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春秋戰國,商人從政的黃金時代
據《史記》的記載,呂不韋見到異人第一面就覺得“此奇貨可居”,商人獨有的敏銳嗅覺使他意識到,對異人這件“奇貨”進行投資,可以撬動盈利的“立國”生意。
呂不韋說服了沒有子嗣的華陽夫人認異人作兒子。經過呂不韋的一番斡旋,異人終于回到秦國,更名子楚,認了華陽夫人這個媽。華陽夫人又在安國君面前哭得梨花帶雨的,安國君一看這美人多可憐啊,就答應了她的請求,立子楚為繼承人。
呂不韋斥巨資打造的“擁君立國”生意,終于在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見到成效。秦孝文王安國君即位三天后突然神奇地暴薨,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之后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至此,一個商人終于登上政壇頂峰。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沒有固定的思想“教化”,沒有對人身自由的禁錮,更沒有壟斷權力的“中心”,列國要發展資源,自然要爭取商人、尊重商人。
在自由、開放風氣之下,各種思潮涌動,以至商人在思想家、縱橫家、政客等角色上轉換相對容易,成就了歷史上商人從政的黃金時代。正如學者蔡禮彬所言,那些自由大商人,搬有運無,調劑余缺,有助于打破各國的政治界限。回頭去看一介商人呂不韋的逆襲之路,也就不足為奇了。
秦至宋,商人從政如夾縫求生
秦時,烏氏縣有個名叫倮的商人,倒賣牲畜賺錢后,買進奇珍異物獻給戎王,再從戎王那里得到十倍的牲畜販回內地。這個買賣,讓那商人賺得盆滿缽盈。秦始皇得知這件事后,賜予倮封君一樣的待遇,讓他與大臣一起登殿朝拜議事。
公元前221年,秦國端掉最后一個列國齊國后一統中原,采取抑商政策,但商業仍像野草在夾縫中生長,誕生了諸如倮這樣的大商人。朝廷可以讓他們去朝會旁聽發言,甚至為其樹碑立傳,但就是不給官做。
至漢,情況就更糟了。漢高祖時,商人連穿綢衣乘馬車的權利都沒有,還要承受重稅。漢高祖劉邦的朝堂中,唯一一個商人出身的是灌嬰,還是因為當年跟著劉邦大哥一起造反打下了漢室江山才被封官進爵的。《漢書》中提到,到漢惠帝時期,“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指商人)子孫亦不得為官吏。”
“文景之治”后,商人經濟地位迅速提升,有的地方商賈勢力達到了沖擊官府的地步。漢武帝對此非常討厭,因為跟匈奴的戰爭太燒錢,連年國庫空虛,商人們不僅不幫忙,還在下面搞小圈子敗壞朝綱。
從漢末戰亂到隋統一的400年間,商人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而且士族大夫不以從商為恥。三國時期各大士族幾乎都是一手搞政治一手搞商業,只不過是以仕途為主,商業為輔。追隨劉備的糜竺、糜芳,就是大商人。類似的還有徐州的陳珪、陳登,荊州的蒯良、蒯越,揚州的陸氏、全氏等, 都是有記載的富家大族。政商融合的盛景,持續到隋代。
在“盛世”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堅決將商人排斥在主流社會特別是政壇之外。他曾囑咐智囊房玄齡,工商雜流即使才能出眾,讓他們發悶財得了,一定不能授以官職,不能讓他們“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舊唐書·曹確傳》)。
政治越壓抑,商人尋求政治地位的欲求就越強烈,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做官。既然正規途徑斷了商人的仕途,他們只好通過結交官員,賄賂當權者以獲取官職。
另外,由于藩鎮割據,斗來斗去,總是需要資本和人才。不少商人通過獻計策、立軍功的形式進入仕途。至唐末五代,“大商皆假以牙職(《資治通鑒》)”。淮南鎮帥高驕曾把軍政大權交給賣藥和茶葉的商人呂用之,政商之親,似乎又讓人聞到了春秋戰國的氣息。
宋代一如既往地在政治上延續賤商傳統,《宋史·選舉志》中將“工商異類”跟“不孝、不悌”的道德敗壞者歸為一類,禁止他們參加科舉考試。后來商人勢力實在太壯大,宋太祖不得不允許一些“卓然不群”的商人參加科舉。宋仁宗時出身商人家庭的官員馮京,就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官的。
元明清,從政治買辦到“紅頂商人”
元代與前朝大為不同,不僅重視商業,還任用商人為官。比較著名的商人就有奧都剌合蠻、烏馬兒、桑哥與盧世榮等人,他們“素無文藝,亦無武功,唯以商販所獲之資趨赴權臣,營求入仕”(《元史·陳佑傳》)。
到了明朝,政府專門為異地參加科舉考試的商人設立“商籍”,沒有當地的戶籍和“學區房”,也能在當地參加科舉考試。當然,明代商人社會地位的提升,并不意味著其法權地位也改觀了。
清朝晚期洋務運動興起,外夷頻繁擾華、新興思潮涌動,以致皇權式微、商人崛起,尋求政治依附就成為了他們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研究的結果或者說時代作用的結果,就是亦官亦商的“紅頂商人”粉墨登場。這個詞語源自家喻戶曉的清末著名徽商胡雪巖。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胡雪巖在杭州的錢莊當小職員時,常去喝茶,在茶館遇到落魄的王有齡,胡雪巖拿出五百兩銀子資助他謀得官職。后來,王有齡發達了,為胡雪巖保駕護航。多方史料證明這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但可以肯定的是,胡雪巖不管用了什么方法,結交上了王有齡,并與以王有齡為中心的盤根錯節的官場圈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并最終戴上了“紅頂”。
比胡雪巖官做得更大的王熾,經商之道略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光緒、慈禧逃到西安后,國庫虧空,財政困難,王熾出來表一功,放錢資助。兩年后,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王熾一如既往資助清廷。當時有說法,王熾的天順祥就是清廷的國庫。慈禧太后十分賞識王熾這個“提款機”,賞“二品銜道員王熾三代一品封典”。
即便清朝誕生了那么幾個“紅頂商人”,但商人整體的法權地位仍舊原地踏步。實際上,當權者并沒有讓他們進入權力中樞參與政治,只是封一個虛職,目的是讓你為國盡忠。一旦國家覺得你沒用了或者“錯了”,揮一揮衣袖,帶走你的所有。
胡雪巖最后破產,各地官僚還不放過,群起敲詐勒索,直到被慈禧抄家。樹倒猢猻散,身邊的妻妾大都攜私房錢離他而去,他靠著胡慶余堂的微薄收入,凄涼地度過晚年。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一代傳奇官商黯然離世。他的人生書頁上,寫滿了中國商人的榮耀與悲傷。
(摘自《廉政瞭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