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娟
摘 要:作文批改的目的不僅僅是改通、改好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對學生作文做具體的“刪”“改”“調”“補”“批”,給學生以正確的思想教育和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指導。在作文批改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多方面考慮作文的批改,如從教師自身來說,要“忌焦躁”“筆下留情”“斷清病情”;從學生角度考慮,則是要“因人而異”批改作文。在批改作文這項常規語文教學任務中,只有雙方都顧周全,才能真正達到作文實踐的教學目的,培養適應社會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忌焦躁;斷清病情;筆下留情;因人而異;作文批改
培養小學生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必須從作文實踐抓起。作為習作效果的直接反饋——批改,應當切實增強技巧。作文批改是一項很細致的工作,需要長期反復去做。那么,對不同的作文,應該怎樣“批改有度”呢?我將淺談以下四個方面。
忌焦躁
小學生從握筆寫字到造句、成段、成篇,正像學習走路一樣,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應當像輔助孩子學習走路一樣,積極熱情地幫助學生克服習作時的困難。有的教師對學生作文中的毛病不愿做耐心細致的分析,往往看到語句不通,便大篇幅劃去,這是不對的。我曾經就犯過這樣一個錯誤。學生在寫《我的爸爸》時寫道,“媽媽總是喜歡指揮爸爸做事。媽媽又指揮爸爸去倒水,又讓爸爸把我的衣服拿過來,一大早媽媽就發了好大的火,不停地叨叨,說爸爸動作太慢,我上學就要遲到了。她也要趕著上班……”學生拿到習作本,找到我,問我這里也是寫爸爸,為什么要劃去?我重新閱讀一番,將句中的“又”改成“一邊……一邊”,將句子敘述主語改成爸爸,保留了學生的想法。學生體會到了自己文字的價值,從此愛上了寫作。如果學生來找我的時候,我依然堅持劃去這一部分,勢必會挫傷學生的創造力與積極性。教師應當熱情、認真負責地對待學生的習作,不能有“改作文就頭疼”的消極思想,思想一焦躁,則無論有怎樣高的習作教學水平也于事無補。
斷清“病情”
批改作文如同診斷病情。一般來說,學生在作文時總是力求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晰、準確。但由于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未完善,作文中時常毛病百出。教師在改作文時,不能滿足于看出問題,還要弄清楚毛病究竟出在哪里,為什么會出這些毛病。如果我們只求改通改順,而不考慮學生的本來意愿,這樣批改的結果只是“治標不治本”,一旦遇到相似的問題,還會再次出錯。例如,一個學生作文里有這樣一句,“警察這好拿出儀器測試他嘴里的酒精含量。”批改的時候,很容易把“這好”換成“叔叔”,但這樣修改只會增加病情惡化……了解學生原意,原來是查酒駕,司機不承認,警察“只好”拿出“儀器”……可見,只有斷清“病情”,才是最有效的批改,才能避免“病情”復發,不可救藥。
筆下留情
對小學生作文的修改,原則上是可動可不動的盡量不動,優點多鼓勵,問題要講清,盡量少批評。當教師提起筆批改作文的時候,要“筆下留情”,要合情理解學生遣詞造句的苦心。往往毛病所在,也是學生“苦功所在”。如有一篇學生的想象作文,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燕子》中,學生寫道,“燕子從貓口脫離,想到,‘終有一天終有一天我要報仇的!我不怕你這個大怪物,不會區服的!”如果簡單將錯別字改正過來,劃去一個重復的“終有一天”,句子固然通順了,但失去了學生所描寫的“苦心”和神韻。兩個“總有一天”,確實更增強了燕子報仇的決心和生動感。批改時,要留意到學生的“苦心”。
因人而異
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有所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因此在作文批改時,不光要看文,還要看“人”。對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批改要因人而異。中上習作能力學生的作文,要盡量不影響學生自主的表達,批語要正面鼓勵。中下習作能力學生的作文,也要鼓勵。有些學困生,基本上不會作文,好不容易擠出一篇短文,句子不多,毛病卻一大堆,讓教師無從下筆批改。對這類學生,我的建議是,根據學生想表達的意思,盡量幫助其文從字順,然后請學生抄寫更正,讀熟、讀流利,盡可能幫助其提高習作水平,而不是妄自亂批,打消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因人而異”,更是一種因材施教。教師可以實行面批面改。這種方式針對性強,可以增進師生間的關系。不過當面批改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多,不適合經常使用。在批改實踐中,最好在個別輔導時針對運用。在當面批改時,教師要注意態度民主,讓學生在良好、積極的心態下,輕松的師生互動氛圍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接受與悅納。
作文批改是一項費時費神費力的腦力勞動,要做到“批改有度”,同時又減輕教師的負擔,是不容易的。作為教師,我們都深深感覺到,作文批改占去了教學的大量時間。因此,怎樣提高批改能力,是語文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不可繞過的難題。作文批改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樣,只有認識并掌握了它的規律,才能減少盲目性,逐步做到又快、又好、又省的高效率。
此外,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語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批改作文的速度和質量。
參考文獻:
謝宏,鄧喜根.芻議小學生作文的批改[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2(11).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