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
摘 要:兒童的合唱教學中,混聲合唱也就是多聲部歌唱教學。多聲部歌唱的能力取決于兒童歌唱能力。也是在兒童合唱教學中較難掌握的一種,如何快速確立兒童的音律和和聲概念并提高我國兒童的合唱水平將是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多聲部合唱;準確音律;和聲能力
合唱教學分為同聲合唱和混聲合唱,在兒童的合唱教學中,混聲合唱也就是多聲部歌唱教學。多聲部歌唱的能力取決于兒童歌唱能力。也是在兒童合唱教學中較難掌握的一種。學會多聲部合唱,需要兒童養成聆聽的習慣;需要兒童形成音高的概念;需要兒童把握音樂的節奏;需要兒童記憶音樂的旋律;需要兒童感受音樂等諸多方面。在歐洲,流傳百年的無伴奏童聲合唱團延續至今,水準之高,難度之大早已成為世界各國合唱的楷模。而擁有良好音高概念則是合唱乃至達到無伴奏合唱的基礎,馬克思曾經說過:“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在本篇中,主要探討研究的是兒童多聲部合唱能力下準確音律及和聲能力的培養。
一、研究范圍及嗓音特點
從兒童聲音和嗓音條件的發展階段來看可以分為:稚聲、童聲、變聲這三個階段。從能說話,能表達完自己簡單意思的幼兒開始到五歲左右都應屬于稚聲期,處于這個階段的兒童因為口腔的張開程度還不夠大,舌頭還不那么靈活,肺活量也很小,語言的速度較緩慢,聲音非常細小此階段的孩子隨著音量的逐漸增大,音域的逐漸增寬,和音色的可塑性增強以及他們對音準的概念和掌握也比較直觀和靈敏;所以,兒童多聲部合唱教學一般特指六歲至十一二歲,也就是目前的小學階段學生。
二、普遍情況下兒童的固定音高及和聲能力
此年齡階段的學生普遍音高概念差別較明顯,其中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培養。有科學研究表明,0歲至6歲嬰幼兒的音樂培養和6歲至12歲兒童的音樂培養對他重視音樂能力的影響是巨大的,越早進行科學的培養將不僅影響他的音樂能力,更持續對人的智力發展因素、情感控制能力、社交能力、大腦均衡等各方面影響作用。而音樂能力中固定音高、準確音律的培養除去先天及優良因素不計,更主要依靠于家長在幼兒階段對孩子培養的器樂差異上。主要反映在學過樂器和沒有學過樂器,前者能力較好;樂器的種類對學生的影響,鍵盤,拉弦樂器與吹奏,打擊樂器對人的區別,前者較好;西洋鍵盤,拉弦樂器和民族樂器的對人的影響。前者較好。這些種種方面影響著學生固定音高、準確音律能力的形成。所以在挑選多聲部合唱學生時,應充分考慮以上這些要素。
三、兒童多聲部合唱——準確音律及和聲能力的培養步驟
1.歌唱音準的訓練
準確把握音高是多聲部歌唱的前提,教師必須要準確地、耐心地訓練。可以通過柯達伊教學法幫助兒童掌握樂音音高,還可以通過聽覺和視覺的結合,幫助兒童形象地理解音的高低變化,感受音程關系,找到準確的樂音音高。
在這里,充分練習各音程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首先,應先從四度和聲、五度和聲開始訓練,再初步過渡到三度、六度音程上,原則是從純音程到協和音程,到不協和音程。一般合唱曲多聲部多由純音程和協和音程構成,所以訓練時也應采取同樣方式。
教師可采取集體練習和個別練習訓練的方式進行指導。教師對每個聲部進行分別的指導,讓幼兒根據教師的手勢提示,尋找、唱準樂音音高和音樂節奏,提高多聲部歌唱的準確度。
在練習中可以結合游戲進行音高練習。讓兒童在自然的情境中,想象、感受和體驗不同樂音的高低位置。歌唱活動中,教師應創造機會讓兒童用某種肢體動作,表達他們對音高和旋律音程的理解。
2.音樂聽覺的形成
具有較好的音樂聽覺是多聲部歌唱的前提。教師要教會幼兒學會聆聽集體歌唱的和聲,感受和聲的美妙。
教師要求兒童在多聲部歌唱活動中,應學會互相傾聽,既要調節自己的發聲,也要學會聆聽同伴的歌唱或演奏,并學會看懂指揮的手勢。
通過聆聽,兒童自己探索多聲部中聲部的音量分配。教師再進行講解,即多聲部歌唱中所有聲部的音量音色、歌唱位置、節奏應當和諧而統一,主旋律聲部的歌唱力度稍大,其他聲部稍弱,輕聲歌唱,并傾聽其他聲部的歌聲和打擊樂的演奏。要求兒童必須遵循音樂中固定的節拍、節奏。多聲部聽覺練習,鍛煉了兒童集中和分配注意的能力,兒童的形象記憶、情緒記憶、運動記憶得到發展。
各種音樂要素不是割裂開的,而是整合在同一首多聲部歌曲中的。因此,教師應帶領兒童在多聲部歌唱中進行反復地演唱、演奏、做肢體律動,對已體驗和學習過的音樂要素知識進行不斷的復習,從整體上全面地掌握音樂各要素。
參考文獻:
董適.美聲感識[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12.
?誗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