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亞勝+程久苗+費羅成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13.079[HT9.]
摘要:利用安徽省合肥市、宿州市等研究區域農戶的調查數據,借鑒國際上應用廣泛的可持續生計SL框架——DFID模型,基于結構方程模型定量測度了脆弱性背景、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和生計結果之間的復雜影響機制。結果表明,不同脆弱性背景對生計策略的選擇有顯著負向影響,且通過影響生計策略間接影響生計結果;生計策略對部分生計結果有顯著影響,影響力大小和方向各不相同;生計資本中僅部分資本對轉出戶相應生計策略選擇產生影響;生計資本對生計結果存在顯著直接影響,同時通過影響生計策略間接影響家庭恩格爾系數,但影響力大小和方向存在較大差異。
關鍵詞:結構方程模型;轉出戶;可持續生計
中圖分類號:F321.1文獻標志碼: A[HK]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3-0306-05[HS)][HT9.SS]
[HJ1.4mm]
收稿日期:2016-07-05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編號:AHSKY2015D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編號:41401123)。
作者簡介:萬亞勝(1992—),男,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與規劃。E-mail:351121193@qq.com。
通信作者:程久苗,教授,研究方向為土地利用與政策。E-mail:975869246@qq.com。[HJ]
[ZK)]
著名農村問題專家杜潤生認為,“中國的最大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而我國的土地問題牽涉到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群體——農戶的生計問題。長期以來,農地是農民穩定的可持續生計保障,但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深入推進,為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新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實現農地規模經營,國家頒布了一系列促進農地流轉的相關政策。2012—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均指出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且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再次強調要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在相關政策積極支持引導下,農地流轉規模呈現增長趨勢,但依然存在活力不足、規模不大和流轉市場不健全等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效供給不足[1]。而農戶轉出農地后有更好的可持續生計策略,將會有效促進農戶流出農地,增加農地流轉市場的有效供給。因此研究與剖析農地轉出戶可持續生計,厘清影響農戶農地流轉的關鍵因素,有利于加快農村農地合理有序流轉、推動發展規模農業和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可持續生計分析方法是一種理解多種原因引起的貧困并給予多種解決方案的集成分析框架,其中由英國國際發展署(DFID)2000年建立的可持續生計SL分析框架——DFID模型被多數國際學者和機構采納應用。國內學者已經運用可持續生計SL分析框架大量探討了失地農民、農戶生計等問題[2-5],但直接探討農地轉出戶可持續生計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計資本分析、生計策略分析、生計結果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對轉出戶生計資本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戶經濟差異、個體人口學特征等常見因素[6-8],但忽略自然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微觀生計資本因素。對轉出戶生計策略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計資本[9-10],但忽略了轉出戶脆弱性背景??傮w而言,國內相關研究只涉及SL分析框架的部分內容,沒有系統性展開,各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影響機制仍沒有得到深入探究。
本研究從相對弱勢的轉出戶視角出發,借鑒DFID模型的核心思想,形成“脆弱性背景-生計資本-生計策略-生計結果”這一生計研究邏輯鏈條,基于調研數據,選用結構方程模型系統分析轉出戶的可持續生計現狀、探討可持續生計中各因素間的相互影響機制,進而從宏觀上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以期可以為提高轉出戶生計提供相關借鑒和參考。
1理論模型構建
“可持續生計”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報告,并在1992年將此概念引入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UNCED)的行動議程。國內外學者對“可持續生計”概念的理解主要建立在“生計”概念基礎之上。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Chambers和Conway提出的“生計”為一種“謀生的方式,該謀生方式建立在能力(capabilities)、資產(assets)(包括儲備物、資源、要求權和享有權)和活動(activities)基礎之上”,且被大多數學者所采納[11]。該概念的提出為“可持續生計”概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相關學者在此基礎上,結合國際會議文獻,對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給出較準確的定義,即個人或家庭為改善長遠的生活狀況所擁有和獲得的謀生能力、資產和有收入的活動。在此概念中,資產不僅包括金融財產,還包括社會、自然、人力和物質資產[12]。
在眾多理論框架中,DFID模型最為出色,且被多數組織采納?;贒FID模型,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結合農地轉出戶農民個體特征與主觀認知,構建如圖1所示的理論模型,該模型包含以下4個假設。
[FK(W12][TPWYS1.tif][FK)]
假設1(H1):農地轉出戶脆弱性背景對其生計策略負向影響。
基于DFID模型構建適合農地轉出戶農民的可持續生計結構關系的理論模型。外界環境的改變會影響轉出戶生計策略的改變[13-14],對于農地轉出戶而言最重要的外界環境莫過于流轉中違約的發生和能否收回土地,當流轉過程中發生違約行為,農戶收不到租金,嚴重打擊農戶轉出農地意愿,同時對農戶生計選擇也會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假設轉出戶脆弱性背景對生計策略有負向影響力。
假設2(H2):農地轉出戶生計策略對其生計結果正向影響。endprint
現有研究表明,當前農民普遍生計資本缺乏,家庭間差異較大,且生計策略分化明顯[15-16],生計策略多樣化有助于提高農戶對脆弱性背景的抵抗能力和適應程度,衍化出不同類型的生計結果[9]。因此假設農地轉出戶生計策略對其生計結果有正向影響力。
假設3(H3):農地轉出戶生計資本對其生計策略正向影響。
生計資本是影響和反映農戶基本生計狀況的基本內容,同時也是緩解貧困并最終消除貧困的重點[14,17]。優質高效的生計資本是農戶降低生計脆弱性、增強風險抵御能力的基礎。農戶所擁有的生計資本對其生計風險具有極其復雜的影響關系,生計風險的大小還與農戶在利用生計資本基礎上所選擇的資本搭配及生計策略有著密切關系[18]。因此假設農地轉出戶生計資本對其生計策略有正向影響力。
假設4(H4):農地轉出戶生計資本對其生計結果正向影響。
當人們擁有的人力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越多,獲得較好的工作機會越多,從事穩定且具有較高工資的工作,生計后果也更美好[19]。因此假設5大資本和2大生計策略對3大生計后果有相應的影響;由此可見,可構建轉出戶農民的可持續生計理論模型。
2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研究方法
結構方程模型是探究理論、概念之間關系和結構的統計方法。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可以同時模擬多因子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并能分析多因、多果之間的聯系和潛變量間的關系,是應用廣泛的多元數據分析工具[20-21]。本研究選擇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轉出戶農民的生計狀況。模型包括測量模型和結構模型。
2.1.1測量模型
測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反映潛變量與觀測指標之間的關系。其方程表達式如下:
[JZ]X=Λxε+α;
[JZ]Y=Λyη+β。
式中:X為n個外生觀測變量組成的n×1向量;ε為q個外生潛變量組成的q×1向量;Λx為x在ε上的n×q因子負荷矩陣;Y為m個內生觀測變量組成的m×1向量;η為p個內生潛變量組成的p×1向量;Λy為y在η上的n×q因子負荷矩陣;α、β均為X、Y測量誤差構成的矩陣,是潛變量不能解釋的部分。
2.1.2結構模型
結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分析潛變量之間的結構關系。其方程表達式如下:
[JZ]η=Aη+Bε+ε。
式中:A為內生潛變量相互之間的影響效益系數;B為外生潛變量對內生潛變量的影響效益系數;ε為η的殘差向量。
2.2數據來源和觀測變量
數據來源于2015年8月在安徽省宿州市、界首市、滁州市、合肥市與郎溪縣實地調查,這5個縣(市)分別位于皖北、皖西、皖東、皖中和皖南,對安徽省轉出戶生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采用參與性農村評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作為獲取研究數據的主要途徑,共發放3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67份,有效率高達89%。
本研究變量分為潛變量和觀測變量,潛變量通過多個觀測變量來模擬,觀測變量通過問卷數據獲得。根據DFID模型核心思想,問卷由20個觀測變量構成,模擬脆弱性背景、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和生計結果的觀測變量個數分別為2、13、2、3(表1)。
3結果分析
3.1量表信度與效度分析
3.1.1信度檢驗
信度指量表測驗結果的可靠性、穩定性和一致性。本研究信度檢驗選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 α。其公式如下:
[HS3][JZ]α=[SX(]kk-1[SX)][JB((]1-[SX(]∑[DD(]ki=1[DD)]si2sx2[SX)][JB))]。
式中:k為檢驗的題目總數;sx為測驗總數的方差;si為第i題數值的方差。
經計算,本模型測量總表的Cronbachs α值為0.561(<0.6),但“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及“社會資本”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6,物質資本Cronbachs α值小于06,所以刪除該測量項目,刪除后本模型測量總表的Cronbachs α值升為0.602(>0.6),滿足研究要求。
3.1.2效度分析
效度指問卷的準確性與可靠性,一般可以從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2個方面分析。本研究選用因子分析的載荷值來判斷各觀察變量的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一般而言,因子載荷大于0.5時,收斂效度越高;在共同因子下的各觀測變量的共同因子載荷大于0.5時,則因子之間的區別效度越高。經計算,本研究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中的各觀測變量均大于0.5,表明數據效度較高,滿足研究要求。[FL)]
3.2模型驗證與修正
本研究選用Amos 21.0軟件分析結構方程模型,在對圖1模型進行擬合時發現,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標不符合標準。審查輸出結果發現,多個參數的C.R.值小于1.96,未通過t檢驗;多種整體適配擬合指標不合格,表明模型的某些影響路徑不正確,需要驗證和修正。對于結構方程模型的修正,主要是在理論可取的基礎上增減潛變量、改變變量之間的路徑關系或殘差之間的關系。
模型修正一:通過刪除一些路徑提高模型擬合度。根據輸出結果的參數估計值,逐步刪除參數異常(殘差方差為負或路徑系數大于1)或效應不明顯的路徑(C.R.小于1.96),及未通過t檢驗。本假設模型中F與W3、S與D2、H與W3等路徑效應不顯著,均未通過t檢驗,因此刪除上述路徑。
模型修正二:通過增加一些路徑提高模型擬合度。根據輸出結果中的MI值,在不違背結構方程模型基本假設的基礎上(測量誤差的殘差與潛變量無關),增加最大MI值的路徑。本模型中e2與e7、e8與e10、e6與e9等殘差之間MI值均較大,且不違背模型基本假設,因此增加它們之間的路徑。充分優化模型后,形成如圖2結構方程模型圖,各項適配度指標基本達到臨界要求,且最重要的適配度指標RMSEA值達到理想值(表2),表明模型合理適配。根據圖2模型標準化估計值,整理得出生計資本、脆弱性與生計策略關系圖(圖3)和生計資本、脆弱性與生計策略關系圖(圖4)。endprint
3.3農地轉出戶可持續生計影響機制分析
3.3.1脆弱性背景、生計資本對生計策略的影響分析
如圖3所示,模型中路徑系數大小反映不同生計資本、脆弱性背景對生計策略的影響程度。金融資本與農戶轉出意愿呈正相關,農戶擁有的金融資本越高,就越傾向于轉出農地,其金融資本每增加1個單位,轉出意愿就增加0.19個單位。由圖2可知,在金融資本的4個觀測變量中存款、工資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載荷系數均超過了0.70,說明這3個因子對農戶轉出農地意愿的影響更大。而是否違約的脆弱性背景對農戶轉出意愿有負向影響,即農地轉出過程中農戶感知流轉風險過大,違約率過高,農戶轉出農地意愿低迷。
在生計資本中,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對農戶就業性質有影響的假設不成立,沒有通過模型t檢驗,即農戶擁有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對農戶就業性質沒有直接影響。但人力資本對農戶就業性質有較大影響力,直接效應為0.54,即農戶擁有的人力資本越高,農戶越愿意選擇進城務工,且觀測變量中
“學歷”的載荷系數最大,說明人力資本中教育程度對農戶就業選擇影響力最大。自然資本對農戶就業性質體現出負向弱作用,本研究的自然資本耕地面積說明隨著農戶擁有的耕地面積增大,農戶更傾向于務農,依賴農業生產維持生計。流轉過程中,能否收回土地對農戶就業性質也體現出負向影響,即農戶轉出農地后,能隨時收回農地自己耕種,農戶更愿意在家務農。這一結果符合邏輯關系,如果農戶不能要回農地,就會迫使其從事非農工作維持生計,但農戶若能收回農地,農戶會選擇務農或幫其他農戶務農,當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戶將索回農地自己耕種。
3.3.2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對生計結果的影響分析
生計資本中社會資本對農戶閑暇有影響力的假設不成立,但自然資本對其影響的總效益最大,其值為0.274 4。其中直接效應為0.27,即農戶家庭所有的耕地面積越大,農戶閑暇時間越長。調查結果顯示,農戶耕地面積越大,其家庭擁有的機械價值越高,農業機械化程度越高,因此農戶閑暇時間越長。說明農戶擁有的自然資本越高,農業收入可以滿足農戶生計要求,因此農戶更愿意選擇空閑較多的農業工作。影響力其次是金融資本,其值為0.030 6,通過轉出意愿間接影響,農戶擁有的金融資本越高,減少對農業收入的依賴性,越向往收入更高、更穩定的非農工作,但同時降低了空閑娛樂時間;人力資本對農戶閑暇時間也體現出間接影響,但總效應值很小,僅為 -0.010 8,通過就業性質間接影響。說明農戶擁有的人力資本對閑暇時間沒有直接影響,但其直接影響農戶的轉出意愿,農戶轉出農地選擇非農工作,由于非農工作時間固定,農戶自由受到約束,且閑暇時間一般低于務農,因此農戶閑暇時間降低。綜上所述,轉出戶農民的閑暇時間主要取決于自然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與生計策略也有直接顯著關系。
農民轉出農地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經濟收入的提高。對轉出戶年收入影響力最大的是金融資本,直接效應為0.76,轉出戶擁有的金融資本雖然對就業性質沒有顯著作用,但對農戶年收入的提高有正向作用,金融資本中的4個觀測變量中存款和工資的載荷系數均超過0.83,說明存款越多,工資收入越高的農戶其收入提高幅度越高,這主要是由于轉出戶的可支配收入越多,越有精力與資本去擴展和調整自己的非農事業,進而提升年收入;影響力其次的是社會資本,直接效應為0.11,社會資本3個觀測變量中城市中親朋好友數量的載荷系數最大,說明社會網絡越廣泛的轉出戶其年收入提高幅度越大,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人際關系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經濟生活與社會網絡密不可分,且社會資本在當前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社會資本越高的轉出戶通過其廣泛的朋友圈提高就業機會和收入穩定性。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本對轉出戶年收入沒有顯著影響,這主要是由于當今農民的人力資本缺乏,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人均耕地極少,對農戶年收入影響微乎其微。
生計資本中社會資本對轉出戶家庭恩格爾系數有影響力的假設不成立。在家庭恩格爾系數影響因子中金融資本的效應最大,其值為-0.29,轉出戶的金融資本越多,越有精力和資本去擴展精神追求、調整家庭消費結構;影響力其次的是人力資本,其值為-0.118 8,但不是直接影響而是通過影響就業性質來間接影響。即轉出戶人力資本越高,農戶更愿意選擇從事非農工作,從而提高家庭生活水平,降低家庭恩格爾系數。人力資本中學歷載荷系數最大,說明轉出戶學歷會影響其家庭恩格爾系數,學歷越高其消費越多樣化、生活質量越高;自然資本對轉出戶家庭恩格爾系數沒有直接影響效應,但可以通過就業性質間接影響,但總效應很小,僅為0.048 4。耕地面積越大的農戶更傾向留存務農,沒有精力和意愿去豐富家庭消費結構。
4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研究運用可持續生計SL分析框架和結構方程模型,構建農地轉出戶可持續生計的理論模型,分析了轉出戶的脆弱性背景、生計資本、生計策略及生計結果四者之間復雜的影響機制,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1)農地流轉環境的脆弱性背景對轉出戶生計策略的選擇而言及其重要,流轉過程中違約率越高的研究區域所在農戶轉出意愿較低,而農地轉出后若能索回農地經營權,其農戶有返鄉務農的傾向。因此假設H1得到驗證。
(2)生計策略對部分生計結果有顯著影響,但影響力大小和方向存在差異。其中,就業性質對農戶閑暇和家庭恩格爾系數均有負向影響,即務農農戶的閑暇時間較多,但其恩格爾系數較高,生活水平較低。而務工農戶在獲得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失去了部分閑暇娛樂時間,這將最終影響到農地流轉狀態改變后或家庭現狀變遷后的農戶生存;生計策略中的轉出意愿僅影響農戶的閑暇時間,對農戶的收入和恩格爾系數沒有直接影響。因此,H2中部分假設被驗證。
(3)生計資本中僅部分資本對轉出戶生計策略選擇產生影響。轉出戶可持續生計中的生計資本由金融、社會、人力和自然4個部分構成,其中僅有金融資本對農戶轉出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他3大資本對農戶轉出意愿影響不明顯;對農戶就業性質有顯著影響的為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本,即農戶人力資本越高、家庭擁有的耕地面積越小,農戶更愿意選擇脫離農業生產。因此,H3中部分假設被驗證。endprint
(4)生計資本對生計結果存在顯著影響,但影響力大小和方向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對農戶閑暇產生影響的有自然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影響力最大;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均正向直接影響轉出戶年收入;人力資本和自然資本均通過影響生計策略間接影響家庭恩格爾系數,但方向相反,金融資本對家庭恩格爾系數影響最大。因此,假設H4部分得到驗證。
基于本研究結果,為促進農地流轉市場健康發育,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一是建立完善農地流轉法律規范,健全法規制度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監督、檢查、指導和協調等工作,切實做到流轉前有指導、流轉前中有協調、流轉前后有服務,降低農地流轉的違約率,消除轉出戶后顧之憂。二是加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創業扶持力度,提高其人力資本和就業層次。三是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制度,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提高農戶金融資本。
[HS2]參考文獻:[HJ1.75mm]
[1][ZK(#]柏振忠,王紅玲. “雙重有限約束”下的我國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0(3):121-128.
[2]劉猛,袁斌,賈麗靜,等. 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 城市發展研究,2009,16(1):30-36.
[3]王晟. 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問題對策探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7,28(3):57-62.
[4]楊云彥,趙鋒. 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下農戶生計資本的調查與分析——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為例[J]. 農業經濟問題,2009(3):58-65.
[5]湯青,徐勇,李揚. 黃土高原農戶可持續生計評估及未來生計策略——基于陜西延安市和寧夏固原市1 076戶農戶調查[J]. 地理科學進展,2013,32(2):161-169.
[6]段偉,任艷梅,馮冀,等. 基于生計資本的農戶自然資源依賴研究——以湖北省保護區為例[J]. 農業經濟問題,2015(8):74-82.
[7]趙雪雁. 生計資本對農牧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甘南高原為例[J]. 地理研究,2011,30(4):687-698.
[8]梁流濤,許立民. 生計資本與農戶的土地利用效率[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3):63-69.
[9]朱建軍,胡繼連,安康,等. 農地轉出戶的生計策略選擇研究——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J]. 農業經濟問題,2016(2):49-58.[ZK)]
[10][ZK(#]高更和,石磊,高歌. 農民工務工目的地分布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 經濟地理,2012,32(5):127-132.
[11]李斌,李小云,左停. 農村發展中的生計途徑研究與實踐[J]. 農業技術經濟,2004(4):10-16.
[12]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構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中國——2004—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J]. 管理世界,2005(1):17-25.
[13]郝文淵,楊東升,張杰,等. 農牧民可持續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關系研究——以西藏林芝地區為例[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28(10):37-41.
[14]道日娜. 農牧交錯區域農戶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關系研究——以內蒙古東部四個旗為例[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增刊2):274-278.
[15]杜本峰,李碧清. 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生計狀況與發展能力分析——基于可持續性分析框架[J]. 人口研究,2014,38(4):50-62.
[16]伍艷. 農戶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的選擇[J].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57-66.
[17]蘇芳,蒲欣冬,徐中民,等. 生計資本與生計策略關系研究——以張掖市甘州區為例[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19):119-125.
[18]許漢石,樂章. 生計資本,生計風險與農戶的生計策略[J]. 農業經濟問題,2012(10):100-105.
[19]王政武. 人的發展經濟學研究方法——2011年人的發展經濟學高端論壇專題討論(三)[J]. 改革與戰略,2012(7):10-18.
[20]曲波,郭海強,任繼萍,等. 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J]. 中國衛生統計,2005,22(6):405-407.
[21]鄧紹云,邱清華. 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研究現狀與展望[J]. 江蘇科技信息,2015(24):76-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