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四平
摘 要:教學時,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領會數學思想,啟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
關鍵詞:素養;讀懂教材;主題圖
教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學生進行學習的基本素材,是師生完成教與學雙邊活動必不可少的媒介。只有教師把它讀“活”了,才能發揮功能。筆者認為讀懂教材,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讀“厚”目錄
數學教材目錄告訴我們本冊教材有幾個單元,每個單元要講解什么內容,看上去沒有什么趣味,但是作為教師必須重視。如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的目錄只有十四行,但是拿到教材時,筆者首先對本冊內容進行了分類,如“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屬于“數與代數”領域等,分類完之后,思考每單元大概講解什么內容,教學目標是什么。然后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本學段有哪些要求,結合《教師用書》了解本學期要達到哪些目標。簡單的十四行字,卻花費了兩天時間去閱讀,只有把目錄讀“厚”,教學時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針對性。
二、讀“透”主題圖
主題圖是教材提供給師生學習的除文字外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材料,將主題圖讀“透”,可以將編者編寫教材的意圖弄清楚,提高自己閱讀文本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如,筆者之前在觀摩一年級數學“認識1~5”時,主題圖豐富多彩,教師輕描淡寫一帶而過,顯然這幅主題圖意義不僅在此,如果學生只得到這些,似乎總感覺這節課可以不上,因為孩子們上學之前,絕大多數在家長幫助下都已知道。筆者揣摩編者編主題圖的意圖:大象是一個完整的圖,2只犀牛是一大一小的兩只,3只山羊給出的就是三只山羊頭,白云是4朵,5對應的是5個人的后腦勺。編者是否在告訴我們:數與物體大小、完整與否,與物體的屬性無關,數只能和物體一一對應,然后撇開非本質屬性,抽象出數。雖然課堂上我們不必對學生講什么“一一對應”“本質屬性”,但我們可以告訴學生的應該更豐富些。
三、讀“活”例題
例題教學是進行知識點傳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在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例題時,要將例題讀“活”。如教學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時,筆者通過認真研究發現,如果省略現實情境,直接到平面圖,然后在平面圖上討論如何用方向確定位置,這就失去了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機遇。在讀出這些隱性的信息后,“活”用例題:在茫茫的大海上,一艘輪船拋錨,急需救援。救援人員通過雷達掃描發現船只附近矗立著一座燈塔。筆者給出燈塔和船只的位置圖,引導學生以燈塔為觀測點,自己想辦法來確定、描述船只的位置。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弄清在平面圖上確定位置,首先要知道大致方向,這樣就出現了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大的區域范圍。學生結合航海時要使用指南針辨別方向,確定了北偏東、北偏西、南偏東、南偏西來確定大致位置。接著用角度來確定在哪一條線上,將問題推進一層。最后用前面學習的比例尺知識用距離確定在哪個點上。通過三個層次,逐步推進,將確定位置的方法學會的同時還把幾何知識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學會了這項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用聯系的觀點來學習新知識。
四、讀“深”習題
解答習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獲取知識,鞏固所學內容,也能切身感受到“思維體操”的魅力,所以教師必須將習題讀“深”。近日,筆者在教學時遇到這樣一道題:用16根1米長的木條緊靠一堵墻圍一塊長方形菜地,怎樣圍面積最大?小組合作,用16根小棒圍一圍,算一算。如果用24根這樣的木條來圍,怎樣圍面積最大?
學生在弄清題目后明確了:16米長的木條是長方形的一條長,兩條寬之和,不許把木條折斷。他們通過一一列舉的策略找到長8米、寬4米時圍成的長方形面積最大。第二個問題用24根木條圍成長方形菜地的問題,學生因為有前面的經驗,通過列舉很快找到圍成長12米、寬6米時面積最大。一般情況下,可以到此畫上一個句號。筆者沒有就此罷休,而是拋出“用n根這樣的木條去圍,會是什么結果呢?”
學生獨立思考,同伴合作交流后質疑:“老師,這些木條可以是任意數嗎?”
筆者沒有接招,將皮球踢回去了,反問:“你認為可以嗎?”
學生:“當然不可以,只有根數是4的倍數,才能保證木條不被折斷。”
學生用舉例子的方法驗證,說明那位同學的質疑很有道理。
教師:同學們找到規律了嗎?
學生:我發現圍成的長方形長是0.5n,寬是0.25n。我用n=96代進去,長是48米,寬是24米時面積最大。
教師:我們再深入思考一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律?
……
這是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問題,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生陷入沉思之中。幾分鐘后,有學生舉手示意。我用手勢告訴他可以回答。這位學生站起來,眉飛色舞地說:“老師,這面墻可以當成一面鏡子,這邊有一個長方形,鏡子里也有一個一模一樣的長方形。要外面的長方形面積最大,那就是要求鏡子里外的兩個長方形面積之和最大。木條長度一定,那么圍成正方形的面積最大,這是我們前面學習的知識。鏡子外面長方形的三邊長是n,鏡子里面長方形的三邊長也是n,鏡子里外長方形合圍成正方形時面積最大。正方形的周長是2n,一條邊是2n÷4=0.5n,那外面的長方形一條邊就是0.5n÷2=0.25n。”話音落下,教室里自發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讀懂教材,是實現“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的重要途徑。唯有讀懂教材,課堂教學才不會偏離課改的方向,從而使培養學生能力、激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素養不再是一句空話。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