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道軍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 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 讀懂歷史,更好地完成歷史課程的學習, 教師常引用歷史故事來完成教學。如何選擇可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在課程開設過程中具體的運用方式是文章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 歷史故事; 初中歷史教學; 應用
在初中生的歷史教學內容設定上, 我們不能只關注歷史事件本身以及課本內容的講述, 更應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人格的培養以及情感的體驗。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若能選用一些積極、 正面、 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故事輔助教學,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 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還能通過歷史故事的榜樣和教育作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正確選用歷史故事能滿足學生的求知天性并培養正確價值觀。
一、 歷史故事的選取原則
(一)真實性
首先, 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選用必須是真實可信的,不要選野史之類的毫無依據的故事, 以防學生在發現故事的真實情況后對教師言行的信賴度下降, 對學生的學習情緒造成不好的影響。為此, 歷史故事的選取必須要符合史實,切記避免虛構和無根據的推斷。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 若選取了沒有參考依據的, 須在課堂上說明。
(二)趣味性
歷史故事的選取最好能吸引初中學生的注意力, 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從而促使其積極、 自覺地學習。教師在進行歷史故事講述的過程中, 要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動作將歷史故事的情節真實還原出來, 或者利用多媒體等技術, 通過歷史短片的放映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了解。
(三) 針對性
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所選用的歷史故事應以教學大綱為主要參照,不能盲目地追求趣味性而背離教學主題。對于書上重點和難點部分, 可以選擇以故事講述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在備課的過程中依據教材搜集和整理歷史故事。
二、歷史故事的主要類型
歷史故事的類型可以根據不同的依據進行劃分:
(一)分局歷史學階段研究的分期。我國當前初中歷史課本教學內容是根據歷史研究學中的階段分期來進行劃分的。按照這種分類方法可以將我國的歷史劃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部分。相應的,初中歷史故事也應該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階段,這是目前比較具有權威的分類方法。
(二)根據故事的內容來劃分。根據歷史故事的內容來劃分可以分為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故事和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兩大類。人物為主的歷史故事主要是采用傳記的方式記載,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則被稱為“記事本末體”,這是我國歷史常用的兩種記錄歷史的主要方式。其中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故事主要是圍繞人物的歷史貢獻和行為壯舉展開的,而以事件為核心的歷史故事是揭示歷史中重要事件的過程和細節,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不論以歷史人物為中心還是以歷史事件為中心,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形成自己獨有的感受和理解。
(三)根據故事與史實的關系來劃分。依據故事與史實的關系可以將故事分為史實性的、傳說性的以及虛擬性的幾類。初中歷史教學內容主要是史實性的歷史故事,但是由于故事本身具有夸張和演繹的成分,因此,真正的歷史細節是無法得到證實的。所以,初中歷史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的過程中應該在盡量保障歷史事件真實性的前提下進行。
三、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的作用
(一)通過有懸念的歷史故事將新課導入進來
一堂課的開始對于一堂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想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從一開始就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起來。例如在講授《伐無道,誅暴秦》一課的時候,可以向學生講述與秦始皇相關的故事。例如秦始皇之是如何一統天下的,通過懸念設置來講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然后再將相關的課本知識導入進來。在過程中注意設置懸念讓學生產生疑問,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歷史學習更充滿興趣,對于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深刻。
(二)通過歷史故事化解課堂教學中的難點
例如,在講述中國近代史的時候,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名詞,教師如果單純的講解概念會效果不會好,學生很難理解其真正內涵,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來將當時的社會狀況反映出來,例如我國當年沿海很多地區都被外國列強所占據,這就可以讓“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個概念變得更加具象,使課堂教學中的難點也得到了解決。同時名人小故事也更有助于文化史部分的學習,可讓文化史從枯燥無味變得妙趣橫生。
(三)巧妙在課堂結束部分設置歷史故事,引發學生興趣
課堂只有一個完美的開頭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個完善的收尾,想要保證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良好,就可以在課堂結束的時候設置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讓課堂收尾更為有效。通過故事將課堂內容和結尾巧妙結合起來,既可以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又可以讓學生更期待下歷史課。
四、應用歷史故事的具體策略
(一)選擇合適的故事
在初中生的教學過程中,整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要達到一個“畫龍點睛”之筆的妙處而不是“畫蛇添足”,因此要選好一個故事內容是非常重要的。然歷史課本上的知識點不夠色彩化,比如,“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于1937年7月7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夜間日本軍隊以有己方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縣城調查。遭到中華民國拒絕后,日本軍隊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發動進攻,中華民國國軍抵抗”。這一段文字僅僅只會讓你知道盧溝橋事變的開始時間地點以及爆發的理由,其中的描述還不夠形象生動化,在學生的腦海里無法形成一個畫面。但是如果把情景在細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這一段歷史講出來,相信學生一定聽的仔細而又入神。那么對于上歷史課學生再愿意不過了,初中學生的心智還處于孩童時代的玩性,所以講故事的方式更利于他們的學習。
(二)加深課堂記憶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歷史故事后,要注重強化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記憶。對此,教師可采用學生小組角色扮演或復述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身知識的累積,對歷史故事再加工,消化歷史故事編排成自身語言,最終呈現新的表現形式的歷史故事,一方面,教師可查看學生對故事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加深了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記憶,提升對歷史故事的運用能力培養。
總之,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應該加以推廣,這種良好的方法能夠改善以往的教學方式中的不足之處。讓學生輕松接受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以及愛國主義的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