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超
摘要: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也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90后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課堂中,應當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學指導,通過結合90后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枷鎖。本文從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角,重點分析了目前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且結合90后大學生身心發展特征,提出了思政課堂的改進途徑。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90后大學生;思政教育
引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該理論強調未來社會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準,這是每個人最高的價值追求。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也應當以該理念為重要指導,在堅持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也應當重視90后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概述
(一)人的全面發展含義
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組組成,結合當代社會發展實際,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復雜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層次的含義:(1)應堅持全面發展的理論,不能單方面重視個體某方面個性的發展;(2)應堅持自由發展理論,人可以根據自己意愿選擇發展目標與方式;(3)應堅持充分發展理論,激發出個體內在潛能。人的全面發展并不要求學生必須精通各個方面的技能,而是要能在智力、體能、品格等素質實現共同發展,更加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全面發展與思政教育的關系
馬克思曾經提出過,教育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思政教育是對學生思想上的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尤為重要,兩者關系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礎;(2)思政教育可以為學生塑造健全人格,這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3)思政教育可以協調各方主體之間的關系,包括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等等。
二、全面發展理念下90后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誤區
(一)缺少“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長久以來大學的思政教育都是以大學生群體為教育對象,思政工作更多地是關心學生群體需求,很少關注到群體中的某個個體,忽視了學生在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僅僅將學生視為被動接受學生教育的對象。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很多大學的思政教育工作僅僅停留在規范學生行為舉止的方面,重點放在如何管理學生,強調的是理念的灌輸與制度建設,認為只要進行管理和理論灌輸就可以解決學生的發展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思想越來越僵化,學生缺乏了學習的自主性,也逐漸在教育中喪失了自我,這對學生全面發展極為不利。
(二)忽視大學生各方面需求
人是不斷發展的個體,人們的需求也經歷著從物質到精神、從生存到發展等不同層級階段的需求。但從許多大學思政教育實踐來看,僅僅關注的是學生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對于學生物質方面的需求以及社會生存交往方面的需求關注很少。這種教學方式的誤區在于學校忽略了學生也是社會中的個體,他們同樣也有社會中每個個體都具有的需求。這種忽視了學生物質及人文需求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導致在社會交往中屢屢碰壁,以至于學生人際交往出現阻礙,最終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三)不注重大學生全方面能力培養
學生能力包括多方面,智力、體力、社會交際能力等都是重要的能力體現,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進步發展。但是目前的學校教育仍然以分數衡量學生的水平,學校過分看重學生的智力發展,但是對學生其它能力的培養明顯力度不足,這使得很多大學生雖然有較高的智力,但是在其它方面卻只能是“低能兒“。
(四)未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
因為家庭、教育背景等要素的不同,每個學生之間都有差異。大學的思政教育忽略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而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個性化愿望、興趣、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甚至當有些學生提出自己需求的時候,會被教師認定為“標新立異”而不與肯定,挫傷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并沒有為學生營造出個性化的發展環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很大程度地被抑制。
三、全面發展理念下90后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進
(一)突出學生在思政課堂的主體地位
高校的思政教育課堂應當堅持以學生為課堂中心,有傳統理論灌輸的授課模式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提高思政課堂教學效率。
從理論層面分析,思政課堂應當緊密結合課程教學規律以及90后大學生身心特征,將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相結合,帶領學生將書本知識運用到理論實踐中,來解釋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從教學目標層面來看,應當重新審視思政教育的功能,認識到課程教育的時效性。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應當體現在不同的課堂中,不能僅靠思政課程教育來完成。因此教師要認識到思政課程并不能解答學生實踐中的所有問題,而是要與其它課程相互配合來實現。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目前,思政課程內容具有普適性的特征,但是不能滿足學生個體需求,與學生的實際還有點脫節,導致學生很難理解課程的內容,因此思政教育內容應當堅持與時俱進,聯系大學生實際生活,豐富、細化教學內容。一是要聯系時代發展。依據馬克思主義,堅持與時俱進,思政課堂也是引導90后大學生了解最新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二是要聯系熱點時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改革過程中會面臨著許多的問題,因此思政課堂應當將教學內容與這些熱點時事相聯系,用理論知識來幫助學生分析社會熱點;三是要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思政教育只有與學生生活聯系,才能使學生感受到親切感,才能夠真正幫學生解決困難。
(三)增添實踐教學的環節
90后大學生最大的特點在于行動能力強、知識面范圍廣,因此傳統只注重智力培養的授課模式已經不適用當下學生發展,照本宣科的授課方式也只是會增加學生對思政課堂的厭煩感,因此要增加更多地教學方法,突出實踐教學在教學中的運用。通過開展實踐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從實踐中最直觀地感受和理解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只有通過實踐,才可以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可以實現知行合一。
(四)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
學校在安排思政教育課程與內容的時候,應當根據90后學生在不同年級段的特征與教育活動相聯系,開展分層次地教學活動。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成長規律以及個性特征,有計劃地制定教學內容,可以根據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不同階段,開展教學活動。在適應階段中,主要讓學生盡快熟悉校園生活,將思政教育課堂作為學生思想轉變的主課堂,使學生盡快完成自我角色的轉換;在定向階段中,應當根據學生需求進行個性化的輔導,制定不同的發展方案;在分化階段,應針對每個學生在這幾年學習中體現出來的特點制定培養方案,為學生成功步入社會做好準備。通過制定循序漸進式的培養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培養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思政課堂的效率才會有所提高。
四、結束語
社會發展最終目的是要實現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也應當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理論指導,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結合90后大學生自身的實際,在教學過程中探索各種科學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人格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婧崴,江世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性化培養模式探索[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3):116-118.
[2]曹紅霞.“90后”大學生個性化特征下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J].科技致富向導,2014(6):341-342.
(作者單位:山西中醫學院,山西 太原 030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