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 楊昌錄 吳歡歡
貴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介入科 貴州凱里 556000
綜合性放射防護措施在介入治療防護中的應用
陳增 楊昌錄 吳歡歡
貴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介入科 貴州凱里 556000
目的:通過深入分析綜合性放射防護措施在介入治療防護中的應用價值,旨在提高從事介入治療醫務工作人員的自我防護意識,切實做好保障醫務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方式:本文選取了我院之中40名在醫院從事介入治療患者的醫務人員作為研究分析的樣本,在介入治療期間對其進行全面的放射防護,以監測X線輻射劑量。結果:研究結果表明,鉛防護服的防護效率達到76.27%,床下鉛芯橡膠簾的保護率達到84.86%,鉛玻璃防護屏防護的效率大概是86.24%,并且這三種輻射防護設備防護X射線輻射劑量上因距離的不同而存在著顯著性差異,P<0.05。如果距離球管的長度為2米,則X射線衰減為約60.15%,如果距離為3米,那么輻射劑量就變為85.42%。事實證明,防護距離在2和1米、3和2米之間輻射劑量的不同,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防護措施可有效減少X射線輻射,降低輻射對醫務工作人員的危害。
綜合性放射;介入治療;預防措施
引言:介入手術時,醫務操作者需在患者房間附近進行治療,在此期間皮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輻射照射。隨著介入放射學技術的普及,醫務操作者的輻射防護問題也變得越來越突出。介入放射學是在X線透視指導下開展醫學診治工作,醫務人員在此期間必然會收到輻射的影響[1]。因此,需要嚴格細致的做好治療室放射防護工作,加強放射操作者自身的安全意識,切實保障醫務操作者的身體健康。本文研究了綜合輻射防護在介入治療中的保護作用。具體情況如下:
在本文的論述中,實驗對象選取了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這12個月期間的40例從事介入放射科醫務工作的人員,把他們作為研究對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這些人員之中,從事胃癌化療工作的醫務人員有15人,從事肝動脈栓塞的醫務人員有8人,從事子宮輸卵管造影的醫務人員有5人,從事下肢靜脈造影的醫務人員有3人,還有從事下肢動脈疾病的醫務人員有7人,從事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的醫務工作人員2人[2]。
用于介入治療的設備是GE LCV加數字減影X線機;并把fj-2000個人劑量儀用來監測X射線輻射劑量。全面的輻射防護措施包括鉛防護服、鉛玻璃護盾、床下鉛橡膠簾、鉛圍脖、鉛眼鏡和距離。輻射劑量測量:鉛防護服(操作人員胸部)、鉛玻璃護盾、床下鉛橡膠簾前后1、2及3米的距離(水平床方向)等點對X射線輻射劑量開展采集工作。保護效率表示為P,指的是之前和之后的保護作為百分比讀數前保護讀數之間的差異,這其中防護前的讀數表示為H0,防護后的讀數表示為H1。
統計學處理中,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比較。用t檢驗對測量數據進行比較,并以α= 0.05作為檢驗標準。
很據實驗結果,鉛防護服的防護效率可以達到 76.27%,其前面與后面的輻射劑量依次是5.31μSv、1.26μSv,;床下鉛橡膠簾的防護效率可以達到 84.86%,其前面與后面的輻射劑量依次是 68.42μSv、10.36μSv;鉛玻璃護盾的防護效率可以達到86.24%,其前面與后面的輻射劑量依次是55.36μSv、7.62μSv。結果顯示,以上三種放射防護器材的前面與后面對X線輻射劑量的防護具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效果參見下表[3]:

40例介入治療不同防護器材前后輻射劑量比較
由于距離球管的長度不同,因此而產生的輻射劑量也會大大不同。實驗結果顯示,1、2和3米的輻射劑量范圍從3.24,2.15減少到1.35μSv。1米和2米之間X射線衰減達到60.15%,它們的輻射劑量具有差異顯著(t = 11.50,防護效率P<0.05);3米和1米的距離,X射線衰減量更是達到85.42%,輻射劑量差異更加顯著(t = 19.94,防護效率P<0.05);同樣,經過測試在2米和3米的距離之間,它們的輻射劑量也具有顯著差異的特征(t = 3.39, 防護效率P<0.05)[4]。
當下,醫院在具體實踐中對介入治療采取的的防護措施主要為X射線機的屏蔽防護、距離保護和時間保護,以及設備的固有保護。根據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不同的保護材料和不同的距離的輻射劑量是不同的。人體的輻射劑量率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小。當距離增加一倍,人體的輻射劑量將減少到1 / 4。探測距離從輻射劑量1米到3米,輻射距離最小劑量為3米。因此,在介入治療手術中,盡量使用長柄鉗、機械手等遠程操作工具,以增加人體與放射源之間的距離。本研究中,該院介入放射科采取了全面的放射防護措施,而在介入治療中X射線防護的基本方法通常使用的是屏蔽防護法。
采用綜合防護措施的干預,對減少操作人員的輻射劑量有著顯著的效果,所以醫院應當向從事介入工作的醫務人員配備不同類型的個人防護設備,但也要加強對操作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教育,嚴格要求其在工作全程充分利用保護實施設備。同時,輻射及其衰減量會隨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在手術床水平以下的劑量要高于水平以上的劑量,所以操作者干預助理應該盡量不要太靠近球管,護士應盡量站在鉛屏風之后,拍片當中醫護人員一定要離開手術室,并需要把門關上[5]。
還有在當前醫院X射線保護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防護設施之間經常交叉使用,并且缺乏維護措施;醫院放射科射線防護設備、防護面罩、眼鏡等個人防護裝備配備的數量比較小;輻射防護和管理介入處理不到位,從保護設備的采購、防護設施的堆放等許多方面,一直存在一些問題,如保護設備和干預操作人員的大小不匹配的問題,防護設備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消毒和清洗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醫院要做好保護設備的科學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強介入治療醫務人員的安全監督和培訓工作,提高放射防護意識。二要明確規章制度,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放射科的基礎設施配備。
總之,介入治療室需要采取綜合預防措施,盡量減少手術過程中的X射線劑量,做好防護設備管理,加強監督監測,以此減少對醫務人員的輻射損傷。
[1]黃文華,蔣國民,張賢舜,等. 綜合性放射防護措施在介入治療防護中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2,(06):514-515.
[2]游琴章.綜合性放射防護措施在介入治療防護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6,(34):31-33.
[3]郝歡.綜合性放射防護措施在介入治療防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6,06:517-518.
[4]陳春杰.心血管介入醫生自我放射防護意識調查[D].河北醫科大學,2013.
[5]栗樹凱.現代綜合醫院中的介入治療中心建筑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R473.5
A
1672-5018(2017)03-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