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潔
摘 要:數學教材是眾多教育專家智慧的縮影,也是教育部門高瞻遠矚的產物。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課本有些教學素材有地域的局限性。如“認識負數”,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新增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量。課本素材從溫度作為主要情境引入正、負數,但對于珠三角的農村學生來說,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對零下溫度感受不深。如何創設一個學生熟悉、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來學習負數呢?教學中要尊重地域差異,深挖教材內涵,合理重組教材。
關鍵詞:負數;創設情境;重組教材
數學教材是眾多教育專家智慧的縮影,也是教育部門高瞻遠矚的產物。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課本有些教學素材有地域的局限性。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認識負數”,教材以溫度作為第一例題的核心素材,呈現出中央氣象臺某一天發布的六個城市的氣溫預報,旨在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由于珠三角所處的地理位置,氣溫并沒有出現負數,學生在這方面缺乏生活經驗,對零下溫度感受不深。下面就結合“認識負數”這節課的幾個教學片段,談談自己在教學中怎樣尊重地域差異,深挖教材內涵,合理重組教材。
一、引發沖突,初步認識負數
教學片段1:
師:“同學們,你們搶過微信紅包嗎?”
生熱情高漲:“搶過!”
師:“你搶過多少錢?”
生:“我搶過5元!”“我搶過0.8元!”……
師:“搶到的紅包就變成了你的收入,這收入在微信錢包的零錢明細里可以查到。搶紅包前必須得有人……”
生異口同聲:“先有人發紅包!”
師:“對。發紅包的人就要支出了,這支出同樣在零錢明細里可以查到。收入和支出它們的意思正好相反。胡老師有一次支出了5元用作發紅包,另外一次我搶到了一個5元的紅包。兩個都是5元,如果零錢明細這樣記錄,你們覺得記得清楚嗎?為什么?”
生:“不清楚,因為這樣就分不清哪個是支出,哪個是收入了?”
師:“你們能想出辦法記錄清楚嗎?”
學生想辦法在練習紙上記錄。
……
思考: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搶微信紅包在這兩年熱度很高,大人小孩都喜歡玩這個游戲,所以我設計了搶紅包的情境,學生既熟悉又感興趣,當學生感受到用已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存在局限時,認知需求油然而生,既對數系加以拓展,又能充分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借助溫度計,深化認識負數
教學片段2:
■
師:(出示廣州、北京、哈爾濱3個城市的今年春節當天的氣溫情況)這里的16 ℃和-16 ℃是什么意思?我們一起在溫度計上找找這兩個溫度。
師:16℃在哪里,誰能在溫度計上找出這個溫度?
(一學生在溫度計上找出他認為的16℃)
師:你的0℃在哪里?
(學生指出0℃的刻度)
師:你怎樣找到16℃的?
生:從0往上數8格,就是16℃了。
師:16℃在0的上面,我們把它叫做零上溫度。現在請你指出-16℃在哪里?
生:-16℃在零的下面。
師:為什么-16℃在零的下面?你能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解釋嗎?
生:-16℃表示的意思跟16℃相反,16℃在零的上面,那-16℃就在零的下面。
師:剛才我們在溫度計上找16℃和-16℃的時候,哪個數很關鍵呀?
生:0。
師:“北京當天的最低氣溫剛好是0℃,這0表示什么意思?0是正數還是負數?”
……
思考:創設了搶紅包的情境引出正負數后,那課本的例題1是否沒有作用呢?不對,例1的意圖旨在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外(這是北方小朋友熟悉的生活情境),還有其他意圖:一是可借助溫度計上找出各溫度,為學生認識負數提供直觀的材料,二是在找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的時候,感受到0的作用,從而得出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教材編寫不但沒有出示溫度計的圖,而且把例1的這兩個意圖分開了,中間插進了一個呈現存折上收支明細的例2。教學中,當學生認識相反意義的量用正負數來表示后,我把例1放在這里進行教學,利用在溫度計上找溫度的活動,充分發揮例1的作用。由于在前面已經有了正、負數可以表示相反意義的量的知識,所以他們知道了-16 ℃表示的意思跟16 ℃相反,16 ℃在零的上面,那-16 ℃就在零的下面,為珠三角由于地域原因認識-16 ℃掃除了障礙,并且在找16 ℃和-16 ℃的時候,深深感受到0的作用,順理成章得出“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的結論。
三、練習鞏固,提煉負數內涵
教學片段3:
師:我們規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為0米,珠穆朗瑪峰和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怎樣表示?
……
師:我們來看看這節課的紅旗榜,男同學得了11面紅旗,女同學得了9面紅旗,得旗的平均數是10面。我們把平均數記作“0”,男同學的旗數比平均數多1,就記作“+1”,女同學的旗數應該怎樣記錄?為什么?
生:女同學的旗數應記作“-1”,因為女同學的旗數比平均數少1。
師:0在這里是表示沒有的意思嗎?
生:不是,是把平均數記作“0”了。
師:對,0在這里并不是表示沒有,而是表示“標準”,跟我們以前學的0表示“沒有”或“起點”不一樣,這里的+1和-1也不是表示男女同學得到的紅旗數,而是跟平均數對比的結果。有了負數,數的內涵就更豐富了。
……
思考:對“0”的再認識是教學的關鍵,對“0”含義的理解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正、負數概念的建構。關于對0的再認識,在片段二中學生已初步體驗了0的分界作用,但要使學生逐漸從生活經驗上升到數學概念,并從數學的角度去理解、表達和運用,促進對概念本質的真正理解,只憑一個例子還不能讓學生體會深刻,所以在練習中借助海拔高度和課堂上生成的資源紅旗榜,讓學生圍繞“相反意義的量”和“分界點”做文章,既讓學生深化“0”的內涵,又利用了學生課堂生成的資源,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在“認識負數”這一內容上,我尊重地域差異,深挖教材內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巧選素材,合理重組教材,設置有效的教學活動內容,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祁順成.《負數的認識》教學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4(29):54-55.
[2]龔凡.對一個教學片斷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2):32-33.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