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顧芳紅+張建林+徐秀君+周建偉
摘要:目的觀察耳穴貼壓預防阿片性便秘的臨床療效。方法按照隨機對照設計原則,將66例符合納入標準的中重度癌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3例。在開始服用奧施康定止痛治療時,治療組開始給予耳穴貼壓聯合杜秘克預防便秘,對照組開始給予杜秘克預防便秘。以第1次便秘出現時間作為主要觀察指標,比較2組預防阿片性便秘的療效。結果(1)治療組第1次出現便秘的平均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極顯著統計學意義(P<0.001);(2)治療2周內,治療組出現惡心嘔吐副反應的病例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耳穴貼壓可有效預防阿片性便秘,減輕口服阿片類藥物引起的胃腸反應。
關鍵詞:耳穴貼壓;阿片性便秘;預防
中圖分類號:R256.3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9-0047-02
按照WHO癌痛三階梯治療原則,服用阿片類止痛藥物是治療中重度癌痛的首選方案。但阿片類止痛藥物往往引起持續性便秘,部分癌痛患者甚至因便秘無法解除而不得不停用阿片類止痛藥物,這嚴重影響了中重度癌痛的治療。如果能夠有效預防阿片性便秘,將會顯著改善癌癥的綜合治療效果。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間,筆者臨床應用耳穴貼壓法預防阿片性便秘,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研究對象為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中醫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符合納入標準的中重度癌痛患者66例。2組間性別、年齡及腫瘤病種分布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便秘診斷標準參照國際通用的羅馬III便秘標準制定:①必須滿足以下至少2條:排便費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排便為塊狀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有排便不盡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有肛門直腸梗阻和(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需要用手操作協助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排便少于每周3次。②不用瀉藥幾乎沒有松散大便。③無充分依據診斷為腸易激綜合征。
1.3納入標準經病理組織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WHO分期標準診斷為IV 期惡性腫瘤患者;經數字疼痛評分法(NRS)癌痛評分≥4分,需接受阿片類藥物(奧施康定)治療;預計奧施康定日劑量20~40 mg/d;患者既往未接受過阿片類藥物治療;患者僅接受止痛等姑息性對癥支持治療,近期未接受過化療或放療;年齡在18~75歲之間;卡氏評分≥60分;預計生存期≥3個月。
1.4排除標準伴有結直腸器質性病變(如腫瘤壓迫,克隆氏病等)引起的腸道狹窄者;伴有急性腸梗阻者;伴有嚴重感染性疾病者;伴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損害;既往有慢性便秘病史者。
1.5治療方法
1.5.1對照組在開始服用奧施康定時,即開始口服杜秘克預防便秘。每次10 mL,每日1次,餐前30 min服用。至第1次出現便秘時停止(便秘診斷參照羅馬III診斷標準),若患者一直未出現便秘,最多連續服用2周。配合便秘常規護理措施:鼓勵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2.3.2治療組在開始服用奧施康定時,對照組常規便秘護理及口服杜密克的基礎上,開始應用耳穴貼壓法預防便秘。耳穴取穴:便秘點、三焦、腹、脾、胃、肝、肺、大腸、皮質下。具體方法:首先取一側耳廓用壓痛棒尋找陽性反應點,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鉗將粘有王不留行籽的小膠布貼在耳穴上,以左或右示、拇兩指將貼壓在穴位上的穴丸垂直相壓至患者耳廓發熱、發脹、觸電和放散感為度持續按壓20 s,間隔數秒后重復1次,每個穴位1次按壓5回,1日按壓5次,每天只貼壓一側耳廓,隔天貼壓另一側并熱敷前1 d所貼壓過的耳廓,以舒緩因貼壓所致的脹痛、麻木等不適。至第1次出現便秘時停止,若患者一直未出現便秘,最多連續按壓2周。
1.6觀察指標第1次便秘出現時間:第1次便秘出現時間是指從開始使用阿片類藥物到患者第1次出現便秘癥狀的時間。
1.7統計分析采用 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及記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使用Kaplan-Meier法對兩研究組患者從入組到第1次出現便秘癥狀的時間進行分析。P<0.05被認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第1次便秘出現時間的比較治療組第1次出現便秘的平均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15.74±0.80 d vs 9.82±0.66 d,P<0.001)。見圖 1
2.22組出現嘔吐情況2組服用阿片類藥物后,治療組出現惡心嘔吐副反應的病例明顯少于對照組(2例 vs 9例,P<0.05)。
3討論
《靈樞·經脈》、《靈樞·經筋》中記載了手、足三陽經循行部位均與耳的關系:足太陽膀胱經“從巔至耳上角”。足少陽膽經“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陽明胃經“從頰結于耳前”。手少陽三焦經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太陽小腸經“卻入耳中”。手陽明之別經“入耳合于宗脈”。《靈樞·經別》又說“手心主之正,……出耳后”。由此可知,手、足三陽經均直接與耳相聯,陰經通過其經別與相應陽經經別交匯而與耳相聯。正如《類經》云:“手足三陰三陽之脈皆入于耳中?!惫试弧岸鸀樽诿}之所聚”(《靈樞·口問》)。人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在耳廓上都有相應的點。通過針刺或其他手段刺激耳廓相應穴位,可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便秘病位在大腸,其病機特點為大腸傳導失常、氣機不暢、糟粕內停,與脾胃、肝、肺等臟腑功能失調息息相關[1]。脾失健運,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肺氣不降均可造成腸道傳導功能失常、氣機不暢而成便秘之由。本研究耳部取穴:便秘點、三焦、腹、脾、胃、肝、肺、大腸、皮質下。取脾、三焦兩穴可化氣輸精,促進運化之功能。取胃穴可降逆和胃。取肝穴可疏泄調暢氣機。肺與大腸相表里,取肺穴可增加大腸疏導糟粕功能。取大腸、腹二穴,可增加腸蠕動,疏臟腑、順氣導滯;取便秘點、皮質下二穴可促進大腸蠕動。刺激以上耳穴既可調整相關臟腑功能,順氣導滯從而預防便秘,又可降逆和胃、健脾運從而預防惡心嘔吐反應。endprint
現代醫學認為阿片阿片性便秘屬于慢傳輸型便秘的范疇[2]。胃腸蠕動功能主要受到腸神經系統(ENS)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雙重支配[3],當外源性阿片與受體結合,腸神經系統興奮性神經遞質(如胃動素)的分泌受到阻滯[4],打亂胃腸道正常的節律性收縮和黏膜的分泌,從而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腸道對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導致大便干結、排便困難。
消化道除了接受分布于消化道內的腸神經系統支配,也接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支配。中樞神經系統主要指自主神經,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興奮時,可引起消化道運動減弱,腺體分泌抑制和血流量減少,消化道括約肌收縮。副交感神經興奮時使消化道收縮,腺體分泌增多,消化道括約肌松弛[5]。副交感神經系統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是支配消化道的優勢神經,而耳朵又是迷走神經在體表唯一的分支[6]。實驗表明刺激迷走神經可增加消化道平滑肌內環-磷酸鳥苷濃度,并促進細胞內微粒體釋放出鈣離子,從而增強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縮[7-8]。
本研究結果顯示,耳穴貼壓可有效延長便秘出現的時間(15.74d vs 9.82d),提示耳穴貼壓預防阿片性便秘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時,2組服用阿片類藥物后,治療組出現惡心嘔吐副反應的病例明顯少于對照組(2 vs 9)例,提示耳穴貼壓具有降逆和胃的作用,可減少阿片類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
參考文獻:
[1]陳湘君,蔡淦.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汪建平.中華結直腸肛門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3]陳蘭,劉詩.腸神經系統與慢傳輸型便秘[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7,27(3):178.
[4]王建中,吳春迎,劉鵬程,等.濟川煎、四磨湯合方治療硫酸嗎啡所致便秘30例的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藥雜志,2012,31(2):117-119.
[5]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肛腸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6]高聽妍,榮培晶,朱兵.耳針對心血管和胃運動的調節及其機制[J].中國針灸,2005(增刊):48-49.
[7]代引海,任忠良,王茂,等.大承氣湯對大鼠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及相關胃腸激素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4,35(6):762-763.
[8]Xu L,Gao S,Guo F,et al.Effect of motilin on gastric distension sensitive neurons in arcuate nucleus and gastric motility in rat[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23(3):265-2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