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英
1991年,我從枝城師范畢業。因為從小受當老師的父親影響,所以填報分配志愿表的時候,我自愿申請去邊遠的黃柏山。就這樣,我渡過清江、爬上黃柏山,踏著崎嶇的山間小道走進陳家坪小學,開始了教學生涯。
陳家坪小學的條件很差,一間土屋子、一張腳腿殘缺的木床、一張破舊的桌子,就是我的宿舍兼辦公室。在山區教學實在是太苦了,我曾偷偷流過淚,也曾為去留激烈掙扎,但最終還是選擇堅守,因為山里孩子對讀書的渴望深深觸動著我,我要盡我所能,幫山里的孩子圓讀書夢。
我從第一天起,就把自己當作他們中的一員,與學生同吃同住,共同學習生活。記得開學第一天,我走進教室,發現教室很臟很亂,就說:“我們一起來做清潔吧!”同學們沒有見過班主任以外的老師要打掃衛生,都愣住了。我也沒再多說,拿起掃帚,掃起地來。女同學紛紛站起來幫忙,后來男同學也坐不住了,加入清潔教室的行列中。很快,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學生對我充滿了好奇,我為自己爭取了一個好印象。
課堂教學,我一直以尊重、鼓勵為主,采取多種方式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愛上學習。課上,為了讓學生記住計算規則,我將計算面積的公式編成歌曲,在教室里教大家唱,“長方形面積等于長乘寬……”課下,我就和學生一起跳皮筋。山里的孩子淳樸善良,很快就接納了我。我逐漸與學生打成一片,學生也樂于把悄悄話告訴我,我對學生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不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我都愿意盡力地幫助他們。
劉艷妮是我教的第一批學生。當時她上四年級,不愛讀書,還逃過兩次學。用她的話說,就是“反正沒啥心思上課,就曉得玩兒!”而劉艷妮的父親擔任過大隊會計,期盼兒女通過讀書將來出人頭地。劉艷妮的厭學與逃學,受到了父親嚴厲的責罰,反而更加激化她厭學的情緒。
有一天,劉艷妮又偷偷溜回了家,我決定去她家看看。下午放學之后,我踏上崎嶇的山路。從學校到劉艷妮的家,大約有4公里山路。沒人帶路,又不熟悉地形,我只好一邊走一邊打聽,行進極慢。天色很快變得陰暗,下起淅瀝的小雨,一雙雪白的護士鞋變成了沉重的“泥巴坨”。走著走著,發現自己迷路了,只好向路邊的農戶求助。農戶站在稻場上,隔著山嶺大聲吆喝,劉艷妮和母親聞訊,打著手電筒趕了1公里山路來接我。
那天晚上,我和劉艷妮同睡一張床,兩人像朋友似的一直聊到深夜12點,為了幫助劉艷妮克服厭學心理,我提出讓劉艷妮跟著我同吃同住。第二天一早,劉艷妮高高興興地跟著我回到了學校。
從那以后,我們倆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們同吃同住一年多,我把她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悉心照顧。每天上完課回到寢室,劉艷妮專心做作業,我就淘米、擇菜、做飯,還經常為她添置新衣服。我還堅持隔一段時間,到劉艷妮家中走訪,幫忙洗衣、做飯,帶著劉艷妮打豬草。劉艷妮的母親看在眼里,有一次對我說:“劉老師,您如果不嫌棄,就認我一個窮媽,只當我生了一個姑娘的。”
如今,已結婚生子的劉艷妮,依然親切地叫我“發英姐姐”。
2003年,我調到資丘鎮任學區區長,分管學區內五所學校,兼任白沙坪小學校長,并承擔該校品德課的教學工作。這是我從教10多年來,第一次走上教育管理領導工作崗位。
白沙坪小學教學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而且鄉鎮學校撤區并點后,偏遠山區村組的學生統一轉到白沙坪小學,在校住宿的學生從原來的50多人一下子增加到253人。
初到學校,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改善辦學條件:教學樓年久失修,樓頂逢雨就滲漏;學校原來有兩間十幾平方米的空房子供學生洗澡,現在學生多了,來遲的學生只得端著水盆在操場上洗;學校原來少有低年級學生住宿,撤區并點后,低年級住宿學生大量增加,不僅床鋪不夠,而且床鋪太高,低年級學生上下鋪不方便……
當時有一名愛心人士——上海的任廣德先生,長期資助學校的44名學生。為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我聯系上任老,并把他請過來,談了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的想法。在任老的支持下,學校的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樓頂重新刷了防水層;澡堂改造后擴大了面積、砌了瓷磚,還安裝了熱水器;學生睡的一部分木床換成了鐵床,學生寢室也增加儲物柜;廁所也安裝了水龍頭。
辦學條件改善了,還有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住宿學生的管理。這些住宿的學生,有一半以上是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甚至是沒有自理能力的低年級學生。他們原來是就近走讀,轉到白沙坪小學后,離家較遠,只好住宿。住在學校,吃喝拉撒全由老師負責,而白沙坪小學當時只有2名保育老師,其中一名還是兼職。保育老師人手不足,我便和其他老師一樣,參與保育值班工作。即使不值班,只要在學校,我也堅持每天對學生寢室進行“晚查安全早查衛生”檢查。學校老師的寢室不夠,我就和別的老師一起住,一住就是一個多月。
住宿的學生普遍年齡較小,不太會照顧自己,所以經常會感冒發燒。學校離鎮衛生院有幾里路,比較遠,我就常在家備一些治療感冒發燒的藥;如果學生病情嚴重,就叫愛人用摩托車送去鎮衛生院。送生病的孩子、到鎮上買筆墨紙張等,交通工具都是那輛摩托車。那一段時間,我愛人的摩托車被學校老師們戲稱為學校的“公車”。
從教二十多年,難忘的事情有很多。記憶最深的,還是能夠幫助貧困學生繼續讀書、完成學業。如今,除了在學校里教書,我也在網上進行助學活動,號召更多的人加入愛心助學活動。我會沿著這條助學之路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把這份愛心繼續擴大,讓網絡助學幫助更多的貧困孩子圓他們的讀書夢。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