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 劉國偉
北方污染程度大于南方保衛地下水 中國無退路
◎本刊主筆 劉國偉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工農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不僅地表水被大面積嚴重污染,常人視線之外的地下水也被各種污染物傷得不輕。當下中國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變少、質量變差。圖為河北省某地在打井取水。
不管是什么資源,摸清“家底”都是進行科學有效管理的基礎,確定我國地底下有多少地下水也是如此。1984年,我國開展第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后宣布,全國地下水天然資源量每年為8717億立方米,可開采資源量每年為2940億立方米。之后近20年,我國工程建設和經濟活動高歌猛進,地下水資源在數量、質量和區域分布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于是國土資源部牽頭在2000至2002年間,對全國地下水資源進行了重新計算和評價,現在我們使用的數據和資料,基本上是以這次調查的結果為依據的。
2002年地下水資源評價顯示,我國(包括港澳臺在內)地下淡水天然資源多年平均值,比上次調查多了100多億立方米,為8837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其中山區為6561億立方米,平原為2276億立方米,山區儲量幾乎是平原的3倍。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受地質、氣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我國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自然地理景觀的重要分界線昆侖山-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下水資源豐富,以北地下水資源相對缺乏。
在地下水開采程度方面,我國的地區差異也很大。由于北方有著大片的干旱和半干旱區,總體上北方開采程度高于南方。北方除青海省外,開采程度均超過20%,其中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開采程度超過100%,開采程度超過或接近70%的有山東、河南、山西和遼寧。南方地下水開采程度除上海超過90%、貴州、江蘇、重慶超過20%外,其他省(區、市)均小于20%。
按照我國對地表水質的劃分標準,I、II和III類水質為適于飲用的合格水質,IV類水為工業用水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V類水為農業用水及一般要求的景觀用水。那么按照這個劃分標準,我國地下水有多少是不適合飲用的呢?
根據國家水利部2016年1月公布的《地下水動態月報》,2015年對全國各地2103口地下水水井的監測數據結果顯示:IV類水占32.9%,V類水占47.3%,兩者合計80.2%。這也就意味著,我國超過八成的地下水污染嚴重,無法直接飲用。在污染情況最嚴重的寧夏自治區,100%的地下水無法直接飲用。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河南和湖北的合格率也都不足10%。
這份報告因為被部分媒體解讀為“中國80%的地下水污染嚴重”,給公眾造成了極大心理沖擊。隨后,水利部迅速出來解釋,稱報道中說的水是淺層地下水,目前飲用水水源大多是深層的。
從地下水污染物的來源看,《環境與生活》主筆將近年來我國地下水的污染源大致歸納為三類。
一是市政污染源,主要是城市急劇擴張,導致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管網建設相對滯后、維護保養不及時等原因,管網漏損致使污水外滲,而造成地下水污染。
二是工業污染源,如石油化工行業勘探、開采、生產以及殘渣堆放場和加油站滲漏等污染地下水。
三是農業類污染源,大量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以及部分地區長期利用污水灌溉,對農田及地下水環境構成危害,農業區地下水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超標和有機污染日益嚴重。
2011年,國家有關部門審議通過的《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08~2020年)》指出,中國的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機和無機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 已呈現由點向面、由淺到深、由城市到農村不斷擴展和污染程度日益嚴重的趨勢,北方污染程度要大于南方。

2015年各省區地下水水質評估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產生。市政污染是一種古老的地下水污染,與古代社會相比,當下快速發展的消費社會只是使得污染物成分發生變化,污染物的量有了極大的增長而已。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曾是漢唐盛世國都的長安(今天的西安),地下水也曾受污染。
歷史研究發現,在漢代,長安城的地下水就開始受到污染,到隋唐時長安城地下水污染更加嚴重。《隋書》記載稱:“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咸鹵,不堪宜人。”宋明時期也有類似水質“咸苦”之類的記載。到了清末民初,西安的井水苦澀不堪飲用,全城可飲用的水井寥寥可數。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西安城污染物不斷富積,最終地下水被嚴重污染。西安地下水污染物來源以城市和居民點生活污水、垃圾、人畜排泄物為主。這些含氮有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被礦化成硝酸鹽,溶入水中并不斷富集,使水質變苦、燥澀、變咸。
1970年,西安地下水污染調查發現,受硝酸鹽污染的地下水在西安市城區、北郊和南郊連成一片,分布集中,面積達 86.7平方公里,污染區隨地下水的流向,由城南經城區向北伸展。
上世紀80年代,筆者曾在山東老家親人家中生活過5年。當地農民習慣在院落和田間打機井,很多井水嘗起來水質甘甜,可以直接飲用。幾年前,筆者時隔20多年后舊地重游,發現有幾口井還在,但出來的水口感極差,發咸,已經無法直接喝了,當地人稱這種井水為“懶水”。
在甜水變“懶”的背后,是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變少、質量變差這樣一個沉重的現實。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的華北平原是我國第二大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占全國兩成。多年來由于超量開采和管理不善,華北平原地下的水資源從儲量到潔凈程度均有下降。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環境地質環境研究所完成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顯示,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綜合質量整體較差,污染較為嚴重,未受污染的地下水僅占采樣點的55.87%,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地下水高達44.13%。
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為此在2013年印發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指出華北平原地下水環境監管能力低下、監測網絡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也直接影響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為此,方案將華北平原及其地下水重要補給區劃分為30個相對獨立的污染防治單元,明確主要工作任務,全面監控華北平原地下水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狀況,科學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示范。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華北地區地下水飲用水源水質明顯改善,地下水污染風險得到有效防范。
在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快速發展中的大國,地下水治理是一個極其艱巨和繁雜的任務,難度頗大。多路出擊,組合出拳才是地下水治理的有效路徑。
首先是建設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如區域地下水保護工程、地下水源地保護工程和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其中水源地的保護尤其重要,《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08~2020年)》(征求意見稿)就曾提出,國家應該以全國2150個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保護現狀為基礎,不斷完善地下水水源地保護措施,補充地下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保護區防護、生態修復等工作。
其次是完善地下水監測網絡。具體而言,就是國家將針對目前地下水污染防治監測點不足,監測網不完整的突出問題,以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為基本單位,規劃建立區域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實現國家對大型平原、盆地和巖溶連片分布區地下水的區域性有效監控,對重要城市、人口密集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區、大型能源礦業基地、重大工程建設區地下水骨干點的實時監控。筆者從國土資源部網站了解到,目前由23800多個地下水監測點組成的國家、省(區、市)、地(市)三級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絡,監控著約110萬平方公里的主要平原(盆地)區的地下水水位、水質、水溫、泉水、地下暗河流量等。但這些地下水監測手段主要以人工為主,還有待于在自動檢測和數據傳輸上提高自動化水平。
再次,我國應建立地下水污染預警預報信息管理系統,即構建地下水突發污染應急監測體系,包括監測體系、監測能力和安全信息管理系統。同時研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體系。
最后是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法律體系和管理體系,尤其要制定地下水污染損失補償規定,建立污染責任認定、損失核算、補償等地下水污染補償機制,全面提升地下水保護的管理水平。
(本文參考了《中國地下水資源——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中國致力解決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等文獻,以及國土資源部、環保部、國家地質數據中心和參考消息等網站的信息,在此一并致謝。)

我國主要平原和盆地的地下水資源數量(單位: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