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國芳,蔣兆恒,王利群,宗盛偉
(1.通化師范學院歷史與地理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2.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SWOT分析
陶國芳1,蔣兆恒1,王利群1,宗盛偉2
(1.通化師范學院歷史與地理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2; 2.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利用SWOT分析方法對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的優勢、劣勢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通化市應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和第一要務、確定通化市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應制定農村污染排放地方標準和完善監督機制、規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使用,改良農民生活方式、推廣農業環保新技術等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SWOT分析
通化市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農用地面積和農業人口數量在全市所占比例較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對保障農村居民生活環境、維持區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圖1 通化市行政區劃圖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西南麓,地理位置為東經125°15′~126°44′、北緯40°52′~43°02′,轄梅河口市、集安市、輝南縣、柳河縣、通化縣、東昌區、二道江區7個縣(市、區)和1個國家級醫藥高新區,其中梅河口市是吉林省擴權強縣改革試點市,集安市是全省加快開放發展試點市[1],行政區劃見圖1.全市轄區1 560 780 hm2,其中農用地1 393 601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9.29%.[2]《通化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末,通化市總人口221.1萬,其中農業人口為105.04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47.51%,三次產業比例為9.0∶51.5∶39.5.[3]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三次產業比例中第一產業所占比例不高,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可動搖.隨著該區域現代化集約農業的發展和農村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對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的優勢、劣勢進行分析.SWOT分析法也稱態勢分析法,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韋里克(H·Weihrich)教授提出,是一種對企業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各種因素進行系統評價,從而選定最佳經營策略的方法.其中“S”指企業內部的優勢條件(Strenghts),“W”指企業內部的劣勢因素(Weaknesses),“O”指企業外部環境的機會(Opprtunities),“T”指企業外部環境的威脅(Threats).SWOT分析法適用性強,被推廣應用到各行各業.應用過程是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優勢因素、劣勢因素、機會因素和威脅因素依次羅列出來,對這些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得出結論,最終制定具體的改進策略和應對措施.[4-5]
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的優勢、劣勢、機會(機遇)與威脅(挑戰),其指導思想為在客觀分析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優勢與劣勢的基礎上,如何把握外部環境提供的機遇,克服潛在的威脅或挑戰,從而制定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3.1 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的優勢
3.1.1 農業自然資源豐富
農業自然資源可從農業氣候資源和農業水土資源兩方面進行評價.通化市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變化明顯.全年日照時數2 284~2 589 h,年平均氣溫為4.0℃~6.4℃,≥10℃活動積溫1 900℃~3 200℃.年降水量在700~1 000 mm之間,主要集中于6—8月份,雨熱同期,雨水較為充足.境內河流眾多,分屬鴨綠江、渾江和輝發河水系.農業土地資源豐富,全市農用地1 393 601 hm2,其中耕地297 860 hm2,園地13 841 hm2,林地1 061 005 hm2,牧草地1 595 hm2,其他農用地19 300 hm2,森林覆蓋率達68%.土壤類型多樣,共有10個土類、25個亞類、47個土屬、121個土種,其中面積較大的有暗棕壤、白漿土、沖積土、水稻土4個土類,水土資源匹配較合理.[2,6]
3.1.2 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善
全市現有大型水庫1座(海龍水庫),中型水庫11座,小型水庫316座,中小型水庫數量較多,塘壩4 080 座.總集水面積4 913 km2,總庫容7.57億m3.現有灌區177處,大口井107眼,機電井1 778眼,排灌站610座.農田水利工程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和持續性.2015年末,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68.7萬kW,主要農業機械與設備中,大中型拖拉機14 299臺、灌溉機械25 809臺、農用水泵14 782臺.農村用電量達到31 428.9萬kW·h.機械化作業具有快速、高效、集約的作用,由于地處山區或半山區,通化市農業機械特別是大型機械作業難度大,制約了農機化的快速發展.[3,6]
3.1.3 農村居住人口密度低,新型集約農業污染較輕
據歷年通化市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農村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在逐年減少,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降低,隨著城市化效應和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等原因,農村居住人口密度較低,由于自然環境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生活污染物相對較少.7個縣(市、區)中柳河縣、輝南縣、梅河口市耕地面積在逐年增加,通化縣、集安市、東昌區耕地面積在逐年減少,二道江區主要發展鋼鐵工業.農業種植結構上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以藥材種植為主,其他作物主要為蔬菜、瓜果類.除了城郊的大棚農業,其他地區農業生產方式較為傳統,農業污染物主要為農藥、化肥和農業生產廢棄物,新型集約農業產生的污染相對較輕.[3,7]
3.2 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的劣勢
3.2.1 農村環境污染難治理
農村環境污染屬于面源污染,具有治理難度大、監測監控難等特點.通化市農村環境污染可從水土環境和大氣環境兩方面分析:水土環境的主要污染物來自農藥、化肥、農業垃圾和居民生活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生活污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生活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成分愈加復雜和難以處理,產生的生活廢水總量也在不斷增長.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秸稈燃燒、做飯和冬季取暖.2014年,全市江河、湖庫均以有機污染為主,其中江河主要污染物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湖庫主要污染物為總磷、總氮.全市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為4.720 8萬t,其中農業源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為2.716 6萬t;全市廢水中氨氮(NH3—N)排放量為2 881.155 5 t,其中農業源廢水中氨氮(NH3—N)排放量為713.549 5 t.農村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和固體廢物環境質量未能有效監測[8].通化市農村環境主要污染物類型見表1.

表1 通化市農村環境主要污染物類型
3.2.2 水土流失問題凸顯
通化市地處長白山區,所轄范圍內2/3以上的面積為山區或半山區,地勢地貌特征表現為南高北低,南部為老嶺山區,中部是龍崗山,北部為低山丘陵區,全區介于山地和平原的過渡地帶.區內溝壑眾多,水土流失嚴重,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截至2011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積3 022.37 km2,其中市區114.07 km2,通化縣513.34 km2,輝南縣653.38 km2,柳河縣618.53 km2,梅河口市770.73 km2,集安市352.32 km2.水力侵蝕的程度以輕度侵蝕和中度侵蝕所占比重較大,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9.89%;強烈侵蝕、較強烈侵蝕和劇烈侵蝕所占比重較小,為30.11%.全市各縣(市、區)水土流失程度及面積狀況見圖2,各縣(市、區)水土流失面積所占比例見圖3.全市侵蝕溝道數量12 048條,侵蝕溝道面積3 857 hm2,侵蝕溝道長度3 399.48 km;侵蝕溝道數量通化縣所占比重最大,柳河縣、梅河口市次之,輝南縣、集安市侵蝕溝道數量較少,市區最少[9-10].

圖2 通化市各縣(市、區)水土流失程度及面積

圖3 通化市各縣(市、區)水土流失面積比例
3.2.3 鄉鎮企業及城市的污染轉移加重了農村環境負擔
通化市鄉鎮企業類型多樣,涉及醫藥、食品、農副產品加工、礦產、造紙、建材等行業,普遍存在污染治理不足、生產技術落后、經營管理粗放等問題.鄉鎮企業排放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的程度,其中采礦引起的地面沉陷和礦渣堆放等還容易引發次生災害.此外,大量城市生活垃圾被拉到城郊或周邊農村地區進行掩埋和焚燒處理,是城市向農村的污染轉移,加重了農村污染治理的負擔.
3.3 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面臨的機遇
吉林省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主體功能區戰略、白通丹經濟帶建設及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網絡信息時代農民環保意識的提高等都為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3.3.1 生態文明建設與主體功能區戰略
2016年4月22日,吉林省政府在《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方案》中提到“突出重點,多措并舉,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與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有關的措施主要有: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吉林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逐漸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提高有效利用率;開展畜禽糞便、農膜、秸稈的收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快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培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推進木材、花卉、藥材等基地建設,積極發展森林生態旅游.這些措施的提出無疑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生態農業與觀光農業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11]
3.3.2 白通丹經濟帶建設與“一帶一路”戰略
白通丹經濟帶,指吉林省的白山市、通化市和遼寧省的丹東市組成的經濟帶,空間位置上白通丹經濟帶處于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帶兩大區域之間,被看成是吉林省向南開放的窗口.2014年全國經濟工作會議上,“一帶一路”成為發揮地緣優勢、促進區域合作發展的國家戰略.吉林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即為加快出海口建設和發揮好陸路口岸作用.白通丹經濟帶的打造使得丹東港有望成為吉林省的一個出海口,實現與俄羅斯的扎魯比諾萬能海港等的貿易對接.通化市與丹東市有鐵路相通,是丹東港向內陸的延伸,未來通過發展鐵路沿線經濟,可把通化市的優勢農副產品、藥材等輸送出去,形成一條新的經濟帶和鐵路運輸大通道[12].白通丹經濟帶的建設和“一帶一路”戰略為通化市農村基礎設施改建、農業產業化發展和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等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3.3.3 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扶持政策
2005年10月8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將“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在農業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提到:“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了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財政部副部長朱志剛表示:“要建立一個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不斷加大對農村、農業的投入.”全國人大代表戴海蓉提出:“在廣大農村地區,垃圾處理應該采取‘分類減量—清運回收—無害化處理’的模式,走城鄉一體化的路子.” 由此可見,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包括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與修復.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要抓住國家新農村建設提供的機遇,建設“生態環境優良、生產技術先進、生活方式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13]
3.3.4 網絡信息時代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
網絡信息時代,隨著農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通過電視、廣播、電腦、手機等媒體平臺,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接觸到環境保護的思想和事跡,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了解到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這對推動通化市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宣傳、教育、引導的積極作用,為生態環境建設和修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4 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面臨的挑戰
當前通化市農村生態環境面臨的挑戰主要是農業產業化和集約化對水土資源的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劇了環境污染,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和次生災害頻發.
3.4.1 農業產業化、集約化對農村環境的影響
通化市農業資源豐富,已經形成糧食生產、農副產品加工、醫藥、食品、葡萄酒等行業的產業化生產鏈條,產業化對農業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耕地的集約高效利用、坡耕地的開墾和林下人參種植等導致土地退化,表現為農業機械化耕作使得土壤板結,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過量的農藥化肥排入水體導致富營養化嚴重,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土地功能退化、土地肥力下降.如果管理不善、監管不力,農業產業化發展還會帶來更多的污染排放.
3.4.2 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通化市農村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發生改變,表現為土地資源承載力下降,產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大幅度增加.城市化導致耕地資源被城市和道路擠占,農民放棄世代生養的土地進城務工,土地被閑置.城郊發展的大棚農業,短期經濟效益較高,但會產生較多的農業垃圾和廢棄物.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大氣環流過程會將城市的大氣污染物帶至農村上空,使城郊空氣質量下降.
3.4.3 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和次生災害頻發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高溫、寒潮、暴雨、干旱等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增加,直接影響農作物的長勢和收成.通化市地處長白山地,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三大類巖石皆有分布,屬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域,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農業水土資源的穩定性降低;在雨季要做好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防范工作,確保農村人口生命、財產安全.
針對以上SWOT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幾點綜合性對策.
4.1 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和第一要務
響應吉林省主體功能區戰略、白通丹經濟帶建設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通化市農村經濟要依托長白山區資源與環境,發揮區位優勢,發展長白山林特產品加工、東北特色農產品加工、葡萄酒制造、制藥等優勢產業.協調好通化市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全市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和第一要務,避免出現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將農業生態破壞和農村環境污染控制在源頭.
4.2 確定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通化市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為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強調生物共生和物質再循環,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因地制宜開展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14]有機農業是指遵循一定標準,在動植物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產調節劑、飼料添加劑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15]觀光農業是把農業生產和觀光旅游融為一體,通過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游客參加農事活動等形式將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產業.[16-17]農業發展方向的確定,不僅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降低農業污染,還能節約農業資源,促進牲畜糞便的資源化和農膜、秸稈的再生利用,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為新型農村建設開辟新途徑.
4.3 制定農村污染排放地方標準,完善監督機制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根據通化市污染排放現狀,盡快制定吉林省或通化市相應行業和類別的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包括生活垃圾焚燒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農業污水處理方式及排放標準、畜禽業污水排放標準以及制藥、葡萄酒、采礦、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農村環境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一定的監督機制,確保地方環境標準的有效實施,為保護農業資源和農村生態環境提供有效保障.此外,通過排污費、污染物處理費等經濟手段的刺激,督促污水、廢氣及垃圾排放達到環保標準.
4.4 規范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使用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生活性基礎設施、生產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性基礎設施建設,此舉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末端處理和水土流失防治具有明顯的效果.通化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問題、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農村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鄉村公路建設、農業污水的排放處理、小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等是重點.由于農民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加之某些污染物處理設施技術落后,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強引導甚至強制推廣污染物處理設施的常態化使用,加大資金投入,不斷提高垃圾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污水處理等設施的科技含量.
4.5 改良農民生活方式,推廣農業環保新技術
在廣大農民中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倡導使用綠色產品,使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深入人心,特別是在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垃圾分類回收、污染物集中處理、新能源推廣使用等方面,要逐漸從文化習俗層面改良農民生活方式,提高農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在農業上要推廣環保新技術,發展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加強秸稈的綜合利用,組織科技培訓指導農民科學使用化肥農藥,提高化肥農藥的使用效率,加大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的生產管理、重復使用和廢物回收處理,推廣使用可降解的新型農膜,積極探索新的覆膜技術.
[1] 通化市人民政府.通化簡介[DB/OL].[2916-12-01]http://www.tonghua.gov.cn/info/1637/21332.htm,2016-09-23.
[2] 通化市人民政府.通化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DB/OL].[2916-12-01]http://www.tonghua.gov.cn/info/1048/27523.htm,2015-05-29.
[3] 中國統計信息網.通化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2916-12-01]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32900,2016-05-05.
[4] 唐韜智.競爭情報的SWOT分析法與競爭戰略選擇[J].情報雜志,2002(3):36-37.
[5] 陳玲玲,于維墨,孫克勤.基于SWOT模型的吉林省集安市遺產旅游發展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2):250-254.
[6] 通化市農網.通化市農業基本概況[DB/OL].[2916-12-01]http://www.jlagri.gov.cn/Html/2012_10_22/83864_83988_2012_10_22_143719.html,2012-10-22.
[7] 中國統計信息網.通化統計年鑒[DB/OL].[2916-12-01]http://www.tjcn.org/tjnjsy/,2016-05-10.
[8] 通化市人民政府.通化市2014年環境狀況公報[DB/OL].[2916-12-01]http://www.tonghua.gov.cn/info/1015/27731.htm,2015-08-28.
[9] 通化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通化市志(1986—2005)[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3.
[10] 吉林省水利廳.2008—2012吉林省水土保持公報[DB/OL].[2916-12-01]http://slt.jl.gov.cn/xwpd/gzdt/201406/t20140616_1681572.html,2014-6-16.
[11] 中國吉林網.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方案》[DB/OL].[2916-12-01]http://news.chinajilin.com.cn/jwyc/201604/2035491.html,2016-04-24.
[12] 閆勛才.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實現吉林快速發展[N].吉林日報,2015-01-27.
[13] 智坤教育.2015年全國兩會關于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扶持政策[DB/OL].[2916-12-01]http://www.zhikunedu.com/ZhengCeGaiGe/348334.html,2015-03-10.
[14] 李文華,劉某承,閔慶文.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與展望[J].資源科學,2010,32(6):1015-1021.
[15]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WHO).Guidelines for the production,processing,labeling and market-ing of organically produced foods (GL32-1999/2001)[R].Codex Alimentarius,2001:5-11.ftp://ftp.fao.org/codex/standard/organic/g199_ 32e.pdf.
[16] 盧云亭,劉軍萍,等.觀光農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50-53.
[17] 馬思捷,嚴世東.我國體閑農業發展態勢、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9):160-164.
(責任編輯:方林)
SWOTanalysisoftheruraleco-environmentinTonghuaCity
TAO Guo-fang1,JIANG Zhao-heng1,WANG Li-qun1,ZONG Sheng-wei2
(1.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 134002,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onghua Ci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Jilin Province and southwest of Changbai Mountain,is an important commodity grain production base in Jilin Province,a larger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ccounted for in the City.The rural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rural residents,and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society and economy.Using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ural eco-environment in Tonghua City were analyzed,and 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ere pointed out.The rural eco-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seen as the premise and first prior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ree main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ere put forward,rural pollution emission standards and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should be formulated,construction and use of foundation facilities should be normative,farmers’ life style should be improvement,new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promoted.These ar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which can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rural eco-environment in Tonghua City.
Tonghua City;rural eco-environment;SWOT analysis
1000-1832(2017)03-0144-06
10.16163/j.cnki.22-1123/n.2017.03.029
2016-12-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資助項目(41501089);通化師范學院自然科學科研項目(201431).
陶國芳(1984—),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資源與環境研究.
K 903 [學科代碼] 170·451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