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陶麗君
1.寧夏人民醫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2.寧夏人民醫院臨床藥學室 銀川 750000
配液中心藥師干預不合理用藥研究
王莉1陶麗君2
1.寧夏人民醫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2.寧夏人民醫院臨床藥學室 銀川 750000
目的:研究配液中心藥師干預不合理用藥的效果,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的1000張預審醫囑處方,將其按照不同年份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0張,對照組未實施配液中心藥師干預,觀察組實施配液中心藥師干預,對比兩組醫囑處方的不合理發生率,統計不合理用藥頻次較高的藥品,并分析不合理用藥的原因。結果:對照組醫囑處方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為8.9%,觀察組醫囑處方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為6.3%,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合理用藥頻次較高的藥品依次為沐舒坦注射液、注射用鹽酸頭孢吡肟、氯化鉀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氯化鈉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等;配液中心不合理用藥的原因主要為溶媒不適宜、藥物劑量不對、頻率問題、濃度問題、配伍不合理、醫囑不完整等。結論:配液中心藥師干預臨床醫囑處方,有助于降低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統計不合理用藥頻次及原因,對促進合理用藥具有重大意義。
配液中心;藥師;干預;不合理用藥;效果
相關報道指出,配液中心藥師干預不合理用藥,可明顯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與合理性[1]。現對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的1000張預審醫囑處方的不合理性進行統計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的100張預審醫囑處方,由臨床藥師通過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獲得。將1000張醫囑處方按照不同年份分成對照組(2015年1~12月)與觀察組(2016年1~12月)各500張,對比兩組的患者的基本信息、藥物名稱、規格、用法用量、用藥頻次等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未實施配液中心藥師干預。觀察組實施配液中心藥師干預,即嚴格按照《處方管理辦法》、《靜脈用藥集中調配操作規程》、藥物說明書、臨床藥學知識等規定對處方中的不合理用藥情況進行審核與評價,評價項目主要包括處方的過敏試驗、處方的使用權限、注射劑溶媒、與臨床診斷的一致性、給藥劑量、給藥間隔、是否重復給藥、相互作用與配伍禁忌等[2]。
對比兩組醫囑處方的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統計不合理用藥頻次較高的藥品,并分析不合理用藥的原因。
應用 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醫囑處方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為8.9%,觀察組醫囑處方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為6.3%,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醫囑處方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
不合理用藥頻次較高的藥品依次為沐舒坦注射液、注射用鹽酸頭孢吡肟、氯化鉀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氯化鈉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等。見表1。

表2 不合理用藥頻次較高的藥品(n=152)

5 氯化鈉注射液 11 7.2 6 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 7 4.6
配液中心不合理用藥的原因主要為溶媒不適宜、藥物劑量不對、頻率問題、濃度問題、配伍不合理、醫囑不完整等。見表3。

表3 不合理用藥的原因分析(n=152)
靜脈輸液是住院病人最常用的給藥方式,隨著藥物種類的不斷增加,多藥聯用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配液也越來越復雜[3]。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藥師極難對所有醫囑處方進行審核,導致臨床不合理用藥情況頻頻發生。隨著我國靜脈藥物配置中心的不斷建設與完善,越來越多藥師參加到靜脈輸液藥物的配置工作中,藥師通過對醫囑處方進行干預,不僅能夠確保藥物的質量,也可確保臨床用藥的合理性[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醫囑處方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6.3%)明顯低于對照組(8.9%),提示配液中心藥師干預有助于降低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經分析,造成我院靜配中心不合理用藥的藥物主要有沐舒坦注射液、注射用鹽酸頭孢吡肟、氯化鉀注射液等,導致不合理用藥的原因主要為溶媒不適宜、藥物劑量不對、頻率問題、濃度問題、配伍不合理、醫囑不完整等。
綜上所述,配液中心藥師干預臨床醫囑處方,有助于降低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統計不合理用藥頻次及原因,對促進合理用藥具有重大意義。
[1]陳秀蘭,張楊.配液中心藥師干預不合理用藥分析[C].2013中國藥學大會暨中國藥師周. 2013.
[2]周思民,鐘敬波,韓方璇.我院靜脈藥物配置中心不合理用藥分析[C].中華口腔醫學會第三次全國口腔藥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2014:733-736.
[3]黃肖梅,李東,黃金梅,等.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合理用藥工作模式的研究[J].中國藥師, 2016, 19(4):709-711.
[4]張允文,劉俊田,鄧祥,等.我院靜脈藥物配置中心不合理處方及藥師干預分析[J].中國藥房, 2015(20):2762-2765.
R473.5
A
1672-5018(2017)03-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