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今日報》9月20日文章,原題:利己能拉近美中距離嗎? 特朗普政府內部存在一個基本矛盾:是挑戰中國(如果是的話,在哪里、何時)還是對華合作。一方面,五角大樓一些人對北京怨氣不小,他們認為中國發展經濟損害了美國工薪和中產階層。但也有人認為,若無中國的協助,就缺少了遏制朝鮮的重要力量,南海乃至整個環亞洲地區就不會有長久的穩定。
因此可以說,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其他的雙邊關系比中美這兩個國家的關系更重要了。兩國人口加起來超過17億。兩國經濟也大大超過所有其他國家,而且都擁有核武器,并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否決權。兩國的喜好和野心左右全球——兩國合作世界會更和平,雙方敵對則世界會變糟。
從某種程度上講,特朗普總統似乎全都明白這些。但他卻未能闡明連貫的對華戰略,也未能在許多重要問題上取得大進展。他似乎把所有與中國有關的問題都混在一起,滾成一個嚇人的大球——貿易、關稅和朝鮮問題,而不是區分開來處理,這就增添了這些問題的復雜性。
特朗普先生很容易沖動,又提出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的“美國優先”計劃。相比之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展現出堅定、果毅,著力改造全球經濟和政治秩序,并吸引其他國家進入中國的軌道,給人一種行事從容的印象。中國貿易對許多國家無疑也是一大吸引力,北京發起了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
長久以來,中國人曾在聯合國躲在俄羅斯的影子下低調行事,如今則更加強力地發聲,積極主動地在多個地區接觸,這一趨勢在特朗普當總統時加速了。與此同時,特朗普與努力在亞洲擴大美國影響力的前任奧巴馬不同,他把大片地盤拱手讓給中國,特別是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從而使北京有條件制定地區貿易規則。
如今,更多官員和專家把中國置于對手的范疇,或傾向于這樣做。然而,對于任何要從眼前的領土和貿易沖突中后撤的人來說,除了在重大挑戰上(對華)合作,別無選擇——即便雙方利益并非總是一致。
特朗普總統會在11月首次訪華,屆時習先生肯定想表明,他能夠與這位反復無常的美國總統合作,也能處理好與他的關系。
在反恐問題上,北京可受益于美國有關從中東返回新疆的極端武裝人員的情報,華盛頓則希望中國協助說服巴基斯坦打擊塔利班武裝。在貿易問題上,雙邊投資條約可能會取得進展。在知識產權問題上,中國正著力發展本土技術,因此兩國能合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還有氣候變化問題,當然還有朝鮮問題……利己和耐心的外交:兩者的組合對全世界都好。▲
(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