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俊
(邵陽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體育教育
體育運動對克服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機制研究
姜 俊
(邵陽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自卑感的人不在少數,多與性別、外貌、經濟條件、學習成績、人際關系與生活習慣等因素相關。筆者建議通過體育運動這一有效干預手段來證實體育運動對克服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機制,以期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改善。
大學生;自卑感;體育運動;影響機制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規模在不斷擴大,大學生更是來自于全國各地,所以大學生之間的個性化差異越來越明顯。學生與學生在穿著打扮、生活消費、運動習慣、人際關系、學習成績、就業壓力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很多學生容易在橫向對比中產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如果不對學生的自卑感進行合理的調適、疏導乃至克服,會影響學生在校期間及未來的身心健康。在對大學生的自卑感進行心理干預時,體育運動無疑是一項常規而有效的手段,體育運動不僅能夠產生良好的生理功效,同時能夠改善大學生的精神面貌,產生相應的心理調適作用。本文將研究大學生自卑感產生的主要原因,以及體育運動對克服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機制。
1.1 研究對象
體育運動對克服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機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研究文獻,在整理和研究國內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熟悉本研究的總體狀況,了解自卑感領域研究的發展過程,并獲取最新的發展趨勢與理論前沿。
1.2.2 問卷調查法 對湖南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的自卑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體育鍛煉情況等進行調查,采用整體施測的方式,選取一定量的大樣本,采用問卷法的結果較少受主、被試交互作用的影響,問卷調查法所收集到的資料也便于統計處理。
1.2.3 實驗法 設計實驗,制訂并運用不同鍛煉項目及不同鍛煉情景的鍛煉處方,對邵陽學院具有較高自卑感的165名學生選用羽毛球、籃球項目進行相關實驗,通過實驗,探討不同情景鍛煉對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
1.2.4 數理統計法 本文利用Excel 2003統計軟件對研究過程中獲取地相關數據進行分類整理與歸納。
2.1 大學生自卑感發生的原因分析
心理學的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極度內向性格的人很容易產生自卑感等心理障礙,而且這種自卑感在很多時候都是由外部環境造成的。自卑感常常會因為外部環境的影響而使人產生挫敗感,甚至會使人形成失敗的心理暗示,進入一種持續的自我否定狀態。針對大學生群體,其自卑感產生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2.1.1 性別、外貌因素 由表1可知,男、女大學生在自卑感及其他5個維度,即自尊、學習能力、交往自信、運動能力、外貌的差異具有較高統計學意義,均數差值分別為3.55分、0.81分、0.62分、1.06分、0.60分、0.59分(P〈0.01),因為均數差值小于0,表明男生在這幾項指標上的得分低于女生,也就是說女生的自卑感普遍要高于男生。很多研究發現,在輕度自卑上,男生與女生的差別并不大,但是在中度自卑與高度自卑上,女學生卻明顯高于男學生,這說明女生的自卑心理是相對高于男生的,自卑心理的產生與性別因素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進一步分析后會發現,女生對自己的長相、體態等外貌特征更加關注,其關注度明顯高于男生,外貌特征相對較差的女生更容易產生心理上的自卑感。此外,女生相比于男生而言,一般愛靜不愛動,所以在平時參加體育運動相對較少,人際交往范圍也相對狹小,這就使得女生相對缺失被人認可的積極環境,內心的不良情感也無法通過運動形式及時宣泄出來,所以自卑情緒相對嚴重。
2.1.2 經濟條件因素 由表2可知,經濟條件因素對學生自卑感產生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一般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在大學就讀期間不會遇到太多經濟上的困惑,衣、食、住、行等消費需求都能得到很好的滿足,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來,人際交往范圍相對較廣,所以產生自卑感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對于一些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來說,他們由于家庭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差,有時需要勤工儉學,投入校園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甚至需要節衣縮食,當個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內心的不良情緒很難宣泄時,其內心自卑感也就更容易產生。
2.1.3 年級年齡因素 由表3可知,其差異來源于一年級跟其他年級之間,一年級與其他任何一個年級之間的差異均達到了顯著水平(外貌與運動能力因子除外),而其他任何年級兩兩之間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通過對在校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年齡偏小的大一學生的心理自卑感相對較強,而隨著大學生對校園生活適應能力的提高及心理素質的不斷成熟,內心的自卑感會相對下降。究其原因,大一學生在進入大學生活后,面對的是一個陌生的生活與學習環境,與其他高年級學生之間的差距會比較大,所以容易產生自卑感。而對于大三、大四等心理素質相對完善的學生來說,他們基本不會因為生活適應和學習適應的問題而產生自卑感。
2.1.4 學習就業因素 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所面臨的學習與就業壓力是非常大的,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就業上,都會承受比較大的壓力。在大學生4年的學習生涯中,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整體趨于平衡,但是由于當前考研及就業壓力的增大,很多學生面對自身相對較差的基礎條件,有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如一些大四學生會因為自己學習能力差而放棄考研,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也會有學生因為內心的自卑感而產生緊張情緒。
2.1.5 生活習慣因素 通過調查發現,每周運動時間低于1h的學生,其內心更容易產生中度自卑感與深度自卑感,而對每周運動時間在4h以上的學生,很少會產生自卑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對較高,即使有些學生在個別階段有一些心理上的自卑感,但是通過相應的體育運動或者健康生活習慣,也能及時地調節過來,可以避免自卑心理的進一步發展。
2.1.6 人際關系因素 通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范圍的調查發現,交際范圍廣的學生存在心理自卑感的概率相對較小,而對那些性格比較孤僻的學生來說,由于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容易被孤立,常常感受不到自身在集體中的存在感,尤其是在遭受他人的忽視、冷落或冷嘲熱諷時,更容易產生內心的孤獨感與自卑感。

表1 大學生自卑感及其維度的性別差異

表2 貧困與非貧困大學生各自心理變量的均數比較

表3 不同年級大學生自卑感及各因子平均數與標準差
2.2 體育運動對克服大學生自卑感的影響機制分析
2.2.1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自卑者的生理影響 為了弄清大學生自卑心理產生的生物化學基礎,科學家已經做過大量的研究。通過研究發現,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太低是造成很多抑郁癥的一個原因,這兩種化學物質對大腦內部的神經脈沖的傳導也有著很大的作用,合適的物質含量能夠使人們的神經興奮度適宜,并能夠保持一種樂觀的心理狀態。當一個人每天的運動時間在30min以上時,能夠使人體內產生更多的去甲腎上腺素,從而使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處于一種相對興奮的狀態,從而有效抑制自卑感的產生。
2.2.2 體育運動能促使大學生開展積極的自我評價 在一些集體性的體育運動項目中,自卑者需要積極參與到集體競賽項目中,并與他人進行積極的配合,彼此之間相互鼓勵,這樣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即使失敗了,隊員也會相互鼓勵或安慰,所以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無論是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還是大學生開展的自我評價都是非常積極的。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很好地宣泄自己內心的不良情緒,還可以在具體的實踐模擬中收獲更多的成功與快樂,進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自信心,逐漸削弱或消除自卑心理。
2.2.3 體育運動可以促使大學生收獲更多的成就感 在體育運動中收獲的成功,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得到別人的贊許,所以在體育運動環境下,競賽成功會給大學生帶來很多的成就感。而在失敗與成功的反復中,大學生也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所以體育運動中沒有失敗與嘲笑,是大學生收獲成就與走向成功的重要過程。體育運動能夠讓大學生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態,積極地面對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幫助學生逐漸克服自卑心理。
2.2.4 體育運動能夠對大學生的自卑心理進行有效預防 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體育鍛煉能夠讓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得到顯著改善,及時排遣內心的不良情緒,保持心情舒暢,從而使內心的不良情緒得到很好的控制,減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產生。例如,對于跑步這項簡單的運動項目來說,可以讓大學生的緊張心理得到及時的放松,培養大學生的堅強意志,塑造學生良好的性格品質,有效避免或糾正自卑、沮喪、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所以對大學生自卑感產生的預防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大學生對自卑感的克服與預防,關系到大學生身心素質的改善,更是學生走上成功的重要前提條件。針對當前很多大學生存在自卑心理的實際情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分析造成大學生自卑心理的影響因素,然后有針對性地利用體育運動手段進行干預。實踐證明,體育運動不僅讓自卑者收獲更多的成功與快樂體驗,還能激發人的生物潛能的釋放,讓大學生在自我提升與持續提高中實現自信心的有效培養。
[ 1 ] 盛達,李靈,楊露. 大學生自卑感與歸因方式的相關研究[ J ].社會心理科學,2013(11):61-67.
[ 2 ] 安桂花,周琴,師玉生.大學生人際交往特征與核心自我評價的關系研究——以河西學院大學生為例[ J ].河西學院學報,2013(4):98-102.
[ 3 ] 王冰蔚.大學生自卑心理與心理健康、人格特征關系[ 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2):1486-1487.
[ 4 ] 黃超.淺析“體育品質”對引導大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的作用[ J ].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2(5):28.
G807.4
A
1674-151X(2017)13-048-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3.024
投稿日期:2017-04-11
2014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湘社科辦[2014]14號 編號:14B13)。
姜?。?980—),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