在的不規范性問題,給予融資、產業鏈整合、優化政策的扶持手段。發展綜合性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在政策上更為積極。農民通過合作能夠辦好的事,就放手讓農民辦:適合農民進入的領域,都放手讓農民通過合作進入:能夠減免的稅費,都盡量減免。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建設也需要更為規范,切實發揮帶動作用,保障成員應有權益,努力摸索建立適合自身發展實際情況的制度和發展戰略,積極穩妥地開展各項業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