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葉曉婷
山口湖生態旅游開發有節制:游人恢復元氣 景區不傷元氣
◎本刊記者 葉曉婷
山口湖也叫山口水庫,是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東南邊緣的一塊風水寶地,近20年來幾乎未被開發。這個上世紀90年代末竣工的人工湖,有著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水利風景區等多個名號,同時還是五大連池市及下游的備用飲用水源地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了使得這一寶貴生態資源可持續,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它的“守護者”黑龍江山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在打自己的優勢牌——碧湖、林海、名魚、原生態,開發生態旅游。

五大連池山口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95% 張穎/攝
6月初,《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從北京飛到哈爾濱,然后乘車400公里左右到達五大連池市。從市區向東南方向驅車,路上喧囂越來越少,綠色越發濃重,約一個小時后,山口自然保護區驀地出現在眼前。這里碧波浩渺、林海莽莽、鳥語花香,同時顯得寂靜深邃。
山口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程建國告訴記者,保護區是在人工湖山口湖的基礎上建立的,處于小興安嶺山區向松嫩平原區的過渡帶。由于交通相對不便,這片區域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保護。
“五大連池市的機場預計年內通航,到時候游人到訪山口湖就不用多次輾轉了。”在程建國看來,保護區完全禁止人類活動并非最好的保護方法,在摸清山口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淡水資源、旅游資源和科普資源的基礎上,為增強保護區自身的“造血”功能,在保護優先、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的原則上,適度規范有序地開發旅游,能讓山口湖被更多人認知,自覺參與保護。
山口保護區管理局檔案室主任馬宏宇介紹,山口湖景區有典型的山谷湖區和山嶺余脈景觀,保存著完整的濕地景觀,擁有原始自然的地貌,既是豐富的旅游資源,又是寶貴的科研素材,是開展生態旅游、拍攝影視劇和科研實習的理想場所。
《環境與生活》記者到訪當天是工作日,又趕上下雨,景區游客不多。來自河北廊坊的游客邱女士告訴《環境與生活》,她是山口湖的回頭客,去年夏季她與友人來此游覽時,天高云淡,空氣清新,夜里只有樹林、草叢里動物窸窸窣窣的聲音,“最驚喜的是漫天繁星,這輩子從沒見過這么多星星。今年來趕上下雨,又是另一番景致。”邱女士還描述道,她曾住在景區的游客中心,第二天一大早就聽見窗外枝頭上的鳥兒在引吭高歌,“人置身于蒼翠中,呼吸著濕潤清涼的空氣,世界仿佛靜止。”
馬宏宇告訴記者,山口湖旅游區開發較晚,2000年才對外開放,如今游客量將近7萬人次/年,游客主要來自黑河市、五大連池市及其周圍市縣、農場,以周末休閑游憩為主。近10億立方米庫容的山口湖是景區內最主要的地表水資源,湖水煙波浩淼,四周青山環繞,84平方公里的水域中分布著大小不等的湖灣、孤島。隨著城市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加大,人們追求自然、渴望放松的心情非常強烈,山口湖的生態旅游資源成為吸引城市高端消費市場的亮點。“它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廣大的庇護所,也讓疲憊不堪的現代人能在大自然中恢復元氣,是城市居民遠離‘水泥森林’、品氧清肺、吐納養生的重要目的地。”

山口湖的木質觀景亭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葉曉婷/攝

山口湖鷗鳥翔集

山口湖盛產野生菌類
馬宏宇透露,為方便游客領略山口湖景區水天一色、群山擁翠的景致,景區去年6月開通了免費旅游直通車便民服務業務,每年6月至10月旅游旺季期間運行,期間每日一班早8點于五大連池市市區發車,當日下午4點半從景區返回。游客可購買20元景區門票,憑票免費乘車。

山口湖景區是國家地質公園,它擁有獨特的構造地貌和花崗巖地貌地質遺跡景觀。
山口湖景區還是國家地質公園,它擁有獨特的構造地貌和花崗巖地貌地質遺跡景觀。在經歷了億萬年的構造抬升、斷裂及風化剝蝕作用后,深埋在地下的張廣才嶺期和印支期花崗巖露出地表,形成了石峰、石林、石芽等不同景觀,游人乘船時可觀看湖兩岸聳立的奇峰怪石,如八戒石、石猿山、神龜島等象形山石。
程局長透露,景區目前正在籌建一座博物館,進行本區生物多樣性、地質景觀以及環境教育內容的集中展示,增強游客對山口湖景區生態價值的認識。
在山口湖,一座高35.7米,長763.8米的大壩尤為顯眼,它攔住來自小興安嶺的湍急水流,為下游地區的灌溉、防洪、發電等立下了汗馬功勞。記者注意到,壩上的每根路燈桿上都架著一臺小型的風力發電機。程局長介紹,本著有利環保等原則,管理局在景區內大力開發并使用風能等清潔能源。山口湖景區還被列入第五批國家水利風景區名單。
站在壩上俯瞰,壩下是連片的水泡子,由香蒲等凈化能力強的水生植物貫串起來,還有灌木柳、珍珠梅等耐水植物增加濕地的綠量。自壩上拾級而下,走進濕地,不時有野鴨等動物從水面上滑翔而過,留下身后一圈圈的漣漪,水里還有魚兒吐出的氣泡,林間則是各種鳥類在斗歌,好不熱鬧。水網間依地形情況,修建了不同類型的游覽橋,如繩橋、蕩橋等,形成了濕地橋園。據了解,山口湖是云霧多發區,在林地里有時候還能目睹霧凇景觀。
山口湖的植被覆蓋率達97%,林中樹木各異。《環境與生活》記者發現,在植被需要保護的地段,架起了懸空的木質游步道(棧橋),高出地面30~40厘米,起到保護地面植被的作用。走在蜿蜒的木棧道上,兩旁是蔥郁的樹林,風吹過,樹木颯颯作響,遠近錯落的啁啾聲與之應和,更顯得環境空曠寂靜。

山口湖的秋色。山口湖以純凈、自然、原生態為主要特色,與周圍旅游區形成資源互補。
有趣的是,景區的垃圾箱做成了魚的造型,與山口湖盛產40多種北方珍稀特產冷水魚相呼應,成為獨特的景觀小品。馬宏宇提醒,到山口湖旅游必須吃的美食就是湖里盛產的有機野生冷水魚。這里是我國緯度最高的大Ⅱ型水庫(庫容大于1億立方米而小于10億立方米 ),水涼,魚的生長期長,建設山口湖時淹沒了林區,所以庫底積存了大量樹根、樹枝,為高白鮭等冷水魚提供了天然的有機飼料。湖里的高白鮭、大鰱魚等品種獲得了有機認證。湖區不允許投喂飼料,捕上來的魚大小、重量皆有規定,不夠大、不夠重的皆應投回湖里,不搞“斷子絕孫”式捕撈。

山口湖的植物
“早上六七點鐘,黑河、哈爾濱甚至省外地區的貨車就會來山口湖購買有機魚,售魚碼頭成了特色市場。”馬宏宇介紹,游客來此還能品嘗山野菜、山靛果等,這里還生產木耳、猴頭菇等菌類及澤瀉、草烏、桔梗、平貝、玉竹等中草藥材。

山口湖旅游景區的漂流等親水項目均安排在山口大壩之下,以免影響水庫水質。 葉曉婷攝

在植被需要保護的地段,山口湖架起了懸空的木質棧橋。
山口湖周邊有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璦琿歷史陳列館、黑河龍珠遠東國際SSS級滑雪場、黑河邊境出境游等旅游產品,有的以火山遺跡觀賞和休療養為主,有的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有的以中俄邊境游為主打項目,形成了激烈的區域性競爭。相較之下,山口湖景區缺乏人文歷史資源,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不過,程局長并不擔憂山口湖的客源,他自信地告訴記者,山口湖以純凈、自然、原生態為主要特色,與周圍旅游區形成資源互補,開展區域旅游合作的市場潛力巨大。
山口湖所處緯度較高,年平均氣溫低,各種生物生長緩慢,水域生物活動受到制約。山體土層脊薄,黑土層積累緩慢,生物生長力弱,一旦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極難恢復,屬于生物更新脆弱地區。山口湖集國家4A級旅游風景名勝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身份于一身,乍看起來是有矛盾的,因為旅游開發就意味著有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程建國表示,保護區多年來以呵護生態環境的初心保護了這片山林湖庫。
為使該區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五大連池市將山口自然保護區定位于該市唯一的水域生態功能區,并納入《五大連池市生態市建設規劃》。為進一步規范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保護區先后完成了《保護區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生態旅游規劃》等計劃方案,并通過了專家評審和主管部門的批復。

山口大壩外的天然濕地 葉曉婷/攝
旅游區內的一草一木都要求保持原貌,嚴禁規劃外的建筑,必要的景點建筑物必須經過主管部門批準,否則一律取締。同時,餐飲、采摘、垂釣、住宿等游人活動相對密集、停留時間長久的景點均設在壩址以下,壩址以上(含大壩)只設少部分自然風光觀賞、科普等項目,盡最大力量減少人為活動的干擾,排除了旅游中的非安全性。旅游所得的收益還可反哺保護區的維護工作。
此外,山口湖區內主體資源是水庫和山體,可供進行設施建設的平坦地面積較小,由于該區是省級自然保護區,旅游活動的開展限制在試驗區和緩沖區,這就在空間上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旅游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山口湖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河流冰封期較長,旅游活動受季節因素限制較強,所以難以全面展開四季旅游項目,這對旅游開發而言是劣勢,卻也因此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讓山口湖得到休養生息,讓山山水水也度個假。
程建國強調,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管理局始終注意加強生態資源保護,但目前對濕地水域生態系統的功能和作用,尚缺乏足夠的科學認知,應該進一步研究其生態系統變化規律及區內自然資源,更好地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良性循環。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