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東
北京郊區懷柔有一座“籬苑書屋”公益圖書館,因為外部造型設計非常有創意且貼近大自然,在創立近6年來火到需要排大隊參觀。而且,這座圖書館,是中國地區唯一上榜的“世界最美圖書館”。
這么美的圖書館,筆者一直想找時間慕名前往。但就在19日,這家圖書館被責令暫停營業,原因竟然是收藏了大量盜版書。
根據一篇揭露此事的文章描述,“籬苑書屋”公益圖書館的盜版書不但數量多,而且劣質。“有封皮上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內頁卻是十月文藝出版社的盜版《白鹿原》;有中英文夾雜、翻譯混亂的盜版《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將7本揉成1本、盜版商直接將正版商標換掉的《藏地密碼》;甚至還發現有大段露骨色情描寫的書籍”。
至于在這個如此美的公益圖書館里大量盜版書是怎么來的,相信后續的調查會給出原因。談到盜版這個問題,筆者心里真是五味雜陳。在看待知識的價值上,中國確實經歷了一個過程。在中國傳統認識中,知識是“無價之寶”,它是一種無形產品,所以導致人們對知識的價值衡量并不看重。通常就是先生收徒授業,得到一點點學費,作為對知識的報酬。
此外,中國老百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收入微薄,這使得他們不得不把錢花在“吃穿用”這些生存必需品上。大約20年前,筆者寫過一篇當時相當有名的文章,叫《盜版有理》。無需回避,那個時代的過來人都明白,當時中國人用的軟件絕大部分是盜版的。別的不說,當時家用計算機軟件有幾個人用的是正版?那時工資比現在低得多,軟件的價格卻比現在高得多,一套能花掉你幾個月的工資。如果當時都買正版,中國大部分個人電腦都運行不了!
然而,時過境遷,我們現在終于趕上來了,經濟收入大幅提高。而“對知識付費”的觀念需要建立起來,也正在建立。今天的中國已處于新的發展階段,不需要靠盜版來趕上世界現代化的步伐。正相反,我們要用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來鼓勵人們創新,包括創造新技術,寫出好作品。只有尊重知識、保護知識,我們的國家才能再上一個臺階。
就個人而言,筆者其實也是盜版的受害者。2009年時,我和幾個朋友一起撰寫的一本暢銷書出版,僅僅一周之后,我就在北京玉淵潭公園南門口看到了這本書的盜版。
如今,中國人尊重知識產權,愿意為知識付費的意識已經大大提高。比如說,筆者時下在社交媒體上寫一些知識問答及付費閱讀,不少網友都能自覺付費,不去想辦法鉆空子(其實還是有辦法鉆空子的)。可以感受到,更多人已經不屑于盜版。
當然,從對“籬苑書屋事件”的評論看,依然有一些人認為,為知識付費不重要,創造知識的人不應該像其他勞動者一樣收費。這也是盜版問題依然存在的道德倫理基礎。要徹底改變這種思想,恐怕還需要完善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加大執法力度。否則,怎能更好地鼓勵人們知識創新,中國怎么在現代化道路上更進一步,成為世界上知識創新的領頭羊?
這次在籬苑書屋這個問題上,有關部門出手高效,很好。▲
(作者是北京知名學者)
環球時報2017-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