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斌+劉銀海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那么課堂上如何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如何扮演好“組織者、合作者與引導者”這個角色呢?我們以為:大容量+快節奏+慢鏡頭=快樂計算。經過兩年來的摸索與實踐,以下就小組合作式的計算教學提出一些膚淺的見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計算教學應避免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計算教學在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第一步應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初步感知計算的應用功能。
如: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教學(三年級)
今天請同學們去老師的家鄉參觀。旅游之前,我們一起去超市為我們的旅游采購吧。(投影相關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脫口秀”(即 口算練習):每箱礦泉水24瓶,2箱多少瓶?每袋40個棒棒糖,12袋共有多少個?每袋200克花生,7袋共有多少克?每盒20片海苔,15盒有多少片苔?
(設計思路:創設一個孩子們喜好的旅游購物情境,取一個比較時尚的名字,如把“口算練習”取名為“脫口秀”,能有效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找準了學生生活經驗、數學經驗與新知的連接點,為學習新知作好鋪墊)
二、感悟算法,抽象算理
此環節是計算教學中的靈魂所在。在教學環節中應抓準計算教學中本知識點的重點,創立完整的計算法則,將口算,估算,筆算統一起來,同時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算式的良好習慣。在計算類教學中,我們以往可能會糾結于算法的多樣化,為了合作而小組交流不同算法,為了展示而全班分享不同算法,于是,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分享……,孰不知,這樣下來,原本一課時的學習內容變成了三節課:算法多樣化+優化抽象+感悟運用,談何高效?我們在什么時候應該“快節奏”?什么時候該“慢鏡頭”?我們想,這不僅僅需要智慧……
(1)出示圖片,并介紹老師的家鄉有奶牛場,果園,稻田等。(為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2)我們先去奶牛場看看。(出示例題)
奶牛場平均每月產奶約28噸,你知道這個奶牛場一年產多少噸奶嗎?
分析,列式:28×12。
師:大家可以先估一估這個奶牛場一年大約產多少噸奶?
生1:300噸左右……
生2:比280噸要多,比360噸要少……
請學生用自己學過的方式嘗試計算。
同學們的方法多種多樣的,老師在保護學生思想的前提下,宜采用“快節奏”的處理方式,把焦點放在第三種計算方法上:先算10個月的,再算2個月的,最后算全年的,即28×10+28×2,同時引發重點問題思考:你能用豎式表達這種算法的計算過程嗎?接下來的“展示分享”中宜采用“慢鏡頭”。
(設計思路: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估算,再嘗試用筆算,這樣使估算、筆算有機結合。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到優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策略去思考、探索計算的方法,通過比較認識到筆算方法的重要性,從而一起探索豎式計算的方法。并在重點地方“慢鏡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展開分享交流,突出重點,讓孩子在情境中抽象算理,并初步感悟算法)
三、內化算法,熟練計算
練習是計算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應建立在學生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進行。力求通過合理,巧妙的強化訓練使學生能夠熟練準確的計算。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下,我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PK,計算接龍,代表板演等各種形式進行展示匯報式的學習。計算教學不僅僅要在次要環節“快節奏”,重點內容“慢鏡頭”,還必須在計算運用上“大容量”!熟能生巧,實踐感悟,實行對知識與技能的內化!
四、靈活應用,創意升華
本環節意于讓學生靈活應用算法算理,變式練習。練習中依據算法但又不拘泥于算法,發散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體驗計算的樂趣。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層次性練習,思維提升,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的重要里程。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想,不僅僅對于計算教學,對于所有科目所有類型的課,我們作為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應該蹲下來,基于學生的知識與認識層面,把握教學的起點,理解教材的重心;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應該慢下來,關注學習的過程,該出手時就出手;在小組展示匯報過程中,應該靜下來,聆聽花開的聲音,讓孩子們的自信油然而生!讓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生命生長的田園;成為生命享受的樂園;成為生命創造的學園;成為生命慰藉的家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