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飛燕


摘 要:霹靂布袋戲經過多年的不斷演變與發展,實現了傳統戲曲文化藝術和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已然成為我國臺灣地區文創品牌的典范之一。霹靂布袋戲在戲曲藝術上的革新,不僅創造客觀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為我國其他戲曲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關鍵詞:霹靂布袋戲;科技融合;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4-0116-02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等,是一種起源于17世紀福建泉州或漳州一帶后又在廣東和臺灣等地流傳的地方戲劇。布袋戲傳入臺灣后成為民間節慶、祭祀等重要的表演活動,在臺灣的影響范圍大。霹靂布袋戲隸屬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由董事長黃強華及總經理黃文擇領導制作,采長篇單元劇方式演出。由于每出劇集名稱前皆冠以“霹靂”兩字而得名,其表演來源于傳統的布袋戲,是在傳統布袋戲的表演基礎之上進行的革新。
一、霹靂布袋戲的發展歷程
(一)霹靂布袋戲發展的歷史脈絡
黃海岱一家三代在布袋戲界中,是改革者,將布袋戲從野臺帶到電視、電影等各種娛樂領域。黃氏布袋戲通過三代的不斷創新,在保持傳統布袋戲“藝”的本質中逐漸打破傳統布袋戲“術”的呈現形態,最終開辟了所謂的霹靂王國。臺灣布袋戲發展大致經歷了傳統布袋戲、金光布袋戲和電視布袋戲三個階段。霹靂布袋戲在電視布袋戲階段產生,而傳統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兩個階段黃氏對傳統布袋戲的革新為霹靂布袋戲成為如今臺灣布袋戲的代名詞奠定了基礎。
1.傳統布袋戲階段。傳統布袋戲階段,劇本主要是章回小說,舞臺為雕刻彩樓。1901年,黃海岱出生,1925年成立“五洲園”。“五洲園”是臺灣傳統布袋戲發展階段的四大劇團代表之一。武俠布袋戲的出現受到當時流行的武俠電影的影響,黃海岱對傳統布袋戲的創新從武戲下手,將《七俠五義》《小五義》等富有劍俠色彩的章回小說改編成“劍俠戲”,在操偶動作上加快加多比武的份量,在人物刻畫上加重俠骨豪情。此外,對木偶頭面目雕制力求新穎生動,衣冠服飾力求華美精致之外,又首創大型的布袋戲偶人,其高度最高有超過一公尺者,幾與大孩子一樣高大,演臺亦拋棄了沿用多年的古典彩樓,轉而用立體化的背景,聲光電化的機關布置,凡是能加強演出效果、增加觀眾興趣的無不盡力而為,完全擊破了傳統布袋戲的形態。
2.金光布袋戲階段。布袋戲師傅增加了聲光電舞臺特效,以金光罩體表現人物有金剛超凡之能耐故稱金光布袋戲。金光布袋戲是布袋戲現代改良很重要的一步,其來源由劍俠戲延伸,此時的劇本有一人自行編劇,舞臺采用彩繪帆布布景。黃俊雄將金光布袋戲發揚光大,因此一般所說的金光布袋戲就是黃俊雄布袋戲。
3.電視布袋戲階段。技術是推動霹靂布袋戲發展的動力所在。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歐美流行音樂、歌舞、電影、電視等現代文明就已經滲入臺灣。電視布袋戲以影視鏡頭的拍攝手法、現代音效和場景的配制、操偶和口白的分工合作對金光布袋戲作了較大的現代改良,已經是現代布袋戲比較成熟的一種新形式了。黃俊雄是真正讓臺灣布袋戲進軍小熒幕的關鍵人物,是“轟動江湖、驚動萬教”的電視布袋戲教父。臺灣傳統布袋戲的風格經黃俊雄的改革已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1970年,黃俊雄在電視媒體演出《云州大儒俠—史艷文》,創下臺灣電視史上97%的超高收視率。①
(二)霹靂布袋戲發展概況
自創立以來,霹靂布袋戲擁有龐大的青少年收視群,劇中主要角色如素還真等成為眾多影迷“道友”的偶像。其演播收益及相關產業鏈每年創造十幾億的巨額產值。②
通過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霹靂首部布袋戲電影《圣石傳說》榮獲2000年臺北電影節“年度最佳技術獎”;2005年,劇集作品《霹靂九皇座》榮獲電視金鐘獎“傳統戲劇節目獎”和“戲劇節目連續劇導演獎”。此外還曾獲得2010年“臺灣百大品牌”和2012年“文創精品獎”等殊榮。在臺灣布袋戲藝術的傳承、社會文化的進步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2013年營業總收入574,936億元(新臺幣),2014年營業收入達到654,664億元(新臺幣)(見表1)。③
二、霹靂布袋戲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傳統文化與科技的融合
霹靂布袋戲是在傳統布袋戲的基礎上結合了現代技術而進行創新的,它在創新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霹靂布袋戲對傳統布袋戲的傳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操偶方式的傳承。霹靂布袋戲的操偶師在表演霹靂布袋戲之前必須了解并熟練掌握傳統布袋戲的操偶方式。
二是傳承傳統布袋戲的手工技藝。霹靂布袋戲戲偶額頭仍然采用木頭雕刻,此外戲偶的衣服也是采用全手工制作。科技元素的大量融入是霹靂布袋戲區別于傳統布袋戲的重要方面。傳統布袋戲主要是通過在戲臺等舞臺上進行表演,而霹靂布袋戲結合電影、電視等媒體后,實現的是蒙太奇的剪輯方式,使得霹靂布袋戲的呈現更加炫幻、動感,故事性極強。可以說科技對于推動霹靂布袋戲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霹靂布袋戲實現自我創新的重要手段。
(二)順應時代,積極創新
霹靂布袋戲發展到現在能夠引起臺灣乃至世界的反響,最主要的是霹靂布袋戲一直以來都將市場作為其發展的動力。在內容方面,早期霹靂布袋戲的內容偏向武俠戲,主要是受到當時武俠電影的影響,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玄幻武俠戲開始出現。后消費時代,推崇個性、時尚,于是霹靂布袋戲的故事內容并通過“素還真”這一角色,實現亦正亦邪的形象塑造。早期霹靂布袋戲以史艷文為故事主軸的電視布袋戲創下了97%的收視率,到后來《圣石傳說》票房能超過《玩具總動員2》,在到后來的以電影、游戲為核心的全方位娛樂事業版圖的打造,霹靂布袋戲始終能夠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找到實現現代轉型的市場。霹靂布袋戲還發展了“偶動漫”,將霹靂布袋戲的目標市場定位在年輕群體中,開創《霹靂月刊》、霹靂網等等。霹靂布袋戲總能根據受眾的特點進行創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