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劍敏,張賜東
(龍巖學院體育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龍巖市中心城區小學足球教師隊伍現狀調查分析
徐劍敏,張賜東
(龍巖學院體育學院,福建 龍巖 364012)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龍巖市中心城區小學足球師資的現狀進行調查發現,龍巖市中心城區校園足球師資力量單薄、大部分為非足球專項畢業、校際之間交流較少、足球教師的再教育還不完善、各校領導對校園足球的重視程度不一等。建議加強足球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師資培訓體系、加強校際交流、借助當地高校師資力量。
龍巖市中心城區;小學;足球教師;現狀;校園足球
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第十次深化改革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2015年8月13日,教育部網站正式公布了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6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了校園足球的工作目標,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符合人才成長規律、青少年廣泛參與、運動水平持續提升、體制機制充滿活力、基礎條件保障有力、文化氛圍蓬勃向上的中國特色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體系。支持建設2萬所左右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025年達到5萬所。重點建設200支左右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從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可以看出,國家正在大力地推進校園足球運動的開展。鄧小平同志曾說過,足球要從娃娃抓起。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足球應該從娃娃抓起。這些指示對我國足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如何從“娃娃抓起”,足球教師是關鍵,就目前我國足球教師現狀,雖筆者沒有做過調查,但對龍巖市中心城區小學的足球教師現狀,卻不容樂觀,是制約著龍巖市學校校園足球發展的因素之一。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龍巖市中心城區11所小學的足球教師隊伍現狀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足球教師都是近3年才開始從事足球教學,許多教師原來所學的專項并不是足球,都是近3年通過突擊培訓獲得足球教學資格,足球專業科班生畢業的較少,足球教師隊伍力量嚴重不足。因此,加強小學校園足球教師隊伍的建設是目前的當務之急和關鍵。
本文以龍巖市中心城區小學足球教師隊伍現狀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學校圖書館和中國知網、維普等網站檢索大量關于校園足球教師發展,足球師資隊伍建設等相關書籍、期刊論文資料。
1.2.2 問卷調查法 以龍巖市中心城區(東城、南城、西城和中城4個街道辦事處)11所小學(實驗小學、松濤小學、松濤小學分校、師范附小、師范附小分校、溪南小學、蓮東小學、中街小學、鳳凰小學、西安小學、第二實小)從事校園足球教學的所有體育教師20名作為調查對象。針對龍巖市中心城區11所小學足球的體育教師,設計了一份教師調查問卷,對11所小學的所有足球教師共20人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0份,回收有效問卷2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信度為100%。在有效問卷中,全部采取即發即收的形式進行調查。
1.2.3 訪談法 提前制訂訪談材料,在發放問卷調查的同時,訪談了11所學校的部分領導、足球教師,收集相關的數據和信息,為本研究提供依據。
1.2.4 數理統計法 通過利用Excel 2010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更加直觀了解龍巖市中心城區小學足球教師隊伍現狀。
調查得知,在11所小學的20名足球體育教師中男教師所占比例為75%,女教師所占的比例為25%,呈現出的男多女少的狀況,這是足球項目的特點決定的。足球屬是高對抗、高強度的運動項目,需要參與者具有較好的力量、速度等身體素質,同時足球教學是在室外場地教學,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女性體育教師對足球本身的喜愛程度相對較低,這可能是造成校園足球教師男多女少的原因。
調查得知,11所小學的足球體育教師的年齡大部分集中在26~40歲之間,由于2012年以前,中國足球在國際上的成績不理想,加之足球界出現的許多腐敗現象,導致足球項目在高校體育專業中普遍不被重視。所以,近些年畢業的體育學生學習足球專項的不多。而比較多的是31~40歲年齡段的體育教師,他們基本上是在中國足球環境比較好的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校讀書的一代人,他們基本上都曾經有過足球學習的經歷或愛好足球,同時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學習和接收新知識能力較強。從表1可以看出,70%體育教師的足球教學教齡在3年以下,20%的教師足球教齡在3~5年。近年來國家對足球的重視,特別是2015年8月13日由教育部、體育總局等6部門聯合印發的《意見》精神,使得許多學校領導重視足球教學,許多原來不教足球的年輕教師通過培訓轉項,改教足球,導致足球教師的足球教齡普遍較短。
根據調查,在11所小學的足球教師中,在大中專院校學習期間是足球專項教師僅為占10%,大部分教師都是從其他專項轉項而來,部分教師轉項之前的教學中都未接觸過足球教學,這與我國足球大環境、高校體育院系學生對足球的認識、對校園足球的重視程度有關。在調查的20名足球教師中,90%的足球教師都是由于學校足球教學需要,從其他專項教師中抽調部分有這方面興趣和基礎的年輕教師,通過參加足球培訓班的形式獲得一定的足球教學知識和技能,然后開展足球教學的;然而,非足球專業的教師在擔任校園足球教學中,明顯缺乏系統的足球理論知識和基本的技戰術理念的支撐,雖然他們都很想把足球教好,但由于教學經驗缺乏,而導致足球教學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這應引起重視。因此,抓好非足球專業教師培訓是目前學校足球教學的重中之重,這對開展教學和訓練、提高學生對足球學習的興趣和建立科學有效的培養體系具有積極的意義。

表1 足球教學教齡情況表 n=20
表2 職后參加足球培訓的次數n=20

類別2次以內3~5次5次以上未參加比率/%70 10 0 20人數14 2 0 4
表3 與其他學校足球教師進行足球教學交流的情況n=20

表3 與其他學校足球教師進行足球教學交流的情況n=20
?
由表2可知,11所小學中的教師在職后有參加足球培訓的人數所占比例為80%,未參加的人數所占比例為20%,可見還有部分學校的領導、教師對足球教學不夠重視。職后的培訓是提高教師整體教學水平的基本方法,繼續教育是教師自我提高的主要方式,繼續教育是促進教師學習新的知識,獲得新的教學手段的重要方式和途徑。而在調查對象入職后參加培訓的次數,70%的教師集中在2次以內,培訓次數過少,參加培訓的次數有待增強。通過訪談法了解到,教師參加培訓是為了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或者學校要求,而出現教師未參加培訓或培訓次數少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學校領導不重視,部分體育教師對自己的足球知識儲備呈現出自滿的狀況或認為不需要參加培訓,一樣可以把足球課上好。這種觀點的存在,對足球教師隊伍的建設極為不利。教師一定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需要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身的知識和專業技能。
從表3可以發現,在1年內,11所小學的55%足球教師進行足球教學交流的次數在2次以內,只有10%的教師在5次以上,總的交流的次數過少。主要原因是部分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學不夠重視,輕體重文的思想作祟。學校之間開展教學交流是提高教師教學各項技能的有效途徑,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不僅可以促進各學校間的校園足球的發展,還可以增加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力和教學經驗。應讓教師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進行自我反思,總結經驗和教訓,少走彎路。例如,龍巖市新羅區的溪蓮小學,近2年來校園足球發展迅猛的一個原因就是足球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學校經常組織足球教師與其他學校的足球教師進行足球教學比賽、足球公開課等交流方式,使得該校的足球教師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教學水平,使得溪蓮小學的校園足球開展迅速。
雖然國家對校園足球非常重視,出臺了多個促進校園足球開展的文件,然而通過對龍巖市城區小學的調查發現,11所小學中只有1位教師認為學校領導對校園足球非常重視;55%足球教師認為學校能夠重視校園足球,落實了校園足球政策;40%的教師認為他們所在的學校領導對校園足球不重視,沒有積極地落實相關政策。在訪談法中我們也發現,部分學校領導只注重表面的效果,有應付之嫌,沒有從真正意義上重視校園足球的開展,把校園足球真正落到實處。學校領導對校園足球開展重視與否,直接影響到足球教師隊伍的建設、場地建設、器材的投入及其他教學訓練的經費的投入保障。調查還發現,大部分的學校校園足球的專項費用都比較緊張,大都依靠學校的自有資金,開展足球教學和訓練,對學校之間的相互交流、教師足球能力的再提高培訓、參與訓練或比賽的經費不能完全保證,學校也沒有多余的經費來聘請高水平的教練員來進行教學、培訓。
國家重視校園足球的開展,龍巖市中心城區小學基本能夠按照上級文件要求做好校園足球工作,但仍然沒有真正落實校園足球的相關政策規定。龍巖市中心城區小學足球教師隊伍主要是以中青年的教師為主,且以男性教師居多,系統學習過足球專項知識和技能的教師較少,大多參與足球教學的教師都是近3年從其他專項轉項而來.所以,存在足球教師參與足球教學的時間較短、足球教學經驗相對較薄弱等情況。教師職后參與培訓次數較少,各學校之間開展教師教學、競賽交流少,學校在校園足球經費投入方面還有欠缺。
[ 1 ] 教育部.《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 Z ].2015.
[ 2 ] 龍巖市規劃局.《龍巖市城市總體規劃》(1998-2020)[ Z ].
[ 3 ] 任林峰.福建省校園足球教師隊伍研究[ M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6):131-133.
[ 4 ] 林金標.福建省中小學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現狀[ J ].體育科學研究,2015,7(4):83-88.
[ 5 ] 徐興國.鎮江市校園足球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 J ].當代體育科技,2013,3(12):107-108.
[ 6 ] 秦小艷.淺談中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新舉措[ J ].科技信息,2012(5):15-18.
G807.2
A
1674-151X(2017)12-057-02
投稿日期:2017-04-02
徐劍敏(1976—),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訓練。
張賜東(1967—),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訓練、體育人文社會學。