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慶+林媛+鄭守晶
摘 要:實習教學環節是很多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的最大弱點。該文立足獨立學院的辦學實際,分析了食品類專業實習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構建了多層次、全程化的實習教學體系,總結了在建設體系方面的經驗及不足,對其他應用型專業具有一定的借鑒參考價值。
關鍵詞:實習教學體系;獨立學院;食品類專業;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7-0145-04
Abstract:Teaching practice is the biggest weaknes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many independent colleg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running independent colleges,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food specialty,built a multi-level and integrate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in system construction,and provided guidance for the other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Key words:Practice teaching system;Independent college;Food specialty;Practice
據預測,到2020年,食品工業將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根據這一發展趨勢,食品行業將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2012年初,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在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實踐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強調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要求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實踐學時數不少于25%。承擔為食品行業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重任的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越來越多的食品類高校開設了專業實驗、課程設計、課程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課程。實踐性教學包括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等,是為食品企業培養所需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有力措施和保證,是對人才最直接的檢驗手段。其中實習教學是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實踐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重要綜合性訓練環節,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質量至關重要。
1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食品類專業概況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是剛辦學10a的獨立學院,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2個食品類專業,現有在校本科生584人,自有專任教師7名(其中:副教授1人,講師5人,助教1人),是在充分依托母體學校的各種優質資源在辦學,并基本沿用母體學校的辦學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原來的模式在多方面越來越不適應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特別是在實習教學上,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差距較大。
2 食品類專業實習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食品類專業的實踐課程主要分為校內實驗課程、課程設計、畢業論文以及校外實習課程等幾種,校內實踐課程主要依托校本部的師資和場所進行,而校外實習課程主要由自有的師資承擔。在調研同類院校時,發現在實習課程的教學上還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不少是共性的問題,主要有:
2.1 對待實習教學態度 長期以來,在“高等學校應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等觀念的指導下,實踐教學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1]。從院校教學管理層來看,對實習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頂層設計不到位,把實習當作教學的輔助性工作,經費投入欠缺;從教師方面來看,不少教師也未重視實習教學工作,貪圖輕松方便、應付了事;從學生方面來看,對實習的目的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較差,怕臟怕累,實習中馬馬虎虎[2]。因此,開設的少量實習課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讓實習教學缺少了氛圍。
2.2 實習教學課程設置 以往食品類專業的實習課程大多是對應某門課程的實習,隨理論課零散設置;實習時間也較短,一般是0.5~2周,只有畢業實習的學時稍長。缺乏課程設置上的系統性、不同年級的層次性以及不同能力培養的針對性。這樣,對培養應用型人才便無從談起。
2.3 實習教學條件 首先是實習基地建設太少。這一方面有學生擴招的原因導致條件不足,也由于多數食品企業主要考慮經濟效益以及產品的衛生質量和安全,對接待學生實習持否定態度[2];另外,相當一部分院校的實踐基地數量不少,但流于形式、徒有虛名,協議的落實情況很差,基本上不能發揮實踐教學的功能[3]。其次,實習指導教師匱乏。長期以來輕視實踐的觀念是造成實習指導師資缺乏的重要原因,而且大多獨立學院辦學不久,整體師資較弱,缺乏“雙師型”教師,對師資缺乏相應的技能培訓,經費投入少。這些基本教學條件的不足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缺乏了基礎。
2.4 實習教學內容和形式 實習內容單調、形式單一。內容上僅對應某門理論課程的某些知識點;形式上多數采用“放羊式”或參觀式,實習環節流于形式。比如通過參觀通道了解主要生產設備及部分工藝的方式,參與度很低,實習效果是較差的[4]。而讓學生自行尋找實習單位的“放羊式”情況更堪憂,不少學生根本沒有到實習單位實習。這些讓人才的培養過程變成“走過場”,效果無法保證。
2.5 實習教學考核和管理 實習教學的考核方式大同小異、簡單片面,大多就是實習結束后寫篇總結或報告,原創成分較少,很難了解學生實習的實際效果。從管理方面來看,由于實習是在校外進行的,難于監管或管理不到位。因實習課程的工作量較少,而安全責任較大,部分教師也不愿承擔該類課程。這些讓實習教學缺乏了動力。endprint
3 食品類專業實習教學體系的構思與實踐
3.1 建設實習教學體系的構想 根據應用型本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立足食品類專業的辦學實際,充分重視實習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圍繞各專業職業崗位能力要求,形成多層次、全程化的實習教學體系。“多層次”是指針對不同專業核心能力需求結合校內的實踐教學而設計的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由淺入深的分層次校外實習課程體系。“全程化”是指將各專業能力的培養溶入從大一到大四的各個學習階段而達到4a能力培養“不斷線”。
3.2 實習教學體系的內容與實踐
3.2.1 轉變思想,順勢而為 首先是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如:2012年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在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2015年《福建省教育廳、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福建省財政廳關于開展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試點工作的通知》、2016年《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等文件中均提到普通本科高校加強實踐教育的內容。其次是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要求。我院自2010年開始進行針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自我改革,2015年又啟動應用型轉變試點工作。通過宣傳報道、制度激勵、實習表彰、學科競賽、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措施,逐漸形成重視實習的氛圍,并在課程體系、基地建設、師資培養、項目申報、考核管理等方面給予逐步落實。
3.2.2 重構課程,形成體系 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體系的重構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原來零散的課程設置、實習時間短,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增加企業的負擔,企業也不愿意接收實習生。針對這種情況,結合不同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以及各階段的培養要求,重構實習課程。大一、大二主要學習的是公共課和科類基礎課,可開設專業基礎能力培養方面的實習課程,如專業勞動等,學時較短,可集中或分散實習,讓學生與食品行業有初步的接觸了解。大三主要學習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可開設專業基本能力培養方面的實習課程,如專業認識實習、食品貯藏保鮮實習、食品毒理學實習、食品營養調查與設計(課程實習)等專題實習,學時數為1周左右,以參觀式或簡單參與式實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相關理論課程的內容。大四時理論課已很少,主要開設專業綜合能力培養方面的實習課程,如方便食品工藝實習、焙烤食品工藝實習、食品分析檢測綜合實習、食品質量控制綜合實習、食品營養與保健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學時數分別為4~8周,應以助崗式或頂崗式參與到各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中,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和綜合能力。此外,還有創業、就業、創新實驗項目、各級競賽等各種第二課堂實習活動貫穿其中。如此,形成各專業的“基礎實習——專題實習——綜合實習”3個層次的實習課程體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3.2.3 調整思路,完善條件 不少獨立學院所依托的母體學校,其實習基地、師資等資源比較豐富,但由于種種原因,并不能很好地為我所用。這就需要根據自身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去完善實習條件,而不能等、靠、要。現在校企的合作,一定是“雙贏”甚或“三贏”的合作,即學校、企業、學生3方都能受益的合作。在合作洽談時,如果學校能站在企業的角度,時刻抱有為企業服務之心,通過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能夠切實促進、幫助企業創造價值,企業參與合作的動力就會增強[3]。而從學校的角度,應根據實習的內容和目標去選擇單位,建立合作,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實習教學的需要,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如果是頂崗實習的,應為學生爭取合適的勞動報酬、一定的實習生活條件,能讓學生樂于實習。這樣經過幾年努力,可篩選出合作較好的、符合要求的實習基地進一步建設,條件成熟時,可建設產業聯盟的平臺[5]。目前,我院食品類專業已建立了福建新黑龍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安德魯森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產品質量檢驗研究院等8家不同性質、不同產品種類、真正能提供學生實習的企事業單位,并在不斷的更新建設中,為實習教學奠定了基礎。
在師資條件上,由于所依托的母體學校的辦學定位不同,并沒有重視“雙師型”師資的建設,這也要求獨立學院要建設適合自己辦學定位的師資,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完善:一是自行招聘“雙師型”人才,不以高學歷學位、高水平論文“論英雄”;二是通過送企業實踐、行業技能培訓等措施培養現有師資,讓其成為“雙師型”人才;三是通過從企事業單位中聘請行業專家、技術能手為兼職教師,充實實習教學的師資隊伍。只有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形成后,才能培養出能力高、素質高的學生[6]。目前我院主要通過后兩種方法來完善師資隊伍,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3.2.4 關注內容,注重效果 大多數獨立學院建立的實習基地屬于企業管控型實踐基地,在保證學生的能力培養與社會需求一致上有優勢,但學校在管控上不具有自主權,無法自由選擇實習項目和內容,容易造成學生實習內容與教學目標的偏離,這是潛在的缺點[3]。這就要求任課老師要十分關注實習內容,注重實習效果,不能遷就于企業限制而將實習流于形式或將學生成為企業的廉價勞動力。首先,可根據實習課程的內容和學時數選擇合適的實習基地和實習方式。內容簡單、了解性質的,可以集中或分散、以參觀式或簡單參與式進行實習;內容較復雜、需實際操作的,可以集中或分散、以助崗式或頂崗式進行實習,并爭取輪崗鍛煉。其次,要與實習基地作充分的溝通,爭取對方最大的支持。如因商業秘密等原因的,可對學生采取事前教育、簽訂保密承諾等措施;因實習生活保障問題的,可向學院申請經費支持等。第三,利用人脈關系及學校人才優勢,整合校企資源、聯合開發課程、合作改進生產工藝、合作進行項目開發和產品研發等,從而建立深度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機制[3]。第四,在關注實習內容的同時,還要將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溶入其中。這樣有望極大地保證實習的效果。
3.2.5 突出考核,強化管理 一方面是上級管理部門對任課老師的考核、管理。考核是“指揮棒”。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任課老師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應該在工作量考核上有制度的引導和激勵;對實習工作有更多的支持和宏觀的管理,既要避免管得過多過死,又不能放任不管。另一方面是任課老師、實習單位對學生的考核、管理。應制定對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均有益的考核管理制度,比如可通過出勤情況考核、適當的作息制度、輪崗制度、實習待遇、工作考評、獎懲措施等多方面來促進學生參與實習、積極實習、快樂實習。這些考核管理措施會發揮積極的作用。endprint
3.3 實習教學改革調查 近幾年來,我院食品類專業教師一直致力于實習教學的改革,逐漸形成了新的實習教學體系,并在2013級食品類專業的學生中試行,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實習前后的無記名問卷調查,從中可了解學生的想法、展示改革的成效及進一步改革的方向。
3.3.1 在學生對實習的想法方面 希望學校提供“多種方式都要有”的實習方式(占72%),而其他方式占少數(自己找單位的“放羊式”11%、老師安排的“參觀式”6%、老師帶隊的集中式10%);不少學生在關注學習內容(占46%)和工作環境(占24%)的同時,也關注薪酬待遇(占17%)和工作地域(占11%);絕大多數學生愿意在本省內(占91%)的大城市(占84%)中的科研或事業單位(占36%)、國有企業(占35%)實習,外資企業(占10%)和民營企業(占8%)的較少;對于實習的目的多種多樣,大部分學生是為了“增強實踐能力”(占80%)、“學習并鞏固專業知識”(占52%)、“職業工作體驗”(占66%)、“增強溝通能力”(占54%),也有不少學生是為了“賺點小錢錢”(占17%)、“友情或愛情”(占17%)及“其他”(占11%)。
3.3.2 在實習改革試行的成效方面 61%的學生覺得實習的意義“比較重要或非常重要”,而對實習的滿意度高達94%、對實習單位的滿意度高達92%,絕大部分學生能在實習中與企業員工和諧相處(占98%),所有學生都覺得達到了預期的實習目的;通過實習,學生對本專業的滿意度提高了,對所學專業將來從事的行業的了解程度增加了3個百分點,對就業前景“不了解”的降低了10個百分點,畢業后選擇“就業”的增加了10個百分點。
3.3.3 其他方面 當然,學生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認為實習單位最應該改進的3個方面為薪資待遇、衛生環境和員工素質。學校教學最應該改進的3個方面為實習和實踐環節、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學生課堂參與度,特別是不少學生認為已修的各類實踐課程對于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還是不夠(占44%)或差遠了(占8%)。這些也是我們今后進一步實習教學改革的方向。
4 結語
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是國家和行業對食品專業人才的要求和發展趨勢。在此過程中,政府、高校和行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門可完善配套政策法規,完善支持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稅收減免制度,完善企業社會貢獻的評估考核制度等等[1],激發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校也應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加大投入,構建穩定而有效的實習教學體系。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在食品類專業實習教學體系的建設上成功實現了從母體學校的老本科培養模式到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是一次有效的實習教學改革實踐,可為同行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麗,桂震,黃愛妮,等.轉型時期食品工程專業校企協同實習教學模式探索[J].科教導刊.2016(19):74-75.
[2]王立,張文斌,夏書芹,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2(23):178-179.
[3]張國輝.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5,161(3):77-80.
[4]李永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全程化、漸進式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與實踐——以甘肅農業大學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17(5):7-9,23.
[5]于雷,楊瑞,曹云龍.產學研合作提升食品類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以吉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13):22-23.
[6]黃勁松,劉廷國,郭軍,等.食品專業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初探[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2,283(6):138-140.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